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高层论坛”召开

教育   2024-10-28 20:44   湖北  

华新在线讯(通讯员 班纯思洁 赵鑫英)10月25日至26日,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高层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新闻传播学院具体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论坛开幕式现场


论坛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分党委书记夏守信主持。夏守信介绍了出席本次论坛的特邀嘉宾,并对前来参会的业界和学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分党委书记夏守信主持开幕式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三女牙教授在开幕辞中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致以热烈祝贺,他简要介绍了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理论认识和创新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业变革、伦理道德及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刘校长表示,此次论坛必定能为本校新闻传播学科注入全新活力,推动本地新闻传播事业在智能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三女牙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万忆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情况,并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谈到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传播研究与实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万忆表示,新闻传播学院举办此次论坛,旨在搭建一个学界与业界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关系、潜在影响及可能的应对策略,他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前沿热点问题展开思想交锋和智慧碰撞,共同分享学术洞见与优秀成果,为新时代新闻传播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学术力量。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万忆教授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首先作了题为“AI变革新闻业机制:实践与理念”的发言,从业务角度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通过多个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她指出全球范围内媒体领域正在热切使用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领域进行融合是极为必要的。她还提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与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滞后性,即“文化滞后”。最后,她分享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引发的挑战和思考,表达了对人工智能责任、成瘾以及与社会隔绝等问题的思考,提醒我们需要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及时的跟进和更新,以应对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作报告


接下来,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唐润华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如何才可能走出‘效果困境’”为主题,主要探讨了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效果困境”、影响国际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效果。他指出,尽管人工智能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中国国际传播仍面临着一种投入与效果的“反差”。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要走内容为王的道路,坚持价值对齐。只有这样,国际传播才有可能走出“效果困境”。


大连外国语大学唐润华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郭良文带来题为“生成式AI对媒介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的学术分享,重点从人机互动和人与机器的传播、从数字化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化以及具破坏性与转变性的生成式AI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他还指出,AI对传播与媒介伦理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例如生成式AI将会取代中低层次的媒体从业者,新闻从业者工作门槛也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随之提高。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建立适当的边界,不断提高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透过算力的提升与完善的智能自动事实查核来实现用AI监督AI,扩大媒体与AI素养的教育,营造一个从人类创造到人机共存的智能传播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郭良文教授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徐敬宏教授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边界工作的变革与坚守——基于对30位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的主题演讲。通过对30位新闻从业者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他从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职业边界的影响。研究发现,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潜移默化中模糊新闻职业边界,记者虽积极拥抱新的技术,但并不愿意开放新闻职业边界,以保护自身的权威性和主体性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徐敬宏教授作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月琴教授带来题为“人与智能体的块茎式交互与创生传播”的学术分享。她主要探讨了智能体的定义与特性、人与智能体的交互、创生传播、实践与意向性四个核心问题。她创造性地提出,人与智能体的交互实际上是个体与人类总体智能的交互,是一个从认知和行动两个维度相互读取、相互加持、演化迭代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预期。


华中师范大学黄月琴教授作报告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单波教授对“数字时代超越自主知识悖论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他的分享围绕“自主知识”与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关系展开,涉及了人类主体性的探讨、自主知识的悖论、自主知识生产的双重意识和可能性等多个方面。他深入探讨了自主知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主体性的影响,并表示我们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自主性状态,进入到一种人机互动的关系中。


武汉大学单波教授作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卢家银教授就“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传播伦理进路”进行了分享。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AI技术对新闻信息传播业态产生的深度冲击和潜在风险,例如虚假信息、偏见与歧视、侵害他人权利以及人类主体地位的降低与丧失等,并从理念、规则和技术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他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传播伦理进路重点在于突破传统的外在主义范式,尝试在内在主义伦理框架中,在技术上、理念上、规则上不断优化,最终实现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协同,以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卢家银教授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徐明华教授进行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精准国际传播战略指向、潜在风险、研究现状与进路前瞻”的研究分享。她讲述了精准国际传播经历的四个阶段,指出在智能技术时代,算法和算力成为新型国际传播中话语权的重要基石,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发展与伦理、人机共生等哲学问题的思考。徐明华教授认同人与机器之间可以产生情感联系的观点,并提出随着游戏化、虚拟陪伴等形式的发展,人工智能将进入精准传播时代。


华中科技大学徐明华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卞冬磊教授发表了题为“技术越界与作为抵抗的触觉”的演讲,主要探讨了技术与感官的关系,并重点关注了触觉在技术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卞冬磊教授还引用了多位学者的观点,通过对比不同感官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分析触觉在生物性、社会性和技术性方面的多重意义,揭示了触觉在现代社会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最后,他表示从感官的角度来反思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很少被探究的领域,比仅从身体的角度来讲更加精确和具体。


华东师范大学卞冬磊教授作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莉以“人机共情的生成机制及伦理风险”为主题展开分享。她指出,人机共情是指AI智能体通过数据化呈现的情感能够触达人类情感感知中枢,并对进一步的人机交往甚至是个体现实交往产生一系列影响的现象,人机共情的生成机制包括拟人化、情感补偿、隐私风险感知和社会嵌入四个机制。她还提到,人机共情的生成特性也会使其面临一些伦理风险,人工智能不仅突破了主体性塑造的知识论域限,而且颠覆了主体性塑造的关系论框架,甚至连人类最具主体性特征的情感都借由数据经验成为一种可生成之物。


华中师范大学周莉教授作报告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万忆教授总结致辞。他表示,此次论坛是一场启迪智慧、激发思考的学术盛宴,专家们从哲学意涵、传播实践和传播伦理三个层面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之间的诸多可能与各种关系。他鼓励在座的业界人士与学界师生,进一步研习探讨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做出学术贡献。



·专题 | 给世界点“颜色”看看

·新闻传播学院积极备战“天空杯”合唱比赛

·喜报丨我院教师获批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立项





点击阅读👆

新闻中心 网络与新媒体部

文字|赵鑫英 班纯思洁

图片 | 乔丹 王佳玮 伍欣怡

编辑 | 李祥思涵
审核人|万忆 周莉 王铭亮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发展新闻学科 促进院校老师与同学沟通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