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视·成画】社区规划节作品展播第三弹:打造家门口的幸福社区→

文摘   2024-12-24 20:21   四川  


近日,成华区第五届“城视·成画”社区规划设计节正式落下帷幕,成华区通过构建“导师团-规划师-众创组”三级社区规划师体系,创新推出“参与式五步法”调动多元力量投入基层治理和家园共建,不断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次获奖的优秀项目吧!



小蚂蚁,大力量

五彩跳蹬·蚂蚁花园空间营造

跳蹬河社区地处杉板桥南路,有6条街道、14个居民小区、16家企业单位、2所幼儿园及111栋居民楼,居民总数达2.3万人。与社区党群中心比邻的街头公园由于社区资源不足、党建联盟作用发挥不够、居民参与度不高,导致该公园可持续维护难以为继,长期杂草荒芜,影响社区形象观瞻。

本项目以成华区“城视成画”社区规划师节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调动“五彩跳蹬”党建联盟共建力量,发动驻区单位聚力聚智,通过激活众创共治力量,依托跳蹬河社区儿童之家,聚力“小蚂蚁·大力量,小空间,大营造”,围绕“蚂蚁花园”实施社区营造,形成“小手拉大手,共护美好新家园”的新气象,呈现出“合力共建五彩跳蹬,全龄维护美好生活”的动人画卷,有效提升了辖区居民幸福指数,项目获得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



欢迎来我家吃饭

建设中路社区所辖面积0.5平方公里,小区院落17个,常住居民24700余人,以伊藤洋华堂、钻石广场、建设巷、成华公园及沙河绿道等生活消费场景与市民休闲区为核心,形成了建设中路社区独有的15分钟幸福生活圈。然而高客流量的背景下带来的是垃圾总量增加、运转负荷量大等环境问题,加之环保设施设备不足、早期规划设计适应性弱等因素,人与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欢迎来我家吃饭”街区营造项目,旨在以构建“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为目标,通过整合辖区内多元主体开展公益捐赠、场景营造等一系列举措改善街区环境,并引导游客、商企以及在地居民参与街区环境治理,维护街区洁净有序的良好营商、旅游以及居住环境,并在此过程中促进社区居民、商企以及外卖小哥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提升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实现街区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纸云艺站——小街巷 大艺术

望平社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成熟的资源配套,但纸云广场作为曾经的露天音乐广场,因年久失修、功能单一,逐渐失去人气。社区居民反映缺乏活动场所、议事空间,且街区通道多、导视不清,夜间照明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同时,梅花剧社等特色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街区特色氛围不足。

纸云艺站项目旨在通过改造望平社区下沉式广场“纸云广场”,打造一个集艺术、记忆、议事、驿站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休闲美空间,聚焦居民及商户需求,优化基础服务设施,嵌入社区特色文化,促进商居和谐,推动十五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建设。项目实施后,广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商家活动展示的新地标,有效提升了社区人气与文化内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青鸟成长,槐下守望

基于归属感营造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

槐树店社区位于成华区成洛路与建材路交汇处,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有居民院落28个,常住居民32000余人。其中流动人口8700余人,下岗职工占比25%,破产改制企业3个,改制搬迁后,企业家属院落管理权未移交,配套设施老旧,居民矛盾较多。青鸟广场作为槐树店社区居民的公共休闲空间,随着时间推移,原有的场地规划已不再适应当前居民的需求。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使用体验,也限制了广场作为社区活动中心的潜力。

该项目主要解决场地功能重复、沙池不便打理、瓢虫乐园设施缺失、居民跳广场舞的区域缺少置物架等问题,为老年、中年、青年、幼儿各个年龄段的居民服务。将场地内部原有标识牌重新规划,“青鸟广场”四个字的地标设置在场地入口处,增强标识性,让这个广场重新焕发活力。这次改造项目不仅解决了社区广场的实际问题,还增强了社区的互动性和功能性,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积极参与。



“邻里灯塔”

西林社区15分钟活力导航指南

西林社区资源丰富,有“川西第一禅林”昭觉寺、成都动物园、天府国际动漫城、昭觉里街区等人文、旅游资源;有成华区疾控中心、昭觉寺客运站、青龙派出所、四川四建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19家,西林未来中心写字楼、大陆潮里公寓MCN机构、华润熙悦广场、青龙广场2个商业综合体等,辖区企事业单位加上工商个体户近2000家。由于社区快速发展,道路布局频繁调整,商业业态不断更新,现有的信息更新机制难以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居民在寻找特定地点或服务时,常常需要依赖手机查询,耗时费力,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

项目结合西林社区的生活旅游资源,设计出一套西林社区易于识别的导视系统,很好地整合了社区内的资源,通过清晰的指示,方便社区内居民和外来游客便捷地获取到社区内各种服务点的位置信息。对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对外提升了社区的吸引力。



“抵拢倒拐·耍一会儿”

东林小区一处旮旮角角唤醒与激活项目

昭觉社区成立于2009年1月,辖区地处城乡结合部,面积约1.05平方公里,下辖10个院落党支部,党员400余人,共有小区院落8个,居民14332余户,41324人,划分为14个居民小组。本次规划营造点位——东林小区于2007年建成,是拆迁安置小区,居民以原东林村1、2组和将军碑村5-9组居民为主。

项目通过组建 “社区规划众创组”,依托 “参与式发展理论”,以居民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开展系列微活动吸引居民参与公共空间设计打造。通过对角落的唤醒与激活,与院落儿童、老年、青年等院落居民服务点位连点成线,织线成面,形成“抵拢倒拐——耍一会儿”的院落邻里空间,调动社区多元力量参与、共建共享、融合共治。



一力聚众力

从集困中激发活力之源

驷马城小区属于八里庄社区,建立于2007年,拥有458户居民,以三代同堂家庭为主。物业费1.2元/平方米,小区已有17年房龄,存在废弃密林、烂坝子和破旧垃圾房等问题,成为居民不满的焦点,直接关联项目发起。

项目通过居民、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企的共同努力,将驷马城小区的废弃空间转变为居民心中的花园、活力乐坊和垃源绿站,不仅解决了居民无处聚集的问题,还激发了小区活力,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和社区的凝聚力,展现了社区治理的新模式。



沙河湾水育空间

杨柳社区信和片区,这是一个超大型居住区,拥有7929户家庭及超过1万人的居民。随着片区规模的扩大,城市化进程中的治理挑战也日益凸显,如居民矛盾激化等,影响了片区的和谐稳定。紧邻片区的沙河五桂桥段,时不时面临着水体污染、非法垂钓、垃圾倾倒等环境问题。同时,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缺失,特别是家长参与的不足,使得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存在明显短板。

“沙河湾水育空间”项目由熊猫少年志愿服务队杨柳社区大队提出,项目结合生态环境部自然学校建设标准,通过组织亲子家庭巡河、打造水育空间、开发体验课程等措施,普及水环境教育,提升青少年环保意识。联动家、校、社及多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沙河生态带水环境教育与保护的创新发展。实施后,青少年环保意识显著提升,杨柳社区信和片区凝聚力增强,生态环境改善,成为可持续、可复制的水环境教育及社区治理案例。



花样年华·多YOUNG

房搭子青年聚落营造项目

华泰社区紧邻龙潭工业园区,辖区内蓝领租户较多,以居家福地小区尤为明显。小区为保障性住房,有公租房、廉租房等混合居住模式,共有住户898户,其中租住占比一半。在华泰社区打造的 “成都市成华区就业创业平台”显示,500人中有2/3为居家福地的租客。租客多为工业园区蓝领职工,年龄分布22-32岁,大厂青年两班倒工作性质,对社区、对整个城市融入度极弱。

针对保障性住房治理难题,众创组聚合“租、住、居、物”进行深度对话,剖析矛盾,通过聚主体、拓空间、育组织、细服务四步行动,实现厂区青年与社区的链接,构建青年友好、租客友好的院落环境。用看得见的青年聚落空间,去链接看不见的青年与社区的连结!



“乐活焕新记”

大金科小生活馆改造项目

西林社区位于成都市北门城郊结合部,幅员面积1平方千米,现有六个居民小组,家庭户865户,总人口1705人。其中金科一城作为一个超大型社区,常住人口13686人,共5014户,其中老年人数量达到2471人。随着随迁老人比例不断上升,社区融合方面遇到了新的挑战。老年人在承担照顾孙辈责任的同时,面临着自身需求的矛盾。现有的空间未能提供代际互助陪伴的功能,故需要构建一个代际互助陪伴平台,以促进老年人与儿童之间的共融,提升社区的凝聚力。

项目以辖区老年群体为抓手,以改造的代际互助陪伴空间为载体,充分激活有技能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展多样化空间服务活动,搭建老幼互动平台,吸纳关注社区事务的老年积极分子,共同运营空间,提升自治共治能力。以此推动老人群体带动鼓励家庭中年轻成员关注并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促进社区内多元群体的积极参与,推进金科一城超大型小区治理的全面发展。


【END】


来源 | 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

编审 | 彭长贵

责编 | 谭捷

编辑 | 范莹

成华社会工作
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信息发布、宣传交流、互动参与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