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互动】看一场“牛”展(附吴祖郊先生捐赠作品)
文摘
2024-12-04 20:00
江西
看一场“牛”展
肖雅
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牛”,或恣意洒脱,或悠闲自在,或蓄势待发,或深情凝望,坚定地在它们自己的土地上守望春的播种和秋的丰收。如果不看介绍,只是单单看这些牛图,真觉得应该是一个正值壮年的画家。墨色大胆厚重,体态健硕,牛角扬起一股锐势,眼神的坚毅,寥寥数笔却是牛气十足!实在想不出是一位面目慈善,年过古稀的老人。想来是数十载的风雨兼程,愿专注为一头“牛”一样的精神气概,才会有如此笔力、气魄宏大的胸臆直抒。钟情于画“一头牛”的情感,小辈只敢揣测几分。一方面是出生年代,再就是地域的巨大差别,小时候也没有放过牛。但常听过很多朋友,很多,一遍一遍讲他们童年和放牛相关的轶闻趣事,朝夕相处间陪伴了整个童年和乡村记忆,听来就很美好。《醉秋》陶醉的何止于牛呢?柔软的草地上簌簌落下的果子和枯叶。让我想起前些天带孩子出去游走,见几头牛在一片河滩的花海中,吃草走动,静卧,那种自然合一的美景不禁使人心生羡慕。逍遥自在地昂首于自然天地间多好,心中暗想这真是一头幸福的牛。生活在城市的日子久了,见到的牛自然不多,常常带着孩子去野地寻牛,弥补一番童趣。牛的温和敦厚,让人亲切和敬仰,也曾经一直承载着一家人一村人生活的希望。喧闹熙攘的展厅中挤满了观展的人群,明亮的灯光洒落在“牛”画上,场景转换中充满一种坚定和宁静,不是安静的宁静,是墨色在纸上慢慢晕开,浓墨勾勒出牛的躯体和神情,那份娴熟和沉着。像是有一头牛在就会有丰收。牛守护着那个时代的人,和此刻他们的精神家园。展厅人头攒动,却还是有很多铿锵的声音在讨论“牛图”的妙趣,“沾沾牛气多好”。再次肃穆仰望“牛”画是一种深沉的安宁。对,就是这份深沉的安宁!许是墨色,或是气势,或是群牛于这片土地上给人的安全感。有一次在乡下邻村亲戚家晚饭后走路回家,尝试着走一下山间近道。月光皎洁,草木萧然,乡村夜晚的寂静走得让人心有畏怯。风吹草动,虫鸣和溪流声在静夜中放大,心头一紧,后悔怎么不走大路。就在经过一处拐弯处时,忽现两头牛静卧在路中间,硕大漆黑的躯体横在长满野草的小路上,吓得我后退几步,山间小路,说不清这是谁的路。我小心翼翼地绕着它身边走过时无意间对视了它的眼神,就是那个对视却无意间祛除了我心中对夜路的恐惧,就是那个眼神,如画中这般深沉的安宁。“好多牛!牛啊!”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拍照的,讲解的,大家各自表达着自己对于牛这个熟悉不过的动物真挚的情感。果然一处角落里又有人在讲自己放牛的故事,我大概听过了很多稍微有些年纪的朋友讲述自己放牛的经历,加起来数十个剧本是有的,剧情更是趣味横流。这样的情感基础的一场画展,是一个人的画展,还是一代人,或是几代人的相约的回首呢?又听见有人讲放牛的经历,虽隔了很远,但是听得出神采奕奕眉眼含笑,像是在分享一件光荣的事业,当然放牛本身也很光荣。起初我并看不懂牛的姿态和意趣,走近看到标签上的名称忽然间明朗像是猜到了答案,竟然如此有趣。《晨牧》真好听的名字。晨光氤氲的山坡上,小女孩的红衣和旭日,晨风清新,拂动衣衫和长发,一头牛也在仰望,多和美的情景。那些看画的女孩是否也是曾经画中的女孩,如今从画中走出来去往广阔的天地,成家立业,还会不会常常忆起那些晨光熹微一人一牛的早晨。《乡情》、《大地在呼唤》、《拓荒》、《秋牧》《暮归》《牧乐》《日出骑牛去,日暮逐牛归》……。到底只是一幅幅画呢?还是在讲述许多个动人的故事,和一场深深的眷恋?《迎春》《童话》《短笛无腔信口吹》,好诗意的景象,由一幅画牵引至一段漫长的青春记忆可以无限遐思。山花烂漫,落叶枯黄,山中日月,田埂上的野草疯长,树林和鱼塘,牛和人一起沐浴晨光和夕阳。初看时是“好多牛”的牛场,可是静心凝眸,画中印记的时代,牛和自然、人物融合的故事逐渐地清晰鲜活起来了。因不通水墨技艺不敢妄议,却可以看得欢喜,笔墨间流淌着长长的故事意蕴。《牛能养人识人意》,旁逸斜出的老枝干,纷落的花瓣,牛儿的神情姿态,画境实在太美。人和牛的友谊情感,像是《活着》的开头,福贵和牛的对话,苦难的生活里忠实的倾听者。对应着每幅画的名称,再看它的神态,栩栩如生地走在山村小路田间地头。可是我们是在看画吗?自然是,也不是,看画家如何用水墨抒写内心,也看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个时代的那个世界。细细翻看带回来的画册,恍惚间有些错愕。出生成长在北方的我对于牛和水牛知之甚少,一个对于我并不算熟悉的动物,眼神中的闲适,渴望,期待,坚定,黯然,我居然可以看得懂。是我在看它,还是它在看我!合上画册,不敢看得太久,它的眼神可以洞悉我内心所有的彷徨。画中除了牛,最多便是那些牛背上天真烂漫的孩童,怡然自得在山野自然间,看着山花烂漫和落日余晖,那时的少年可知快乐是什么?在山野中自由奔走,被大自然滋养的身体和灵魂,如今只能回忆着讲给孩子们听。牛和山水草木,牛和孩童,那些远去的时光和留藏于心间的美好付于了一张张张洁白的宣纸上,这样才够敬畏和庄重。用这样的仪式来回望故乡,回望记忆中的疏篱野趣,来致敬儿时的那个“大伙伴”。我自然能看懂这场盛大的展览在说些什么?关于牛的象征的精神,勤劳、忠诚和坚定,勤勉奋发,坚韧!吴老应该是希望晚辈后生们可以以画为念满怀牛的精神气魄,不要忘记老一辈们“俯首甘为孺子牛”在“红土地上的拓荒牛”才有今天美好的生活。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使命传承,借由一头牛的谆谆教诲,和长辈们的殷切期盼,直到根植于血肉的民族精神。不是生于这片红土地,亲历时代的变迁和走过祖国发展中那段艰辛的路,怎么会倾心执着关于“牛”的故事呢?那些月光洒满窗台的夜晚,那些烛光摇曳的长夜,那些苦辣酸甜悲喜怒哀的曾经,泪水和汗水的点滴汇集,都是今天巨作的伏笔。才有我们今天透过一张画纸看到关于一个人对于热爱倾洒的热血,对于故乡对于一个时代的真挚的倾诉和告白。画中的故事太多,有自己的,有别人的。要慢慢赏阅,要静心品味,让思绪放飞回那段美好的记忆里,让放牛的日子重新鲜活起来。前些天看过一段采访,说有关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要用什么来滋养自己?一本书,一场电影,一次旅行……生活的琐碎和繁杂让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遥不可及,作为一个妈妈的我,有限的时间可以滋养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可以是去带他去看一场画展。我们这个小城的美术馆——吉安美术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里往来其中皆是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人,静谧的馆藏溢满文艺气息。是带孩子沾染文墨的好去处,常有书家画家现场解说,不甚惊喜。美术馆长长的走廊,四壁的画墙,有一种可以静心的安宁。对,就是那份深沉的安宁。这个小城自有它的安宁,既是两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厚重,又是无数头在这片“红土地上拓荒牛”前赴后继地守护!一幅幅画作在经由一群热爱艺术的手徐徐道来。吴祖郊先生捐赠作品
编辑:欧阳千惠
审核:徐剑
签发:王建民
吉安美术馆
创作展览、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公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