——助力星际探索
在中国空间站的任务中,AI驱动的微波雷达确保了天舟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的精准“牵手”;基于AI的实时数据分析、关键特征提取与早期预警,帮助航天器“自助”完成健康监测,得以在复杂多变的太空环境中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卫星智能工厂”实现了从总装到测试的全过程自动化,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器制造的批量化与高效化。
在深空探索方面,AI技术也展现超凡潜力。天问一号任务中,祝融号火星车通过AI驱动的探测仪器,对火星地表进行了多光谱、高分辨率的探测。
——赋能工业“智”造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显示,全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在钢铁厂房,六轴机器人、桁架机器人以及AGV小车穿梭其间,成千上万个传感器如同隐藏在生产线深处的“智能神经元”,精密监控测算每项工作;在能源行业,大模型通过学习能源行业的经验、规则等,成为“电博士”和“数字调度员”,辅助做好电力运营……
AGV小车搭载叶片部件行驶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叶片加工无人车间
未来几年,随着AI算法的成熟和数据量的增加,AI有望在制造业中实现更广泛的自动化应用,甚至实现无人化生产。
——重塑生活方式
“许多复杂的手术变得更加高效。”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市祺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一款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AI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因为保护不能开放参观的墓室壁画变得触手可及;在很多乒乓球训练基地,运动员的击球落点被精准识别,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有了提升空间……
——推动科研裂变
“AI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正如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李飞飞所说,从人工智能驱动的蛋白质功能机理探索和理性设计,到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发现和药物优化、酶改造与生物基化学品的生成,再到科学育种与气象预测,人工智能有望帮助科学家更快、更多地获得科学成果。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评委邹晓冬表示,技术与基础科学的交叉融合未来将成为常态,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这一融合过程中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将推动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传统框架,实现更加深远、更加广泛的创新。
精彩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