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黄埔军校之行
不知不觉,大一就快要结束了,很多课程都快要接近尾声了。
我们一直都在忙读书、考试,参加社团活动,大学城巡回演讲,还有跟着爱心社的师兄师姐,提前去社会临床实践,当然还有跟同学们谈医论药,话养生。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一天接着一天,过得非常充实,这个周末我跟章少聪,还有几个舍友相约去游黄埔军校,从大学城广中医出发,骑自行车过去,不用半小时就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可是非常出名的军官学校,培养了不少爱国将领,现在去都不用收门票了,作为爱国教育的地方。
看着这些先驱,他们当时为了革命、统一而抛头颅洒热血,章少聪感慨地说道,中医界也需要革命的精神,中医界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大胆创新。
我们学院的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注入新的时代元素,然后跟传统的医道精髓相结合,这样才可以培育出真正时代的接班人。
我对章少聪这番话感受颇深,我原以为章少聪只是一介传统中医,躲在学校里头安心做学问,想不到他还思考整个中医的发展,探索中医的教育,就连出游黄埔军校的时候,也不忘发表心头的感想。
章少聪说,现在很多中医学生上大学才开始接触中医,不比我们两人从小就受到中医文化的熏陶,我们是先行一步,他们却半路出家。
所以他们学中医觉得底子薄,对中医文化认同感不强,真正中医人的自信发挥不出来,再加上他们没有早临床,多临床,对中医的疗效,还是体会不深,所以才导致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担忧自己的出路,结果一出学校门就弃中学西,或者弃医从商,这样就可惜了当初的志愿。
我接着说,是啊,我们学校的教育确实需要不断地升级,要确保学生们能够最快速地学到真正的传统中医,以传统中医为本,以现代医学为枝叶。
按张锡纯的说法叫衷中参西,以辨证的眼光,用现代医学的检查设备,以脏腑的整体观,看现代的很多新开发药物。只有这样才不会舍本逐末,邯郸学步,丢失自己的宝贝,忘掉自己的特点。
章少聪点点头说,现在最难的就是师带徒,就是传承名师的风范跟经验,一个名老中医他就像一个宝贝,这可是比大熊猫还稀少的宝贝,一个名老中医他可以说是中国的国宝,走一个就少一个。中医的培养不比厂房里头生产商品,可以按流水线来,也不比电脑上复制文档,那么轻松地拷贝。他是需要一门深入,长期跟师熏修,需要有最好的医学环境,传统文化土壤,才能够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
我说,少聪,这太不容易了,你想想现在市民们都想吃走地鸡,而不想吃饲料鸡笼养鸡,都想看原生态地道的老中医,不想看这些学院里快速培养,规模生产的刚毕业医生。你想想,如果没有广阔的山野,哪来那么多走地鸡,如果没有真正名师带徒,又何来传统的高徒?
所以中医的这种成才方式,决定了难以大规模生产。但我们需要走另外一条中医普及之路,如果更多民众对中医觉醒,就像船与水一样,民众是水,中医是船,当民众对中医的信赖度不断增加时,中医这艘船就会不断抬高,这叫水涨则船高。
而且将会有更多人投身到中医的健康发展事业里头来,所以中医的教育,不应该只把眼光放在在校的学生这个小群体里头,应该把它放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他们都懂些医学常识,就可以少受些疾病痛苦。
章少聪点点头说,没错,教育普及不能只针对医学院校的人,要放眼广大人民群众,如果没有强大的民众觉醒,单凭我们医学院校的学生在高声呼喊,这声音很快就会被历史淹没。
其他同行的舍友们听了都很振奋,都发愿要努力学习中医,普及中医,不要辜负我们学医一场。
后来我们就在黄埔军校门口合影,章少聪带领我们背《医学座右铭》——
医乃仁术,良相同功,立志当坚,宅心宜厚。纵有内外妇幼之别,各尽神圣工巧之能。学无常师,择善而事;卷开有益,博览为佳。必读昔贤之书,俾免离经而叛道;参考近人之说,亦使温故而知新。及其成功,尤贵经验,再加修养,方享令名。临症非难,难于变化;处方应慎,慎则周详。认清寒热阴阳,分辨表里虚实。诊察务求精到,举止切戒轻浮。毋炫己之长,勿攻人之短;心欲细而胆欲大,志欲圆而行欲方;逢危急不可因循,竭智挽回以尽天职;遇贫贱不可傲慢,量力施助以减愁怀。聆病者之呻吟,常如己饥己溺;操大权于掌握,时凛我杀我生。三指回春,十全称上。偿能守此,庶几近焉!
往期汇总文章,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