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设备”的故事①:40年超长待机!

文摘   2024-12-16 22:32   山东  

初冬时节,寒风萧瑟,港口生产却一片火热。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石臼港区东区,煤炭车列正有序进入翻车机房,经1#、2#翻车机卸车作业及煤炭码头的装船作业后,源源不断的煤炭被送入电厂和钢厂,给千家万户带来温暖。

40年前,1#、2#翻车机在日照港投产,额定卸车能力3600吨/小时,可接卸C50、C60系列车型,改造后可接卸C64、C70、C70E-A等10多个车型,成为当时日照港技术含量最高的设备。

40年间,日照港以服务“西煤东输、北煤南运”为起点,成长为世界最年轻的5亿吨大港,石臼港区东区的1#、2#翻车机始终处于煤炭保供保畅第一线,和3#、4#翻车机共同取得了单班卸车826节、昼夜卸车1360节的最高纪录。

“装卸设备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20年左右,与我们同期甚至晚投用的翻车机,在其它港口基本都报废淘汰,有的甚至已经更新到第三代了,而我们的‘老伙计’还在正常运转。”53岁的李宗明自1991年入港起,一直从事煤炭接卸作业,他的师父曾这样告诫他,“设备就是我们的饭碗,维护好设备才能保障生产,为港口创造效益。”

1#、2#翻车机安装时,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困难,老一辈建港人发扬钉钉子精神,为了找到一枚合适的螺丝,有时要奔波几百公里去采购。当出现大小齿轮不能完全啮合的情况,面对国外专家对港口安装技术的质疑,老一辈建港人经过一次次数据演算、一个个尺寸测量,最终证明是图纸有误,并找到了解决办法,成功避免了设备重新拆卸安装。

调试时,也是冬季,由于试车不能间断,老师傅们连续工作36小时,手里操作着设备,兜里揣着煎饼,一遍一遍反复试验,饿了就在寒风中咬一口煎饼,就这样,最终顺利完成调试任务。

为了维护好设备性能,一方面推行设备承包制,以班组为单位,负责设备的操作、检修和维护,另一方面,发挥“师带徒”作用,由维修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手把手”教授新员工。“没有作业任务的时候,我们就润滑、除油污,一旦出故障,都不用师父喊,大家就自己跑来了,一边跟着学,一边记笔记,都怕错过积累经验的好机会。”与翻车机打了22年交道的二公司卸车流程队运行丙班值班长费兆峰说道。

走进1#、2#翻车机所在的翻车机房,无论是室内的操作台,还是室外服务于翻车机系统的推车机、定位车,都是原件。安全运行40年的背后,除了精心维保,也离不开港口人因地制宜的改造。通过加装散热设备,解决夏日高温天气设备易跳闸的问题;通过技术改造,推车能力由原来牵引两节重车同时推送34节空车,增长到最高可推送70节空车;通过增设料位显示器和监控系统,将现场人工核查改为线上实时显示……到今天,在1#、2#翻车机的廊架上,随处可见二维码,设备维保人员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便可知晓设备当前的运行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1#、2#翻车机作业的人员也越来越年轻化,韩新宇所在的翻车机乙班,六人均为90后。“起初,看着翻车机操作台上110多个按钮和指示灯,感觉头皮发麻,”回想起初次接触卸车作业时的情景,韩新宇记忆犹新,“不过有师父的耐心讲解,还有公司总结的作业指导书,我们适应得很快。”在二公司今年的翻车机项目比赛中,韩新宇荣获第一名。

在四季变换中始终坚守的1#、2#翻车机,迎来的不仅有年轻的面孔,还有远道而来的客人。京唐港、镇江港等港口,纷纷前来学习翻车机操作和维保经验,曾经参与翻车机、皮带机安装建设的工程师胡益民3年前再次来到日照港时,激动地说:“你们把设备维修保养得这么好,真是太负责、太用心了。”

如今,1#、2#翻车机依然活跃在生产最前沿,卸车能力保持在3000吨/小时左右,用40年如一日的平稳运行,与一代又一代港口人并肩奋斗,创造出港口设备超长待机的“奇迹”。


来源 | 山东港口日照港


日照碧波
山东港口日照港碧波服务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