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回应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市级相关部门系统推进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建设,各区(市)县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通过补短板、提品质、塑特色,强化精准、便利、优质的社区服务供给,不断完善居民“家门口”服务功能配置,现汇总刊发近期部分地区推进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系列特色做法,促进互学互鉴。
青羊区
打造线上平台 挖掘社区匠人
居民生活更方便了
“过去,居民要补鞋、修锁、换灯泡,在社区附近就能找到服务的小店,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小店因为各种原因搬走或关闭,居民再想找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微服务’,就非常困难了。”青羊区府南街道同德社区为此专门打造了“乐享同德”小程序,广泛采集居民需求精准对接社区资源,挖掘出社区匠人26人,让配钥匙、补鞋、缝纫、理发等“小修小补”服务重回居民的视野,为居民搭建了线上预约、线下到家的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居民实现不出“生活圈”即可享受美好愉悦智慧新场景。
维修工人余晓正是同德社区匠人中的一员。他从事家电维修、防水补漏工作15年,有一支20多人的队伍,小到换灯泡,大到家里装修,都能搞定。近日,他就接收到为八旬老人李常泰家里安装扶手的需求。
上门量好扶手的尺寸,等网上订购的扶手材料寄来,余晓和网格员杨姗第一时间前往李常泰家里安装了扶手。“太感谢你们了,这个扶手真是帮了我们家里的大忙。” 忙完李常泰家中的事,维修工人余晓又赶紧奔赴下一个居民的家中……据了解,今年以来,通过乐享同德小程序下单给余晓的维修服务累计达到100余件,他免费为居民开展线路检查、更换灯泡等服务就达到30余次。
事实上,在同德社区,像余晓维修这样的“小修小补”服务还有很多,如老兵理发、夏师回收、陈姐修鞋……“这些‘小修小补’业态虽然不起眼,但作为城市‘小细胞’,是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群众生活温馨度和幸福感的情感纽带。”彭超说,接下来,同德社区还将积极招引、安置手艺匠人入驻,既解决居民的需求,也让手艺人有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客流,为百姓生活带去更多实惠与便利,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
成华区
老旧小区停车难咋办
社区协调周边医院来帮忙
车多位少,是老旧小区普遍面临的停车难题。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由于社区公共空间有限,长期以来,“停车难”一直困扰着该社区居民。据统计,社区主院落共计3551户,车辆拥有量为1500余辆,而车位仅有1100个,车位严重供需失衡。
“我们医院只有300个车位,除去员工停车与专用车辆的停放,能提供给病患的停车位不够。因此,每天早上医院门口都有许多车排队,等待有空余车位进入医院。加之医院与社区一路之隔,道路也十分狭窄,车辆排队有时会造成拥堵,对社区居民和来医院看病的病患来说,都非常不便利。”成都誉美医院副院长朱丹说。
为解决这一难题,社区党委发挥党建联建作用,自2018年起,联动与社区一街之隔的誉美医院党组织,采取“车位共享”的方式,合力破解了“停车难”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建设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可感可及:白天医院就医人员较多,车位紧张时,社区大院在车位充足的条件下,为医院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车位;反之,夜间社区院内车位紧张时,医院在车位充足的条件下,为社区居民提供车位。
下涧槽社区党委书记林德说,下涧槽社区是“熟人社区”,基本都是熟识的人。成都誉美医院前身是成都机车车辆厂的厂属医院,对社区有着深厚情感,不仅“错时共享”车位,一起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还为社区的老人们主动提供免费问诊服务。同时为200多位独居老人、孤寡老人等行动不便人群提供了健康服务。
据了解,下涧槽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组织功能,链接共建资源,政企联手推进老旧院落有机更新,尤其是经“三供一业” 改造后,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造后的下涧槽社区,还打造了“岁月厨香”助餐点,美化了灯光球场和文化活动中心,活化改建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建了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邻里月台”……这些公共空间被“点状化布局”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提升社区阵地“可及性”,居民到达的便捷性,让老小区焕发出新活力,老邻居过上了新生活。
龙泉驿区
社区琐碎难题如何摇身变为幸福指数
他们这样做→
“家里菜刀钝了,哪里可以磨菜刀?”“衣服破了洞,哪里可以缝补?”“厕所水管漏水,哪里可以找到人上门修?”……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烦事,是不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无法避免的难题。但对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公园路社区的居民而言,这些难题,如今已成为社区幸福提升的关键。
琐碎难题是怎样转化为幸福指数的?时间需要回溯到2019年。“小区楼道灯坏了,老人上下楼不方便。”某一天,社区微信群出现了一条居民留言,看到消息后,社区退役军人李爱民自告奋勇前去帮忙,短短十分钟时间,灯光重新照亮了老人回家的路。
“单靠社区干部的力量,肯定搞不定这些事,如何让群众实现共治共享,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举动快速解决了难题,也让社区工作者萌生出组建一支特色志愿服务队的想法。经过居民共同议定,决定依托社区保障资金实施红星便民服务队项目,丰富家门口的便民服务,帮助解决“鸡毛蒜皮”的烦心事。自此,红星便民服务队“拔锚起航”。
“从一次‘请缨’到一支‘队伍’,红星便民服务队从‘鸡毛蒜皮’的民生小事中孕育诞生。”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把这支队伍发展壮大、做出品牌、干出实效,社区以志愿者积分兑换机制为福利支撑,充分挖掘社区党员能人、居民骨干,经过6年的培育发展,服务队从最初的7人发展壮大到目前的530余人,从理发师、磨刀匠到裁缝,再到教师、律师,各行各业的“英才”纷纷加入“群聊”,塑造了“易修哥维修队”“嘎吱刀匠”“古稀磨刀匠”等特色服务品牌,打响红星便民服务队“金字招牌”。同时,社区还将每月10日定为服务日,年均服务居民4000余人次,点亮了社区2.8万居民的幸福生活。
随着红星服务队发展壮大,不仅吸引了广大居民群众加入,还引来了辖区诸多商家“添火加薪”。“我们享受了社区和志愿者们的服务,也应该发挥我们优势为社区和志愿者们提供福利。”第一个申请加入志愿服务队的商家如是说。如今,他们不仅每月拿出一定金额给社区志愿者进行积分服务兑换,还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热水和休憩空间。在他们的带动下,先后吸引了47户商家加入,提供教育培训等50余项服务、价值超过10万元。
END
来源 | 成都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