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汉语常用字,读作niǎo或者diǎo,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长尾飞禽,后引申为能飞的昆虫、地名等。
鸟,象形字。“鸟”字商代甲骨文一般作有喙、首、身、羽、足之形,体态各异,难以全部列出,仅举有代表性数例。需要指出的是,古初鸟、隹同字,形音(并为舌音)义并近,后乃分化为二。故鸟例中有的字与“隹”无别;形声字的形旁从鸟从隹并见。春秋时开始脱离象形性,向笔画方向发展。战国时字形颇乱,鸟形已被切割作几部分,像《汗简》、《四声韵》所出,很难分析。《说文》据象形原则,用圆转的线条规画出一个简约的鸟形轮廓。隶书“鸟”变形较大,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尾羽与鸟爪合写成“灬”,导致羽、爪的形象消失。楷书作“鸟”(繁体),是个记号字,简化作“鸟”。简体来自草书,是草书鸟的楷化。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鸟部】
鸟,长尾禽緫名也。象形。鸟之足似匕,从匕。凡鸟之属皆从鸟。
说文解字注
【卷四】【鸟部】
鸟,长尾禽緫名也。
释鸟音义引长尾羽众禽揔名也。按厹部云:禽、走兽緫名。此不同者,此依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也。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象形。
鸟之足佀匕。
从匕。
鸟足以一该二,能、鹿足以二该四。都了切,二部。
凡鸟之属皆从鸟。
康熙字典
【亥集中】【鸟部】
《唐韵》都了切。《集韵》《韵会》丁了切,𠀤音茑。《说文》:长尾禽总名也。《正韵》:常时曰鸟,胎卵曰禽。《尔雅·释鸟》: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书·尧典》:厥民析鸟兽孳尾。《周礼·秋官·翨氏》:掌攻猛鸟。
又《硩蔟氏》:掌覆妖鸟之巢。注:硩,摘也。摘其巢而去之。《正字通》:二足而羽谓之禽。或曰鸟觜曰咮曰喙,爪曰距,尾曰翠,一作臎,一名尾罂。膍胵曰奥,咙曰亢曰员官,项畜食处曰嗉,翅曰翮曰翎,颈毛曰翁,脚短者多伏,脚长者多立,脚近翠者好步,脚近臆者好踯。《师旷·禽经》:羽虫三百六十,毛协四时,色合五方。
又星名。朱鸟,南方七宿名。《书·尧典》:日中星鸟。
又国名。《山海经》:盐长之国有人鸟首,名曰鸟氏。
又山名。鸟䑕。《地志》:在陇西郡首阳县西南,禹贡,终南惇物至于鸟䑕。
又《山海经》:鸟危之山,鸟危之水出焉。
又官名。《周礼·夏官》:射鸟氏掌射鸟。《左传·昭十七年》:少皡挚之立也,纪於鸟,为鸟师,而鸟名。
又秦之先有鸟俗氏。《史记·秦本纪》: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索隐曰:以仲衍鸟身人言,故为鸟俗氏。
又丹鸟,白鸟,俱虫名。《夏小正》:丹鸟者,丹良也。白鸟者,蚊蚋也。
又妙音鸟。《法华经偈颂》: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注:迦陵频伽,妙音鸟也。鸟未出声时,卽发音微妙,一切天人声皆不及,惟佛音类之,故以取况。
又《正韵》尼了切,音袅。义同。
又《集韵》《类篇》并与岛同。《书·禹贡》:岛夷皮服。《史记·夏本纪》、《前汉·地理志》:并作鸟夷。孔读鸟为岛。
又《字汇补》:子削切,音爵。《前汉·地理志》:武威郡鸾鸟县。《後汉·段熲传》:欲攻武威,熲复追击於鸾鸟。注:鸟音爵。
又叶都缕切,音女。《史记·自序》:穆公思义,悼肴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
又叶丁柳切,音近斗。《前汉·叙传》:沐浴尸鄕,北面奉首。旅人慕殉,义过黄鸟。
作者: 歪国仁
翻译: 钩针图解匠
线材: 4股或者5股牛奶棉
(5股) 会更大一些,另外不同品牌的4股牛奶棉粗细都不一样,根据线材选择钩针。
针法: 十字短针
钩针: 1.25-2.75
萌4用1.8,苏4用2.0,5股牛奶棉用 2.5 或者3.0
敲重点:这个甜蜜的小鸟不难,需要一点耐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线材和颜色来钩织,可以做装饰摆件或挂件。
小心得: 想要不同质感的玩偶,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线材。比如棉花糖整体非常软萌毛绒绒的感觉,没有针眼的痕迹。雪绒花有种软糯的感觉,手感很好。萌小吖比雪绒花整体好钩一点,针眼明显很多。空心纱就非常爆闪,但有点费手。喷毛纱也有点毛茸茸的感觉,而且线有点花色,很有质感,缺点就是钩起来没有棉线顺滑,有点偏涩。马海毛、玻璃纱可以做为花边做装饰。当然还有很多特色线,欢迎跟博主交流哦,期待大家的成品。
注:图解版权归设计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