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打印】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系列篇1——《狗·猫·鼠》
【可打印】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系列篇2——《阿长与<山海经>》
【可打印】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系列篇3——《二十四孝图》
【可打印】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系列篇4——《五猖会》
【可打印】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系列篇5——《无常》
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通缉,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做斗争,并被迫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却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情来获得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下,鲁迅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这篇散文通过写“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好奇与追求,以及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心理。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1.文中对百草园春、夏、秋三季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多角度描写景物,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就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美意。第二,色、形、声、味俱全。"碧绿""紫红"是写色;"高大""肥胖"是写形;鸣蝉"长吟",油岭"低唱",蟋蟀"弹琴"是写声;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写味。可谓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给人的整体印象,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整体部分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既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又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我"儿时乐园的无限趣味。这是百草园生活的组成部分,对捕鸟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使“乐园”更加具体可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4.当"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先生为何不高兴?"我"的提问只是出于求知和好奇,但先生不回答,且有"怒色",反映出先生只要求学生学他指定的书,不许学生多问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5.写三味书屋时,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是令孩子们开心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表现了孩子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6.阅读第21、22两段,思考为什么先生读的文章有标点而学生读的文章没有标点。这说明只有先生能读懂文章,知道如何断句;而学生不会读,读不懂,因此也不会停顿。说明当时的私塾教育是死读书,学生并不理解读的文章的意义。7.本文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观点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把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适合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观点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的损害。观点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串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8.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文中的先生是一个严肃、可亲、可敬的老师。他方正、质朴、博学、和蔼。他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对学生的要求也并不太严,学生可以溜到书屋后园里玩耍,课上也能偷偷地"做戏"或"画画儿"。但在他看来,学生只能读经书,其他的都不能涉猎。他一人大声读书时,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活脱脱一个老夫子形象。在对这位善良的老先生的描绘中,鲁迅充满了恭敬和眷念。9.读书是高贵的行为,可以让我们摆脱愚昧;但童年又本该是快乐的、自由的、色彩斑斓的。读完本篇文章,请认真思考一下,读书和快乐矛盾吗?你的童年和鲁迅的童年有哪些是相同的?又有哪些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