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人生

文摘   2024-12-15 16:00   江苏  
今日,天晴;宜,出游。
上午在家泡茶的功夫,计划着午后去逛公园。没成想一朋友打电话约午饭,已经快到楼下,索性穿鞋换衣服,出了门。
朋友带了他孩子一起,一个刚过两岁的小家伙,可可爱爱,又特别闹腾的年纪。席间聊起的话题,也大多集中于孩子,以及婚姻等琐碎事情。


人为什么要结婚呢?我想大抵是这些原因。
古代生产力低下,普通人只能靠天吃饭,且卫生条件差,小孩长大成人的概率较低,因此只能多生孩子,才能让家庭不断延续下去,这是刻在生物基因里的本能。
且古代大多数家庭没有供养孩子一直读书的条件,半大不小的孩子就可以顶半个劳动力,多个劳动力自然就能多开垦一块地,长此以往,也算一种未来可期。
而现代呢,生产力强大,物质生活已经算得上充沛,且社会福利更加全面,普通人已然没有了生存之优。
《管子·牧民》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人只有填饱肚子,才能有空讲究道理礼仪荣辱,以及所谓的梦想。
从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来说,现代社会文明国家基本都可以满足最下两层需求,即生存和安全。
解决了生存和安全需求之外,作为社会属性的人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爱与归属。而爱情及其进一步的婚姻则是社会最大公约数的可满足这一需求的选择。


为什么结婚后要生孩子呢?我是这样想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到了结婚的年纪,基本上已经对社会现实有了较为充分的认知,即绝大多数人基本在30岁左右,就到达了此生所能触及的巅峰,无论是个人身体机能还是社会地位,抑或其他方面。
但现代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进步,又极大的延长了个体的寿命长度。此时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剩余的几十年生命,该如何度过?
此时,生孩子成为了最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唯一解。
三十岁之后,个体的身体机能开始逐渐走下坡路,梦想跌落为现实,激情热血不再。而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却是从咿呀学语到学会走路,逐渐成长。
换言之,当大多数人接受了现实之后,孩子成为了那个可以寄托很多精神需求的载体。
无论是抚育孩子成长,看着他逐渐长大,生命气息不断蓬勃高涨;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种种经历,都会让父母体会到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即孩子成为了世界上另一个“我”,在“我”的生命逐渐走下枯萎寂灭的过程,是“孩子”接续了生命,以及承载了对未来的所有美好期望。
当然,少部分人会有其他选择,比如丁克或者独身主义,这些仅仅是选择的表象,这些都没错。
结婚生子和丁克独身的区别在于,你需要找到新的方式来满足更高层次的追求,来丰盈那个垂垂老矣的皮囊之下对精神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
有人选择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人选择了在事业上不断探索勇攀高峰,也有人选择了向内求。


过劳者死,过慧者天收。
人生本不完美,人生最初也毫无意义。生命的很多意义都是后天赋予的,而不是先天注定的。
困了就睡,饿了就吃。有活就干,没苦不要硬吃。吃苦耐劳不等于意义非凡,吃喝玩乐也不意味着虚度光阴。
不要被世俗赋予你的意义困顿终生,而是学会自己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体验,而非演绎完美剧本。
有意义的是你自身所遇见的人和经历的事情,活在当下,活在此刻,就好。

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
团队管理|职场成长|读书思考|IT互联网技术实践。更多沟通交流,请添加:Z11ao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