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 2024年第11期目录、摘要

学术   2024-11-04 14:59   陕西  


目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产业数字化与生产全球化——基于附加值地理分布的视角

/ 马述忠  陈逸凡  张洪胜(1)

  • 后发国家产业核心技术追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基于中国高铁产业的案例分析

/ 张艺  陈凯华  周志勇(20)

重大选题征文

  • 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业信贷网络与企业出口

/ 王永进  燕晓娟(48)

  • 预期引导、经济韧性与宏观经济治理

/ 陈雨恬  杨子晖  温雪莲(66)

经济学

  • 机器人应用冲击、职业可迁移技能和职业—技能合意性

/ 王林辉  等(85)

  • 缓解劳动力市场势力的制度安排:最低工资的视角

/ 李辉  等(104)

  • “靶向引领”如何影响园区产业创新?——以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为例

/ 刘振鹏  苏启林  郭娜娜(119)

公共管理

  • 数字化转型下的人大预算监督与政府支出效率——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分析

/ 欧阳洁  彭鹭  陆毅(137)

  • 互联网整体性治理模式构建和路径设计——基于治理供需匹配的视角

/ 张文松  等(153)

工商管理

  • 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如何应对双元身份困境?——基于奇点云的案例研究

/ 梅景瑶  王节祥(173)

  • 数字情境下互动性社会创业叙事与混合价值创造——基于分布式意义建构的解释

/ 刘志阳  等(192)

  • 企业供应链风险感知与合作关系稳定性

/ 陈雯  范茵子(209)

摘要

01

产业数字化与生产全球化——基于附加值地理分布的视角
作者:
马述忠(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
陈逸凡(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
张洪胜(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

摘要:数字技术是影响全球价值链空间布局和利益分配的关键因素。基于2005~2019年区分内外资部门的国家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首次构建了基于附加值地理分布视角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离岸化指标,探究了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对生产全球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能够显著促进生产全球化,并且其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开放程度更高的行业的影响更大。产业数字化通过促进生产信息和技术资本的全球流动,显著提高了产业的生产全球化程度,但也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本土化转移,从而降低生产全球化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也有助于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其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更大,不过发展中国家通过缩小产业数字化差距能够弥合南北国家在生产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方面的差距。本文为逆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以产业数字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向有利于南北国家协调发展的方向演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产业数字化  生产全球化  全球价值链空间布局  生产要素全球流动

02

后发国家产业核心技术追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基于中国高铁产业的案例分析
作者:

张艺(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陈凯华(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周志勇(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投资部)

摘要:后发国家如何构建起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来支撑产业核心技术追赶?中国高铁产业成功案例很好地回答了这个理论议题。本文基于该案例,从创新链视角去探讨产学研合作和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之间的联动关系。研究发现:(1)产学研创新主体在政府政策和市场用户需求拉动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支撑后发产业部门培育发展产业核心技术能力的本土创新共同体,它们成为了后发国家开展核心技术追赶和突破的核心力量;(2)产学研创新主体在“逆向反求”和“正向设计”的驱动机制作用下,在创新链上游的科学理论研究、中游的共性技术开发和下游的产品技术商业化等环节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反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成为了后发国家培育本土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组织模式和制度安排;(3)以产业界为核心的“知识利用系统”和以学术界为核心的“知识创造系统”之间耦合互动,推动科学、技术和产品知识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双向流动,有助于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不断升级跃迁,由生产性专用技术能力发展到应用性平台技术能力,再发展到基础性前沿技术能力来支撑技术追赶。本研究为后发国家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协助产业部门实现核心技术追赶具有重要实践启示意义。

关键词:后发国家  技术追赶  产业技术能力  产学研合作  中国高铁产业

03

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业信贷网络与企业出口

作者:

王永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燕晓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辐射带动非自由贸易试验区城市协同发展,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使用2007~2016年上市公司数据和海关数据,详细考察了商业信贷网络如何影响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溢出效应。本文首先计算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流动性冲击的信贷传递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冲击如何通过商业信贷网络影响非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的出口。研究发现:(1)自由贸易试验区流动性冲击会显著降低片区内企业的融资约束,增加企业为客户提供的商业信贷融资。(2)该流动性冲击通过商业信贷网络影响下游非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出口的渠道有如下两个:一是上游供应商融资约束缓解的直接效应;二是由此带来的下游客户商业信贷约束缓解的间接效应。自由贸易试验区流动性冲击的信贷传递效应受客户议价能力的影响,议价能力越高影响越大。(3)非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信贷约束的缓解降低了企业对外部借款的依赖,也为其下游客户提供了更多商业信贷融资。本研究揭示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渠道,也为科学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跨区域溢出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  商业信贷  非自由贸易试验区  企业出口

04

预期引导、经济韧性与宏观经济治理

作者:

陈雨恬(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

杨子晖(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

温雪莲(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在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的背景下,如何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提升经济金融韧性,引起了学术界与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基于预期引导这一崭新的研究视角,准确刻画了我国的市场预期,厘清了悲观与乐观预期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异质性传导机制,并全面剖析了预期对经济韧性的支撑作用。本文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市场的预期传导过程,存在着显著的不对称现象,市场对悲观预期更为敏感。同时,韧性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在国内外风险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呈现较好韧性,而金融系统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也出现了持续性的提升,金融市场韧性不断增强,这进一步佐证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此外,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乐观预期传导强度的走高与悲观预期传导强度的转弱均能显著提升我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韧性,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前瞻性的预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增强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韧性,从而有效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预期引导  预期管理  经济韧性  宏观经济治理

05

机器人应用冲击、职业可迁移技能和职业—技能合意性

作者:

王林辉(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周慧琳(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钱圆圆(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董直庆(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机器人作为其重要载体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对劳动就业和任务分配产生深远的影响。现有文献更多关注机器人应用的岗位更替效应,忽视其重塑工作流程和改变生产任务而影响劳动技能需求。本文基于微观个体层面考察机器人应用对职业—技能合意性的冲击,从任务去常规化和职业可迁移技能需求增加的维度,探究机器人应用对职业—技能合意性的影响机制,分类检验不同类型可迁移技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剖析部分学历不足的劳动群体就业状况、工资收入和职业地位的变化。研究发现:(1)机器人应用会重构机器与劳动间的任务分配,使劳动者从事的任务去常规化,也会增加职业可迁移技能需求,进而降低职业—技能合意性。(2)机器人应用通过增加复杂问题解决技能、资源管理技能和社交技能等不同类型的职业可迁移技能需求导致职业—技能合意性降低,这在新职业和数字职业中也有明显体现。(3)在机器人冲击下部分学历不足的劳动群体会借助智能化机器突破职业藩篱,推动职业地位向上流动;但也有部分劳动群体,被机器人替代而面临离职风险增加和工资下降等问题。技能深化能够帮助劳动者摆脱技能不足的困境,提高职业—技能合意性,进而缓解机器人应用的负向冲击。

关键词:机器人应用  职业可迁移技能  职业—技能合意性  职业藩篱

06

缓解劳动力市场势力的制度安排:最低工资的视角

作者:

李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邹先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李瑶(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尹恒(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摘要:缓解劳动力市场势力,是改善劳资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所在。本文借助2007~2016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直接在微观层面估计了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势力,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劳动折价率均值为1.677,意味着工人只能得到其边际产出的59.6%。随着时间演进,样本期内劳动折价率迅速下降,劳资收入分配状况明显改善。基于上述估计结果,本文考察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最低工资显著弱化了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势力。根据最为保守估计结果,最低工资上涨10%,劳动折价率平均下降0.48%。据此推算,最低工资的提高能够解释样本期内劳动折价率变化的12.05%。第二,在不同竞争程度的劳动力市场中,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存在显著差异。第三,最低工资还会降低地区—行业内劳动折价率的离散程度,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研究深化了对于劳资收入分配和最低工资制度的理解,为新时期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势力  劳动折价率  最低工资  资源配置

07

“靶向引领”如何影响园区产业创新?——以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为例

作者:

刘振鹏(佛山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苏启林(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郭娜娜(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产业园区是我国促进技术进步、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制度设计和支撑力量,如何发挥好产业园区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聚焦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创造性地引入了以前瞻性为引领、以主动性为驱动的“靶向引领”概念,并基于1994~2017年的企业专利数据,运用回归合成法,实证分析了靶向引领对园区产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靶向引领显著促进了园区产业创新,“靶向定位”和“靶向深化”保证了该促进作用的长期效率,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靶向引领能够通过企业自身的人才集聚、企业间的技术扩散以及园区产业整体的技术专业化优势推动园区产业的创新发展。此外,进一步分析发现,靶向引领对园区所在城市的产业创新发展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优化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方式和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产业园区  靶向引领  回归合成法  创新

08

数字化转型下的人大预算监督与政府支出效率——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分析

作者:

欧阳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彭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陆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通过信息联通来缓解立法机关预算监督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数字时代推进预算治理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借助中国预算联网监督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12~2019年275个地级市的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强化信息不对称治理对改善预算监督效能、推动财政政策落地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大预算监督中信息不对称的缓解显著提升了政府整体支出效率;(2)信息不对称缓解有助于减少预算资金的违规使用,提高预算执行合规性;有助于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减少“年底突击花钱”等低效无序使用资金的情况,提高预算执行时效性,这是驱动政府支出效率改善的重要机制;(3)在预算联网监督实现省、市“纵向贯通”的地区,以及公众外部监督更为薄弱、财政压力更大、人大监督专业能力更强的地区,人大联网监督发挥的预算治理作用更大;(4)通过信息联通来提升政府支出效率有助于“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生效,使辖区企业享受到更多的税费优惠。本文的研究为助力预算监督数字化转型,更好推动“向效率要政策空间”的财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预算监督  政府支出效率  预算联网工程

09

互联网整体性治理模式构建和路径设计——基于治理供需匹配的视角

作者:

张文松(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汪家源(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张雪(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宝莲(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整体性治理能够有效解决互联网发展中治理主体割裂和治理行为异化所导致的条块分割问题,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互联网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策略供给,尚缺乏对其整体性治理的模式解构和路径诠释。本文遵循诠释主义的研究范式扎根于互联网治理情境,通过对政府、平台企业和网民的文本数据进行编码,得出关于技术架构、使用行为、生态秩序的互联网整体性治理需求,并以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协同耦合得出规制性治理、调节性治理、疏解性治理和自律性治理等互联网整体性治理供给。最终基于供需匹配的视角,构建互联网整体性治理的12宫格模型,归纳出技术治理、行为治理和生态治理等3种治理模式。三者的相互补充、协同互动构成了互联网整体性治理的演进动力,刻画出基于“目标统一→资源整合→功能互补”的递进式治理路径。在目标统一上,利用技术连接实现“聚点”,提升政府、平台企业和网民集体行动的意愿;在资源整合上,通过行为协调实现“成链”,推动治理过程的协同演化;在功能互补上,借助生态嵌入进行“织网”,促进各主体形成共生互生的治理共同体,进而提高整体治理能力。本文对互联网整体性治理模式与路径的剖析揭示,不仅为互联网治理提供了崭新视角,还会深化对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关系认知,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的综合治理。

关键词:互联网治理  整体性治理  模式构建  路径设计

10

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如何应对双元身份困境?——基于奇点云的案例研究

作者:

梅景瑶(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王节祥(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 学院))

摘要: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成长面临着独特的双元身份困境,已有研究主要从关系治理视角切入,关于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的微观行为研究仍较为欠缺。本文以依托阿里云平台开启创业活动的创业企业“奇点云”为例,开展纵向研究发现: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通过“创业框架”的设计和实施,实现动态身份塑造,是其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的关键。具体而言,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是通过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的结合,动态实施“双向身份探索”“跟随身份聚焦”和“自主身份构建”等身份塑造策略。通过突出“与平台的关系特征”和“产品的独特之处”的框架重点,开启特定身份塑造;使用抽象型或具体型框架形式,进一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其特定身份的感知;在此基础上,采取外向网络行动和内向技术行动,保障身份塑造效果。本文为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双元身份困境研究贡献了基于微观行为的新视角,揭示了其动态身份塑造的过程机制;同时在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拓展了创业框架研究的理论边界和内涵维度。

关键词: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  双元身份困境  动态身份塑造  创业框架

11

数字情境下互动性社会创业叙事与混合价值创造——基于分布式意义建构的解释

作者:

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赵陈芳(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邱振宇(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张宇擎(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李天旭(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摘要:现有创业叙事理论认为,创业者运用叙事可以获取合法性、克服新创弱性。然而,社会创业者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既包括混合身份可能引发的进入合法性难题,也包含混合价值创造中断困境。数字情境下,社会创业叙事呈现出以互动性为主的特征。互动性社会创业叙事是一个从“个体认知建构”逐步扩散到社会“分布式意义建构”的过程,能够有效解决混合价值创造中的难题。本研究通过对快手平台2900个混合截面的社会创业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以实时响应、反馈调整以及情感连接共鸣为主的互动性社会创业叙事策略能够增强信息传递的时效性、透明度和可信度,动态建构并修正混合身份,强化情感共鸣和集体身份感,有助于社会创业混合价值创造;(2)互动性社会创业叙事策略借助分布式意义建构塑造了各方共同的理解框架,有效推动了社会创新的扩散;(3)社会创业叙事中的积极情感更容易建立情感连接、增强社会共鸣,从而增强互动性社会创业叙事策略对分布式意义建构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提出了数字情境下社会创业叙事的新特征和新机制,一方面克服了传统社会创业叙事单向度视角的不足,重构了包括社会创业叙事策略与叙事内容在内的完整框架;另一方面强调了分布式意义建构的重要地位,揭示了跨主体和跨部门的集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丰富了意义建构的内容。本研究还为社会创业混合价值创造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数字情境  社会创业叙事  互动性叙事策略  混合价值创造  分布式意义建构

12

企业供应链风险感知与合作关系稳定性

作者:

陈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范茵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市场分工深化促进企业间形成紧密联系的供应链网络,也加剧了供应链风险在企业间的传播,对企业间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前五大客户/供应商信息,构建上市公司供应链网络,考察企业供应链风险感知对其与客户/供应商合作关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客户感知的供应链风险上升降低合作关系稳定性,供应商感知的供应链风险上升则提升合作关系稳定性。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从关系嵌入视角来看,客户—供应商关系粘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合作关系稳定性冲击;从结构嵌入视角来看,客户的供应链网络地位和董事网络结构洞丰富度提高将放大供应链风险对合作关系稳定性的冲击,而客户在董事网络的直接影响力提升导致合作关系稳定性同步提升。渠道检验表明,供应链风险可能通过客户—供应商交易成本影响合作关系稳定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加强合作沟通和提升资金运转水平可以促进供应链合作稳定性。本文研究为企业应对供应链风险、为我国构建安全稳定的供应链提供经验证据与解题思路。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  网络位置  合作稳定性  风险溢出

计量经济学
计量交流,做中国最大的计量软件交流社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