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7年敦煌莫高露,在等什么?》是新闻传播学院《数据新闻》课程的优秀结课作品,由徐愉舒、郑喆佳、王佳琪、杨超尘、马宇豪学生团队创作,方飞老师指导。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邂逅窟群之首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讲述敦煌这座见证华夏文明的古城在时代浮沉中的等待与守候。
(本数据新闻作品为网页形式,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链接获得最佳观看效果)
题图
团队首先在敦煌研究院、敦煌市博物馆、数字敦煌等官方网站中检索权威资料,发现目前已有的关于敦煌文物被各国劫掠、流落、找回的数据十分有限且零碎,于是团队决定通过人工阅览著作的方式建立一手资料数据库,通过查找劫掠者日记、考古学家手记等资料,将1657年的敦煌莫高窟的历史片段渐渐拼凑。
1899年前后,遭受积年战乱的莫高窟等来了一位身材瘦弱、常带笑容的“守窟人”——王圆箓。王道士是守窟人,后来也成了异域探险者盗窃文物的中间人。他守护了莫高窟三十余年,也让这座封闭的宝库敞开了大门,六万多卷的敦煌遗书流散世界各地。
英国人斯坦因是王圆箓的第一位交易者,当斯坦因到来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随后法国人伯希和、英国人华尔纳等盗掠者也依次登场。
今天,敦煌莫高窟文物流散于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盗掠者们采用低价欺骗贿买、以物品换文物、剥离窃取壁画、偷中塑像等非法手段,将藏经洞的5 万余件古文书、画刺绣、泥塑木刻等运往国外。
游子看似缄默无言,远方的呼唤却振聋发聩。百年间,许多爱国志士奔赴异国,或重金求购文物、或抄录文献典籍,漂洋过海的追索只为点亮敦煌文物的归家路。萤火虽微,但为其芒,国家、政府始终坚持采取各种策略,各界同仁也通过捐赠等形式让文物归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作品二维码
新闻中心 网络与新媒体部
文字|郑喆佳
图片 | 由创作团队提供
编辑 | 王奕菲
审核人|方飞 黄怡宁 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