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的预期
科技
2024-12-16 23:50
广东
过去两周召开了两场非常重要的高层会议:政治局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在对2025年经济工作进行规划。政治局分析了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要求,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会议比较比较明显的转向,除了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扩内需提到了首位,并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出了研判。“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今年以来,国内居民消费偏弱、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等问题较为突出,核心原因是国内需求不足,物价长期低迷,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居民就业增收的压力。”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中,没有出现“发展中的问题、转型中的阵痛”等表述,这可能意味着政府开始承认当前经济形势是长期压力,这属于一点边际变化,后续有待继续观察。政府意识到导致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房地产信用周期的泡沫破灭,经济进入到了一个被动去杠杆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信用收缩,企业主动投资下降。由于居民无法继续借贷消费,企业无法继续借贷投资,相关各方的收入就会减少。收入减少,也就不能继续借更多的债,投资/消费也进一步减少,继而影响到更广泛的经济活动。政府提出的这些政策都非常具有针对性,执行扩张性财政、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必要。面对不稳定的经济,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采取逆周期扩张政策,提供流动性支持和稳定金融市场,以促进经济复苏。但是,不应该继续侧重于传统地产基建投资,如果资本配置继续在地产基建,托底经济,必然无暇顾及需求端,会持续造成总需求低迷。基建地产的重资投入会使得资本边际收益不断下降,效率过低,经济增长潜力欠佳,不利于资产负债表修复。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次会议将扩内需提到了首位,甚至排在了科技创新之前,这表明了明年推动的重点工作将以扩内需为主,而大力提振消费将是重中之重。本次对经济形势对判断,着重提到企业经营和群众增收,这意味着明年宏观政策可能将更加重视企业和居民部门,这与后面对宏观政策重点的安排吻合。不过,由于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二元制,短期激励与长期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这些措施的具体实施并不会一帆风顺,经济的重建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一轮下行周期原因在于信用破灭,以房地产为例,2021年高峰市值在450万亿,整体下跌超20%,超100万亿资产的价值毁灭,这些是真金白银的钱,也是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现实生活中的“钱”其实大部分是信用,可以凭空产生,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任何人都可以创造信用,也可以摧毁信用,让信用消失。“财富是一种生产和交换的秩序和程序,而不是商品(大多容易毁坏)的积累,是一种对人和机构的信任(信用系统),而不是纸币或支票的内在价值。”——《历史的教训》在信用扩张的过程中,央行的作用至关重要。央行可以通过增发基础货币,提供金融系统正反馈扩张的基础输入。央行还可以通过降息降准等方式增强银行系统的正反馈强度。但是,信用扩张需要有“推”有“拉”,即货币宽松+经济正反馈。回顾历史,2003年起中国的信用大扩张正好是进入WTO后外向型经济大发展的正反馈模式,2009年起的信用大扩张则是美国QE加上中国四万亿基建的强力经济正反馈。2015年则是PSL棚改货币化再贷款,本质也是超宽松的非常规信用扩张工具。现在的问题在于,实体经济低迷,经济系统的正反馈不足,居民和企业不再配合加杠杆,截止到三季度,中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7.56万亿,是2021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值。而没有经济系统的正反馈是无法扩张信用的。原因也很简单,欠债的人,借了钱也没好生意做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借钱,除非僵尸企业才会为了续命没完没了的借永远也还不上的债,银行则一直在账面上记录着永远也要不回来的“资产”。所以单纯从货币角度,刺激信用扩张可能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央行可以控制利率和准备金率,购买资产增加基础货币,但却无法直接控制信用的数量。所以,财政+货币齐发力,才有可能稳住不稳定的经济。如果财政可以打破过去陈旧的制度,合理解决分配问题,支持创新以及让利于民,经济的潜力实际上不可小觑。即便是在房地产如此拖累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依然创造了全球30%的经济增量,在全球供应链中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中国外汇储备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遥遥领先于第二名日本。中国拥有超200万亿的金融资产,居民存款高达150万亿,潜在的购买力需要改革这把钥匙来打开释放。金融活,则经济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和制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