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中国科学报、澎湃新闻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和该所副研究员蔡书慧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背样品,分析了月球约28亿年前的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在该时期可能发生反弹,与先前认为的月球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且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不同。
相关研究12月20日发表于《自然》。这不仅是人类得到的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还为人们认识月球磁场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锚点,进而为月球磁场发电机时空演化和驱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12/382509.shtm?id=382509
全球有超过60亿人食用牛奶,使其成为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是,国际上普遍认为全脂牛奶或者牛奶脂肪会增加宿主的体重与血脂负担。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495854868769874&wfr=spider&for=pc
化石是记录生命演化的最直接证据。科研人员耗时六年创建了目前全球数据最全、信息量最大的早期地球古生物地层数据库、全球首个早期地球化石大数据平台,并采用“超算+AI”等分析方法,绘制出迄今第一条早期地球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曲线,揭示了地球从20亿年前到5亿年前——约15亿年的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演化历史。
该研究填补了早期地球生物多样性宏演化的空白,并为探索地外生命是否存在以及宜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915625423532744&wfr=spider&for=pc
近日,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教授侯金林团队与合作者在乙肝治愈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正式上线。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充分证实了联合病毒抑制和免疫激活双重策略对于提高乙肝治愈率的关键作用,为全球乙肝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研究采用综合平台设计策略,集成了多个新靶点抗乙肝病毒药物的评价,引入靶向HBV RNA的小核酸药物和免疫激活药物,使乙肝治愈率突破30%,对HBsAg水平低于1000 IU/ml的患者治愈率可达47%。未来10年是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关键期,侯金林呼吁采用新策略与新技术攻克乙肝,惠及全球病患。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6184.shtm
当前,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着全球粮食供应安全,研制高效、生态友好、低抗药性的绿色农药是农药产业发展的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害虫体内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与农药抗药性直接相关。
研究团队以全球性害虫赤拟谷盗(俗称“面粉虫”)为实验对象,解析了这种转运蛋白质在昆虫体内转运脂质和外排农药的全过程。“这意味着,如果能够抑制这种转运蛋白质的功能,就相当于破解了害虫的表皮防御屏障和解毒机制。”论文通讯作者杨青说。在此基础上,他们团队找到了能够抑制这类转运蛋白质的小分子抑制剂。
该研究揭示了这种蛋白质在昆虫体内转运脂质和外排农药的全过程,为研制新型绿色农药、有效解决抗药性问题开辟了全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24日左右发表于《细胞》。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412024061232911&wfr=spider&for=pc
近日,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隐孔菌被确定为该属新物种——秦岭隐孔菌,这是全球范围内发现的该属第三个物种。隐孔菌是珍稀大型药用真菌,此前已确定有在中国发现的中华隐孔菌和北美地区的遮孔隐孔菌两个物种。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487839324029050&wfr=spider&for=pc
玻璃是人类研制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早在中国东周时期,地中海、美索不达米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就以钠玻璃生产而著称,而中国则以铅钡玻璃生产而闻名。以往研究表明,中国铅钡玻璃珠蜻蜓眼的出现受到外来钠玻璃的影响。但外来钠玻璃究竟如何影响我国铅钡玻璃珠的制作,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
据中国科学院大学23日消息,该校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多种科技手段,阐明了战国至西汉时期铅钡玻璃珠“蜻蜓眼”的技术内涵,成功揭示中国古代蜻蜓眼玻璃珠的“来龙去脉”。科研人员对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的铅钡玻璃珠蜻蜓眼进行无损或微损的成分、物相和显微结构分析,首次识别出:铅钡玻璃的钠源为富钠矿物或来自欧亚大陆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钠玻璃,铅钡玻璃的硅源还包括额外添加的石英。
这项研究探讨了欧亚大陆的钠玻璃如何促进中国早期铅钡玻璃制品的诞生,并揭示铅钡玻璃珠生产工艺中的本土创新。对认识中国早期玻璃生产和文明互鉴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杂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029631335124606&wfr=spider&for=pc
23日晚,随着“宏图二号”09至12星成功发射入轨后完成一系列调试并传回高清影像和数据,由12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组成的“女娲星座”开启规模应用,为救灾应急、农业监测、海洋观测、能源开发等提供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影像。
我国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分别在11月9日、12月17日以一箭四星方式,将“女娲星座”8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成功送入距离地面520余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入轨后,这8颗卫星在太空中先后完成太阳帆板及数传天线展开、星地测控数传链路测试、卫星状态监测、雷达遥感载荷开机。它们与2023年3月30日发射入轨、先期已在轨运行的“宏图一号”4颗商业雷达遥感卫星完成组网。迄今,“女娲星座”组网的商业雷达遥感卫星已达12颗。“女娲星座”看得清、覆盖广、效率高,采集的影像和数据已在湖南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干堤溃决等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中发挥作用,支撑事件监测百余次。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243566920066157&wfr=spider&for=pc
我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罕受台风威胁,但近年来北方地区却频遭台风影响。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余锡平团队通过深入分析1984年至2020年期间台风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数据,发现台风在我国华东地区登陆后进而北上深入内陆,造成我国北方内陆省份经济损失显著增加。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6456.shtm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综合作用促成了全球约600个不同猪品种的形成。尤其是在过去100年里,西方猪种因体重、生长速度和肌内脂肪含量等经济性状被强烈选择,相比东方猪种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猪驯化和育种背后的遗传变化和选择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医学和经济价值。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唐中林、易国强团队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Martien A. M. Groenen课题组合作,通过整合9个高质量猪基因组和1081个重测序数据集,构建了全面的猪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数据集。该数据集识别了与脂肪沉积、肌肉生长和免疫功能相关的选择性扫描信号及基因,为育种提供了遗传标记。结合27个肌肉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和甲基化组数据,研究揭示了东西方猪种肌肉生长差异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发现,人工选择影响DNA甲基化和基因调控,从而影响肌肉生长和肉质。
研究表明,脂肪型猪种和瘦肉型猪种之间猪肉产量的巨大差异归因于骨骼肌发育的异时性,人工选择是肌肉生长的关键驱动力,尤其是对于产前肌肉的发育。研究结果为东西方猪的(表观)遗传及表型分化提供了新见解,并发现了一些未来猪育种和人类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潜在候选基因。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iMeta。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12/382593.shtm?id=382593
据西南科技大学官网信息,祝效华已任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https://www.swust.edu.cn/_s2/2024/1225/c11416a210732/page.psp
陈艳波(来源:贵州大学官网)12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发布人事任免通知,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陈艳波任贵州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hhttps://www.gzu.edu.cn/2024/1225/c18246a244412/page.htm
精彩内容回顾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