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榛莽中的新芽——刘岘的早期木刻艺术

文摘   2024-11-04 19:13   天津  

11月2日下午,天津美术馆“美术讲堂”邀请到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北京画院系列丛书《大匠之门》编辑张楠老师为大家带来“榛莽中的新芽——刘岘的早期木刻艺术”的公益讲座,观众们积极聆听,现场反响热烈。



张楠老师首先讲到,在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历史变革,艺术领域同样受到了新思潮的猛烈冲击。“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加速了艺术风格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同时,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成为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开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刘岘成为了中国版画艺术的先驱者。他一生致力于版画事业,如“啄木鸟”般毫不懈怠。



随后张老师提到,刘岘的早期木刻风格,大致是从表现性逐渐走向写实性。1932年的作品《吼》《举旗》等,以单幅木刻版画为主,属于对木刻版画艺术的探索阶段,刻线较稚拙。认识鲁迅先生后,他开始以刀为笔,捍刀向木。30年代木刻社团在祖国遍地开花,作为热血青年的刘岘也在同一时期创立了“无名木刻社”,旨在“用木刻反映社会生活,传达劳苦大众之疾苦,用拳头炼成铁一般硬,那时我们就击中了敌人的命”。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刘岘的版画技艺日臻成熟,创作的《野草》《阿Q正传画集》《怒吼吧中国之图》等作品,通过黑白、线条对比,凸显人物性格,充分体现了“木刻就是画线的艺术”。



最后张老师谈到,正是这样一个经历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热血青年,才能刻出的如此激荡人心的作品。他的作品有笔,有刀,更有情。“正所谓创作木刻者,不模仿不复刻,作者捍刀向木,直刻下去”。他刻的是使命,刻的是热血,刻的是理想,刻的是信念,刻出了“榛莽中的新芽”不懈的坚持与执着。



— END —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活动内容

服务台咨询:022-83883300

文案:美术馆综合办公室 边楠 

图片:美术馆综合办公室 丁洁

编辑:美术馆综合办公室 赵韬

天津博物馆TJM
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天津最大的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机构和对外文化交流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