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资料】《儒林外史》《简·爱》知识点梳理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写作特色】
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可谓定评。
【典型人物及相关情节】
1. 正面的典型(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值得尊敬的“真儒”,体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理学教育造成的儒林学术空疏、儒学经典歪曲现象的思考)
王冕
人物形象:才华卓越、磊落洒脱、不慕名利
相关情节:王冕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拒绝危素召见。他不愿结交乡绅,于是远走山东。后回乡奉养母亲,与吴王促膝长谈。最后归隐会稽山。
杜少卿
人物形象:尊重妇女,为人单纯;淡泊名利,慷慨大方;有点儿离经叛道,思想中有初步的民主成分。
相关情节:在自身没钱的情况下,仍然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让杨裁缝给死去的母亲买棺材。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家中没有银子时,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
虞育德(虞博士)
人物形象:博学多才,襟怀冲淡,旷达磊落,浑雅有礼,待人直而不迂。
相关情节:五十多岁才中进士,为人实在,殿试时写了真实年纪。旧邻汤相公因为缺钱用,拆了虞博士给他住的房子,虞博士不生气,还给他银子让他再去租房住。在遇到寻短见的农人时果断相助,却也料得自己实际状况,并未一味倾囊相助,不为博慷慨之名。与“犯罪”监生同吃住,还替他辩白了冤枉事。
2. 腐儒的典型
周进
人物形象:
生活穷困潦倒,却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于制艺难以自拨,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成功后也照顾了范进等人。
相关情节:刚出场时,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饱受秀才梅玖和王举人的嘲弄和冷遇。在贡院里受刺激过度,一头撞在号板上,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任广东学道后,为了照顾范进,将范进取为第一。
范进
人物形象:表面上呆头笨脑、穷困愚陋、逆来顺受、酸气十足,内心却热衷功名、追求利禄、圆滑世故、卑怯懦弱。
相关情节:名利熏心,热衷做官。到了晚年,仍以“童生”资格去考秀才。当他骤闻中了举人时,激动得无法控制,竟然疯了。穷困并未使他那腐儒的呆气和酸气减退。即使在着急等待卖鸡买米时,依然是“一步一踱”“东张西望”,并不着急。见了地主豪绅,就竭力拉拢巴结。见了张乡绅,满口是“久仰老先生”。
3. 贪官污吏的典型
汤奉(汤知县)
人物形象:贪财、作威作福。
相关情节: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下令禁宰耕牛,汤奉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一年下来居然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4. 无德的典型
匡超人
人物形象:开始时孝顺、勤奋好学,认识潘三后堕落成虚伪、自私冷漠、忘恩负义、好吹牛的人。
相关情节:得到马二先生(马纯上)的资助回家悉心照顾父亲。刻苦读书,被知县赏识。跟潘三一起假刻公章,替人考试。潘三有难后,怕自己被牵连,坚决不去狱里看望。谎称未婚,再次成亲,知道自己原配妻子已死,用莫须有的“诰命夫人”的头衔和荣华富贵来糊弄和打发自己的哥哥去安排后事。
牛浦郎
人物形象:心胸狭隘、皮厚心狠、喜欢骗人、卑劣狡诈。
相关情节:私自撬开老和尚的锁,偷看牛布衣留下的诗集,并改名字冒充牛布衣。冒充牛布衣与董瑛相会,为显出气势,让舅丈端茶倒水,还当面取笑。被牛玉圃说了几句就设计陷害牛玉圃,让他惹得万雪斋不快。
5. 土豪劣绅的典型
严监生(严致和)
人物形象:把钱财看作一切,吝啬
相关情节:自己出钱赔偿、打点,替哥哥严贡生料理了官司。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因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一直等到赵氏挑去一根,才点头咽了气。
严贡生(严致中)
人物形象:虚伪贪财、六亲不认、霸道无赖、无恶不作
相关情节:抢夺别人的猪,强要别人的利钱。弟弟严监生死后三四天才从省里回来。直到看见衣服和银子,才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到灵前干号了几声。给儿子办亲事,因给吹打手的银子太少,吹打手不愿来,新娘因此不发轿。故意让船家吃了他的云片糕,然后诬陷船家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欺凌妾出身的弟媳,企图霸占房产。
【相关试题解析】
1.人物出场各具情态,人物性格塑造也是各有千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诸多人物,但全书却几乎没有完全正面或完全反面的人物,大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弱点,反面的人物,也常常有可取之处。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进行分析,并谈谈塑造这样的人物的好处。
A.杜少卿 B.迟衡山 C.马二先生 D.严监生
答案示例:
A杜少卿。杜少卿与人交往不论对方身份的高低,对弱者富有同情心,扶贫济弱。他的这些行为在当时社会制度下是值得称道的。然而,他的慷慨解囊又往往是泛滥的,本不懂得怎样理财,丰厚的家产很快被挥霍得一干二净。比如鲍延玺来找杜少卿要钱就是冲着杜少卿的弱点而来的,他和王胡子串通来骗取杜少卿的钱财,这样的人根本无需慷慨解囊,而杜少卿却道“用完了你再来和我说话”,这样不分好坏,也是不可取的。“人无完人”,“美玉以无瑕为贵,而有瑕正见其为真玉”,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使作品更真实,更具感染力。
B迟衡山。在《儒林外史》的诸位贤人中,迟衡山无疑是一位正人君子。他是“正牌的在野的淳儒,而且是个标准的业余宰相”,他的社会责任感在诸位贤人中最为强烈。但他的“正”,又“正”得甚至于近乎“迂”“人无完人”“美玉以无瑕为贵,而有瑕正见其为真玉”,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使作品更真实,更具感染力。
C马二先生。马二先生也不是单纯的迷信八股,笃信礼教的无智迂儒,他古道热肠,疏财仗义,赤心待朋友,是个有意气、有肝胆的人物。比如,杭州游历期间,马二先生在匡超人落魄的时候曾经几度帮助他。“人无完人”,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使作品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D严监生,严监生临终时因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一直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他虽音音,但也具有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多种多样的情感:对兄长严贡生的帮助,对幼子前途的挂心,对妾赵氏的迁就,对妻王氏的挂念...他是个软善可欺、郁闷孤僻、多愁善感的活生生的人。“人无完人”,如此塑造,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使作品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2.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请选择下列一个人物,结合与他有关的情节,说说作品的讽刺意味。
备选人物:严监生、范进、匡超人
示例一:范进中举前,向胡屠户借盘缠参加乡试,被他“一口淬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态度横蛮;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在他回府途中低着头,频频替他拉直衣裳后襟,态度恭敬。作者写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对比鲜明,讽刺有力。
示例二:严监生临终前,因为心疼点着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他才咽气。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来表现他的极度音音,让人读了觉得十分可笑,从而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讽刺意味。
示例三:匡超人停妻再娶,他有过涛躇,但为了圆谎,不得不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戏文上说的蔡状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对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讽刺效果。
3.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意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请你谈谈杜少卿(《儒林外史》)这个人物是否接近老子说的这一境界?并简要阐明理由。
示例:我认为杜少卿接近老子所说的境界。杜少卿乐善好施,重情重义,面对身陷困境的人,他总是有求必应,慷慨相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自己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置办丰盛的酒席款待与他素昧平生的郭孝子,当掉自己的衣服换银子送给郭孝子做盘缠,足可见他崇尚美德,重义轻财。他淡泊名利,蔑视权贵,尊重女性,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4.《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一些热衷科举考试的“士人”,请从“周进”“马纯上”这两个人物中选择其一结合相关事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一:别人做举业,也许并不纯正,或者是拿这个来做敲门砖,或者是用它来做幌子,全不把它当回事。而马二先生却干得极其认真,一点也不马虎。他在文翰楼做选家,“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遍,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这还不够,最可悲的是,他是那么真诚执著地引导别人走自己已经实践证明走不通的老路。
示例二:周进因为久考不中,进了贡院,在贡院参观时,看着号板,想起自己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因此疯疯癫癫不由得痛哭出来,众人劝解不住,一哭再哭,满地打滚。可见其对于科举的热衷,受其毒害颇深。
5.讽刺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不仅讽刺单个人物或事件,还讽刺背后的社会现象及根源。请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却“总不进学”,一旦考中却“欢喜得疯了”为例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
《儒林外史》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揭露和嘲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丑恶现象和封建末世的衰颓风气。范进因中举而迷了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是作者对范进作夸张的讽刺,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作者对范进的性格、行为和心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当时社会上一般读书人热衷功名、醉心富贵的特征都统摄在范进这个人物身上,并运用讽刺手法予以揭露、批判,旨在抨击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荼毒,同时反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6.鲁迅评价《儒林外史》:“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书中有人“忘恩负义、贪婪虚伪”,有人“依权势、横暴不法”;有人“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也有人“淡泊名利、无视功名”。请给以上四种儒生各举一例,并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相应特点。
示例:
①忘恩负义、贪婪虚伪的典型:匡超人。匡超人:匡超人与潘三结交后,就与之前帮助过自己的景兰江等人断绝来往在有人肆意批判对其有恩惠的马二先生时也是无动于衷。可见其忘恩负义、贪婪虚伪。
②依仗权势、横暴不法的典型:王惠。王惠:南昌太守王惠,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门里就满是“戮子声,算盘声,银子声,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可见其依仗权势、横暴不法。
③终老科场、迂腐可笑的典型:周进。周进: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形象。他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可见其终老科场、迂腐可笑。
7.小说中人物的姓名称呼含有深意,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示例:《骆驼祥子》老马、小马:以“马”姓为名,暗示了他们一生的命运,如马匹般吃苦耐劳,如马匹般为口吃食而奔波,最终伤病贫苦离世。
请参考示例,在《儒林外史》中找出两个人物进行归类分析。
①周进“周”即为“周正”“方正”之意,“进”为“进”“晋升”之意,暗示了周进60岁终于得中进士并一路高升至国子监的命运。
②范进:范进确实有“范例”的意味,“进”则包含着文人对功名对科举的渴望,也暗示了范进在54岁高龄中举后的疯癫的情节因其过于执着过于痴迷于“进”。
8.关注小说中的“变化”是解读小说主旨的密码,请根据匡超人(《儒林外史》)来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匡超人少年时期心地普良,事亲孝顺,勤学上进,父亲卧病在床他日夜精心照料,在空暇时不忘勤学,正因此被路过的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匡超人到了杭州避风头,先是与一班假名士交往,后认识潘三,此时的匡超人已经变成一个薄情寡义、虚伪、狡诈的人。在匡超人的人生历程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他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作者通过展现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利社会、牢笼士子的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
9.读完《儒林外史》,班上同学展开讨论。甲说:“《儒林外史》是典型的讽刺小说。”乙说:“不尽然,它也在宣扬传统美德,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举例说明。
示例1:我同意甲的观点。作者以犀利的笔锋,含蓄幽默的言辞,揭露封建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富贵和封建官吏贪污受贿的卑污灵魂,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如对范进、高翰林、汤知县、严氏兄弟一类人物,作者无情地给予讽刺。
示例2:我同意乙的观点。作者以高超的笔法讽刺了范进、汤知县等人,也树立了许多正面人物形象。如王冕懂事孝顺,勤奋好学,蔑视权贵;杜少卿仗义疏财,为人至孝。他们都是典型的正面人物。
10.请指出《儒林外史》十六回与《水浒传》四十三回两个章回中涉及到的孝子各是谁,并分别说说作者叙述他们的孝行有何作用。
《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和《水浒传》中的李逵。作者叙述匡超人的孝行旨在展示一个淳朴孝顺的少年是如何蜕变成一个无耻之徒,强化了对恶浊世风批判;原著中李逵更多时候表现为冲动鲁莽、好战杀人的形象,作者叙述李逵的孝行可以增加其人情味,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多维立体。
【创作背景】
夏洛蒂生于英国北部一个贫寒的牧师家庭,早年曾在一家慈善学校学习,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得夏洛蒂的两位姐姐不幸染病身亡,这对她是个沉重的打击。为了谋生,夏洛蒂当过家庭教师,这段经历为《简·爱》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之后她与妹妹艾米莉·勃朗特一同到布鲁塞尔学法语,认识了贡斯当丹·埃热夫妇。夏洛蒂对充满才情的埃热先生产生了微妙的感情,这种绝望的爱给她带来极大的痛苦。她在《简·爱》中生动地反映了这段感情。
【作品简介】
《简·爱》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这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采取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态度,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小小说诠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书中弱小的简爱不仅具有坚强刚毅的个性、自尊自爱的品格,而且还拥有足够的才智和对自由平等爱情的追求。
当时已经驰名文坛的萨克雷评价说:”《简·爱》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
【主题思想】
《简·爱》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的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简·爱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地位的妇女形象。
【写作特色】
(1)以爱情为主题。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2)人物形象鲜明。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为人们所赞赏。
(3)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
主人公被寄养在舅舅家遭到舅母的欺侮,饱受欺凌的主人公在种种不幸的遭遇中决心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在桑菲尔德庄园,她与罗切斯特相爱,但却得知罗切斯特已经结婚,主人公不得不再次出走。后来命运再次转折,二人终于结成连理。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十分吸引人。
【主要内容】
一、盖茨海德庄园
简爱的童年:简·爱出生在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
反抗与逃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并决定把她送进达罗沃德孤儿院。
二、罗沃德孤儿院
艰苦岁月:简·爱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也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爱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爱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友情与成长:在孤儿院期间,简·爱结识了海伦·彭斯,二人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海伦的善良和坚韧影响了简·爱,使她在逆境中学会了忍耐和坚强。
三、桑菲尔德庄园
初遇罗切斯特: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勒,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她是简爱的学生。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爱情的萌芽:一天,简·爱在搁楼上的藏身之处看书,听到三声奇特的叫声,并从门缝里看到了一只奇怪的动物,受到惊吓后她大喊救命。罗切斯特先生闻声赶来,手里还拿着一支上了子弹的手枪。原来那奇怪的叫声来自于一只被囚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那是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她发疯了,经常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声,并拼命撕扯自己的头发和衣裳,她的行为吓坏了简爱。罗切斯特先生让简爱上楼去,并从柜子里拿出一件披巾和一双拖鞋让她换上。简爱回到卧室,看到罗切斯特先生正在炉火边沉思,他让简爱坐下,并说:“你很冷静。嗯,这很好。”然后,他告诉简爱,他要把她介绍给他的家人,她是他的意中人。简爱感到既惊讶又幸福。
爱情的波折: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相爱了,然而,当她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且妻子是个疯子时,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她深爱着罗切斯特先生,但又无法接受他已有家庭的事实。最终,她选择了离开桑菲尔德庄园,离开了罗切斯特先生。
四、圣约翰家
新的生活:简·爱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后,流浪了几天,被圣约翰收留,并为他做了家庭教师。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准备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爱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爱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先生。
重逢与决断:简·爱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却发现庄园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先生也受伤致残。简·爱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五、关键转折点
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且妻子是个疯子时,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选择了离开桑菲尔德庄园。这个决定对简·爱来说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先生,但她的道德观念和自尊心使她无法继续留在他的身边。
得知罗切斯特已婚后的心理变化:得知这个消息后,简·爱感到震惊、痛苦和矛盾。她一方面深爱着罗切斯特先生,另一方面又无法接受他已有家庭的事实。这种心理冲突使她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然而,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展现了她的坚强和独立。
以下资料,可扫码免费领取
欢迎加入一棵树初中语文教师群
【提醒】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尽情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请加入我们。
QQ群号:1群:721150613 2群:1055029719
联系我: yikeshu_99 (复制添加)
↓ ↓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