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催人奋进的牧歌
——红土地上的拓荒牛·吴祖郊中国画作品展侧记
© 作者 / 井冈山报 刘丽玲
11月15日至28日,“红土地上的拓荒牛——吴祖郊中国画作品展”在吉安美术馆展出。共展出画家吴祖郊作品150余件,其中1990至2010年间创作的山水作品近30件,2005至2015年间创作的小写意作品近80件,2015至2024年间创作的大写意作品近30件,以及新近创作的花鸟作品5件。另有1960年代与省内著名艺术家郭文连、宫正、傅希陶,及20世纪初与“豫章六友”间往来的油画、速写、自画像等作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徐悲鸿纪念馆名誉馆长徐庆平、美术史论家吴子南等人对吴祖郊的艺术评论及题词亦有展出。本次展览题材丰富,涵盖吴祖郊中青年及近十几年的各类型创作。
吴祖郊1939年生于泰和县,号笔架山人,原泰和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西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井冈山大学客座教授等。擅国画山水,尤长画牛。代表作《汲》《俯首甘为孺子牛》《拓荒牛》等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当代花鸟画画展”“中国画精品展”“全国名家中国画邀请展”等,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展出。2014年在南昌举办“红土地上的拓荒牛·吴祖郊画展”,2016年分别在吉安、赣州举办画展。
吴祖郊长期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借助于牛这一题材加以描绘创新,将自己对于生活与时代的感悟倾注于笔墨写意之间。特别是近十年来创作的大写意作品,用笔大刀阔斧、淡墨铺排、浓墨堆砌。用简单的笔触,表现丰富的意境。
最难得的是,在本次展览结束后,吴祖郊将毕生创作的精品悉数捐出,其中捐赠江西省美术馆23件、八大山人纪念馆5件、吉安博物馆6件、吉安美术馆13件。吴祖郊表示,剩余的大部分作品,将捐赠给泰和美术馆。他说:“作品只有放进美术馆、博物馆,献给国家,献给人民,才是作品最好的归宿。”吉安美术馆馆长王建民称:“吴老的捐赠之举,对于丰富专业机构的馆藏精品、传承当代艺术文脉、促使广大艺术家考量作品的最后留存问题,都能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八大山人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陈薇认为,吴老的牛与八大的大写意可谓一脉相承,在中国画大写意的基础上,融入了书法的用笔,书画同源,继承了八大山人写意精神,这也是八大山人纪念馆这次前来选取捐赠的初衷。这些捐赠作品,对丰富馆藏,对更好地推广江西籍名家、推广江西本土文化具有较大意义。吴老早期的牧童系列,多有乡村生活气息;晚年作品则已经跳脱出了应物象形的具象,在大写意的似与不似之间,更多的是书画的融合。此外,拓荒牛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现在的精神层面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拓荒牛的精神与文化自信是相契合的。吴老把拓荒牛的精神融入了自己的绘画中,一辈子在书画界耕耘,这次又把一辈子的心血作品全部捐赠,正是“画如其人”“德艺双馨”的体现。
11月28日,吴祖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举办这次展览,是对家乡人民作个汇报。自己在吉安师范读书三年,后又得到欧阳同老师三年指教,吉安既是故乡,也是绘画之路的起点。这次画展是自己一生努力的结果,倍感荣幸与感恩。自己出身农村,早年生活与牛亲近,对牛的认识更深刻,这是画好牛的根本原因。不管是牛的任劳任怨与善良,还是其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孺子牛精神,抑或是其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奉献精神,都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除此之外,牛的拓荒精神、拼搏向上勇毅奋进的开拓精神深受大众喜欢,也对自己触动极大。无论是奋进牛、孺子牛、拓荒牛,还是耕牛,它们体形硕大,精神可嘉,农民固然喜欢,学生、创业者、公职人员等等,都能从中受到启发。
大写意的绘画形式,要求有更高的艺术水平,去表达其更高的思想境界。近十年间,吴老一直在思考、探寻自己的艺术格调与风格;他不断向名家学习、请教,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提高和升华的过程。
谈及捐赠,吴祖郊说:“捐赠作品就像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一样,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光荣。”他说:“画了一辈子牛,还要向牛学习。”
编辑:欧阳千惠
审核:徐剑
签发:王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