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至今,人工智能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以当下的情形来看,人工智能作为全新生产力的落地过程,依然需要嵌入到具体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之中,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就像二十年前的PC互联网浪潮和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模型/各种工具)需要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拉低学习和入门门槛,才能更好的发展。以过去三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处在探索阶段,即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几个工具,比如字节的豆包大模型、MarsCode编译器、扣子智能体平台。其中,大模型可以视作操作系统,编译器为生产工具,智能体平台为应用商店。感觉是不是少了点什么?是的,缺少用户和各种应用工具。用户代表市场,应用工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是用户和科技之间的链接。只有出现出圈火爆的应用,有更多的用户参与使用并产生付费或变现路径,才会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和爆发期。现在人工智能领域基础设施层面已经完成了建设并且在快速迭代,基础设施的使用成本在以月为单位成量级的下降,这意味着此时 AI 应用领域还是一片蓝海,试错成本低,有太多的未知领域还未被占领。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最大的机会和蛋糕一定会出现在应用层和C端。但大模型底层的技术门槛太高,且是一个极度激烈竞争的维度,普通人很难切入其中吃到第一口蛋糕。大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力圈广阔,但很难做到小而美,很多时候用户的问题,恰恰是狭小范围内的问题。对普通人来说,我个人更建议将大模型的能力当做生产力工具,在其之上利用各种创作者工具构建全新的小而美的应用。
当一个新的领域出现机会时,一般会有这四种人: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我个人的角度,当下投身于此并多做一些尝试,可以成为介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之间的人群,我将其称之为冒险家。如标题所述,普通人要想赶上 AI 大模型浪潮,只能选择在应用层切入并勇敢尝试。应用层目前尚是蓝海,且基础技术设施和生产工具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能力,接下来就是各种应用层工具冒头,直到量变产生质变。人工智能是未来,但目前还未形成主线合力,大家都在摸索尝试,早点进场,才有机会。对于第二波进场的人,基于 AI 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各种小而美的应用,是未来两到三年的甜头。与之相关的产品及工作岗位,会在未来三到五年成批涌现,赚到超过均值的钱。人要想赚到超过自身能力均值的钱,只能依附于宽广的上升趋势,或者去往价值洼地掘金。很多时候,认知和能力固然很重要,但勇气才能让你拿到真正的入场券。在利用大模型和各种创作者工具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能摆脱迷茫和焦虑,开始接受新的信息并做出改变。我们在塑造全新的工具,最终工具也会不断塑造我们的认知。谋定而后动适合有能力有底气有资源的人,对普通人来说,先行动改变习惯,再让习惯改变认知才是更好的路径。
最后,分享一些作为普通人入局人工智能领域的可行路径。1、主动学习了解大模型的能力和特质。2、利用各种 AI 工具去做一些小而美的玩意。3、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成了固然可喜,失败也可以积攒经验教训)。4、尝试将各种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事务转化为借助 AI 工具来改造,或者替代。5、先行的探索者和冒险家,除了直接掘金的收益,还能做向导、顾问、教练。如果说的更详细一点,我个人觉得以下三点会存在更大的机会和赚钱空间。1、代码能力:并不要求你有很强的coding能力,而是利用 AI 工具梳理清楚需求和产品架构,利用AI编码助手(MarsCode)做出垂直领域的应用,如果你设计/审美较好,会是很大的助力。2、写作能力:不要写什么深度思考和长篇大论,只需要保持高频更新,将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通过内容数据找到用户关注的点,加强正反馈获得感,自媒体结合AI也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赛道。3、运营能力:流量时代,运营能力比技术更重要。能否找到用户痛点,会不会讲普通群体爱听的故事,能不能通过运营吸引用户关注你,为你买单,是最切合实际的变现路径。 如果喜欢我文章,点赞、关注、在看三连走起。如果想阅读更多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 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