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与大国大博弈中,我们需要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浙商金融家。"
初冬的风呼啸,钱塘江畔一场属于浙商与浙商金融家的盛会却格外温暖。12月12日,2024(第17届)《浙商》论剑举行,近千位浙商从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回家,回到杭州来赴这场延续17年的约定。与此同时,包括“锚定‘五篇大文章’ 培育新质续传奇”——浙商金融家50人圆桌会在内的三场分论坛举行,高度关心关注浙商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金融博物馆理事长、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王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知名经济学家管清友等一众金融界、经济界专家学者、大咖以及浙商齐聚,共话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金融为实体经济添力,助力浙商以新质生产力赓续辉煌、再续传奇的方法论。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透露,今年以来,全市场并购重组约3000起,9月份“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有26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事项,新兴产业成为并购重点领域。
“并购的时代,其实从未远去。”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谈到,最近十年,各行各业供过于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国经济已经从投资时代进入并购时代,“早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时,并购时代就已悄然开启,通过整合国企与民企资源,并购逐渐成为优化效率的核心手段。”在演讲中,王巍回顾了晋商、徽商与浙商、粤商的历史差异。在他看来,浙商与居庙堂之上的晋商和徽商不同,扎根民间,凭借江湖智慧崭露头角。“永嘉学派所强调的‘利与义’并重,深刻影响了浙商的商业哲学。他们更注重务实生存,并以此推动了经济创新和社会进步。”无论是浙商的兴起之际,抑或今日的并购浪潮,浙商始终以敢于冒险、灵活应变的特点闻名。王巍总结,“这种民间基因让浙商在面对并购浪潮时,更具有优势。他们善于利用有限资源撬动更大的杠杆,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在演讲的最后,王巍引用东汉末年诗人王粲的诗句“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形象地阐述了并购的本质——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共同创造价值,他用“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总结并购精神,引发全场共鸣。王巍表示:“并购不仅是资本的重组,更是文化与愿景的对接。浙商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并购浪潮,助力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创造新的奇迹。”国浩(上海)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律师董亮是承办荣盛石化与沙特阿美246亿元交易的法律顾问。2023年,荣盛石化引入沙特阿美作为战略投资者并签署一揽子协议,根据当时披露的信息,那次交易中,沙特阿美的受让价格为24.3元/股,对应交易总价约246亿元,且仅用时3个月24天就完成交割,创造了中国能源领域前所未有的交易规模与速度。在分享这场"世纪交易"背后故事的同时,董亮也解读了沙特阿美在中国的投资经历,以及两国未来合作的巨大潜力。他还特别谈到,外界如今有说法称“中东的春天来了”“中东人傻钱多”,董亮从专业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沙特阿美的投资策略源自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在“人傻钱多”的表象下,实际上隐藏着沙特阿美作为“高端跨境并购玩家”的核心战略。他还介绍了沙特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框架,并分析了两国在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指出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满足了沙特的进口需求,而沙特的能源则为中国提供了关键的资源支持。浙商资产董事、总经理李伟达从新质生产力这一热点背景开始,展望了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他表示,新形势下要对“存量”和“增量”做出全面的辩证思考,认清发展“增量”和盘活“存量”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枚硬币的两面”。我国作为金融强国,正在不断适应时代脚步,向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而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便是转变的关键思维所在。李伟达认为,随着“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和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AMC的使命和责任已经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大规模简单剥离不良资产的时代已经过去,AMC需要以盘活存量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突破口,从而找准行业自身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希望AMC进一步激发存量增量思维,发挥杠杆效应,实现旧资产撬动新动能,提升区域整合效益,优化资产配置增量,为建设金融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李伟达说。
“从经济史看,金融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血液和推动力,也是经济危机的来源和催化剂。”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委员杨柳勇表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是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八个坚持之一,强调金融服务实体产业(企业),是对过去一段时间金融经济关系的纠正。“国家当前也正在稳妥落实‘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大家需要辩证认识金融与产业的关系,避免妖魔化金融,也避免维护金融论。”杨柳勇认为,我们要实现金融强国目标,说明不是金融发展过度了,而是发展远远不够,金融结构也尚待优化。如何处理好金融与产业的关系?杨柳勇提出,需要根据产业(企业)成长阶段,构筑健康的金融生态;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分工合作,产融结合应着重直接投资领域;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满足不同产业和类型的金融需求;以及不断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等建议。“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上市公司从1991年沪深交易所开始到现在,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5500家左右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成长,通过货币化率、金融业产值占GDP比重以及证券市值占GDP比重等指标,展示了中国作为金融大国的地位。同时,他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中国股票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的波动性较大,以及在提供投资收益方面的不足。张鹏还强调了股票投资收益的来源,包括分红和资本增值,并指出分红是长期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在探讨金融强国建设的议题中,张鹏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分析了金融市场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当前金融强国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最后,他提出未来金融强国建设应从服务功能、风险控制和投资者回报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改进。现场,还特别邀请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执行副主席(拟任)、浙江省金牌金融顾问沈金方与圣贝拉集团董事长兼CEO向华,飞图影像科技胡利荣,龙传生物总经理张震,爱签科技CEO冯保龙,杭州高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秘王春江等一众浙商面对面,围绕创业历程、金融服务等话题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圆桌对话主持人沈金方谈到,每一个金融机构都有其独特的定位,金融机构要深刻理解自身的行业性质,不仅要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还要全面把握服务企业的特点。2018年,在一系列金融风险的背景下,浙江省带头提出,金融不仅要为自己防范风险,更要积极赋能企业应对风险。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而金融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关键在于金融知识的有效融通和透明化,而这正是金融顾问的义务所在。希望在未来,金融体系可以进一步与企业深度融合,二者携手并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会上,《浙商》杂志总编辑、浙商传媒董事长冯永明以“浙商与《浙商》的金融理想”为题作分享,他谈到,金融与经济是不分家的,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今年是《浙商》杂志创刊20周年,《浙商·金融家》杂志创刊12周年,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强国”1周年。冯永明谈到,2004年,《浙商》杂志成立,肩负“引领中国民营商业力量”使命的同时,就高度关注浙江金融业,“从早期的'浙江金融生态'研究,到12年前创立延续至今的《浙商·金融家》系列刊,我们始终希望做浙商与浙江金融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和建设者。”冯永明介绍,今年,《浙商》特别成立大金融服务中心,集聚一支队伍专门讲好浙江金融故事,服务浙江金融业发展,“我们的《浙商·金融家》杂志在2024年持续推出如'金融强国的十个维度'特别策划、'金融强国·金融家的术与道'系列报道。比如现场桌上最新的这本《浙商·金融家》就刊登了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程军行长的专访,他和我们说起他作为金融家的术与道,也说起浙江中行百年发展始终坚守的'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让我们很受触动和启发。而未来,我们也希望更多金融家们在这个平台分享智慧,彼此交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与大国大博弈中,我们需要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浙商金融家,他们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冯永明说。
文丨《浙商》全媒体中心资深记者李艳霄 记者陈晓 实习生戴辰轩 周未 何佳琳监制|冯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