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高心同
近日,由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顾臻教授、张宇琪研究员、俞计成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鸿鹄主任医师团队,研发的贴敷式输注贴首次问世。只需在手臂或腹部轻轻一贴,大剂量药物就能以微创的形式,向体内稳定输注。从此,一边输液一边行动自由地上厕所、办公、旅游,将不只存在于患者的想象中。11月28日,该发明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
图源:浙江大学药学院
01
小小输注贴,解放患者手脚
输注贴的研发,始于研发者对患者痛苦的觉察。2021年初,顾臻和主任医师鸿鹄在浙大一院血液科查房交流期间,留意到一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手臂上大范围的红肿和淤青,这种长时间输液必然出现的现象,此刻在他们眼里却无比醒目。
“住院、挂水、等待,在大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屡见不鲜。特别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初期,患者需要连续72小时进行常规静脉输液治疗,加上凝血功能受损,治疗过程中,往往不胜其苦。”顾臻回忆,如何让每日输液化疗变得更便捷高效,减轻患者输液的煎熬,这一问题,在他和鸿鹄的临床治疗交流中逐渐明晰。
经团队思考,传统输液的开启依靠静脉穿刺,过程又依赖重力驱动,耗时较长,这都是患者的痛苦之源。“最关键的是要变革传统静脉输液方法,也许可以开发一种透皮式给药的器械。”顾臻说。
受缓释胶囊作用原理的启发,团队决定将渗透泵技术与透皮微针器械开展创新集成,经3年打磨,研发了一种硬币大小、不足5毫米厚的、可穿戴的贴敷式输注贴。
该输注贴分为由半透膜隔开的水腔、药腔上下两层。所用的大剂量药物,(设计专用模具)经特殊压片工艺装入药腔,用药时,专用溶液通过药械盒中配备的注射器注入水腔,依靠药腔与水腔间的渗透压差,溶剂进入药腔溶解药物,并依靠药腔一侧连接的三根长度小于2毫米、直径约0.2毫米的空心微针,实现稳速、微创给药。
可穿戴贴敷式输注贴(Osmotic microneedle patch,OMN)基本结构及原理图
据了解,得益于固态压片载药工艺,小分子、多肽和蛋白药物在常温条件下的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高,药物得以常温储存和运输。
别看它小巧便携,它可以装载的药量超过2克,且灵便可调节。药物剂量在几毫克到2克之间变易,注射时长也可以在几小时到24小时之间变化。无论输液快慢,血药浓度和输液的稳定性均不改变。
输注贴组装起来也极为简便。一个小学生就能像搭积木一样轻易快速地装好。
02
始于一个点子,成于集思广益
比如,如何让药物平稳释放?注射用的空心微针该选几根?怎么实现腔体结构的创新?“最困难的一点莫过于,多达几克的大剂量药物,怎么放进直径半公分、厚度5毫米的小贴片里?最后,我们用压片工艺解决了这一问题。”
输注贴的比格犬药动结果(左);受试者使用输注贴前后照片(中);受试者对输注贴接受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右)
3年来,研究团队反复实验研讨,不断优化器械材料,将难点一一破解。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替换掉传统的静脉滴注治疗法,实实在在帮助到患者。”顾臻告诉记者,学科交叉的团队背景,也为研发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其从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在博士、博士后攻读期间,先后投身机械工程、生物化工、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整个研发团队,也是不同领域交叉之下的产物。殊方异类的思想交流碰撞,创新点就自然而生。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团队发现装载阿糖胞苷、艾塞那肽(治疗糖尿病药物)的输注贴,能够在动物体内实现24小时的持续释放。与皮下注射相比,输注贴在抑制肿瘤和降低血糖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其中,阿糖胞苷输注贴在大动物模型体内可稳定释放225毫克的药物剂量,足以满足临床治疗中成年人每日150至300毫克的剂量需求,其有效持续时间是皮下注射的3倍。
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输注贴在志愿者中反响甚好。当面对问卷调查上“更喜欢何种药物的输注方式”这一问题,几乎所有健康受试者选择了“输注贴”。他们认为,相比传统的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等给药方式,一个小小的输注贴更为方便适用、耐受安全。
据了解,目前,该技术已完成大动物模型的测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仍在进行。
精彩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