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前不久,华大官微的小编收到
2024年8月
我校恽代英新闻采访团
正在大理喜洲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偶遇了一名来自北京的游客赵丽萍女士
右一为赵丽萍女士
听闻同学们来自华中师范大学
她兴奋地拿出珍藏的老照片
分享她的父亲赵衍荪先生
在华中大学外文系求学的往事
1943年,正在华中大学读一年级的父亲报名参加了译训班,译训班的目的是培训爱国的大学生为来华援助中国抗战的美军做随军翻译。当时译训班主要征召对象是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父亲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然而他奋勇报名,通过考试破格入选译训班第一期。
这次偶遇之后
赵丽萍女士拜托同学们
帮助寻找赵衍荪先生在校时的相关资料
在学校档案馆的支持下
我们找到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42-1943年
华中大学在喜洲正经历着
与外界隔绝的极为艰难的岁月
在战争环境下
华大学子们仍然怀着
学好知识拯救民族的激情和信心
保持着纯朴学风
赵衍荪先生在印度兰姆伽驻印军担任翻译
与此同时
在抗日烽火中
爱国救亡,参军报国的理想
也在华大学子们心中萦绕
1943年
还在华中大学读一年级的的赵衍荪
毅然投笔从戎
报名参加了译训班
译训班的目的是培训爱国的大学生为来华援助中国抗战的美军做随军翻译。当时译训班主要征召对象是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父亲是一年级学生,然而他奋勇报名,通过考试被破格入选译训班第一期。
1943年12月-1944年3月
赵衍荪从译训班第一期毕业后
被分配到中国赴缅远征军任翻译
后来又转为驻印军
赵衍荪在云南大学
⌛️
青春有梦 青春有诗
青春有远方 青春有奋斗
重温一段段美好的青春岁月
华中大学西迁途中学生坚持学习
西迁途中华中大学学生在昆明的合影
1941年华中大学全体新生合影于喜洲
卞鼓教授与物理系学生设计的发电机
1957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1957届同学参加篮球比赛
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
华师学子深切体会着
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1962级外语系校友
我在1962年考进了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高中时吃不饱饭,营养不良,身体也没发育好,进校时身高还不到1.6米。入校后,食堂可以敞开吃米饭了,营养一下子跟上了,入学一年后个子窜到1.67米。特别是入学第二年,我们的伙食费由每月的11.5元调高到13.5元,每月增加2元,大家一片欢腾。虽然已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但现在还记忆犹新。
⌛️⌛️⌛️
1962年秋我刚进华师就参加了院文工团民乐队,院内经常举行文娱活动,我们多次为表演舞蹈和唱歌的同学伴奏。每到周末学院还组织舞会,刘介愚院长还几次到场和师生一起翩翩起舞,舞场内气氛活跃欢乐。印象最深的就是在1965年全院排演大型歌舞《东方红》,我们民乐队全程参与,圆满完成伴奏任务。
求学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华师横渡长江方队,从1965年到1967年,我六次横渡长江,1967年7月14日是我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参加横渡长江,也是我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横渡长江我永生难忘。
1963级外语系校友
1963-1967年我曾任华师男排队长,在敬爱的教练戴裕清老师的教诲和培养下,我们这批球员夏练三伏,冬战三九,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母校争得荣誉。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这支半个多世纪前的排球队,几十年来友谊长存。我们建了一个名为“球缘桂子山”的群,经常互通信息,互致问候,并组织了许多活动。的确,如今华师仍在我们心中,排球仍在我们心中,友谊仍在我们心中。虽然我们已是八十出头的老翁老太,但仍为当年选择了华师而骄傲,为一辈子以教师为职业而自豪。六十年前,我们在桂子山挥洒汗水,在华师绽放青春,我们无怨无悔,豪情满怀!
上图为1965年华师男女排球队合影,下图为华师男排训练比赛现场。
左图为2010年部分老队员重返华师运动场,右图为2023年排球队校友返校座谈会,新老排球队员在签名墙前合影。
当春风吹向桂子山
也再次吹响了青春的旋律
“朴实刚毅”
在这代华师人身上具象化
半个世纪过去
华师精神依旧代代相传
70年代戴着草帽参加活动的同学们
初为人师的77级华师学生
桂子山上,是露天电影场的不老传奇。忘不了当年一部《红高粱》,让全校师生为之痴迷的场面。
80年代,华师露天电影场的观影入场券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
这一代华师人用智慧和汗水
诠释着华师校训
“求实创新”
80年代体操比赛(左)认真学习的同学们(右)
⌛️⌛️⌛️
《沁园春·亲华园——致母校华大》: 十月金秋, 回母校去, 桂子山头。 灼灼其华兮, 有容乃大, 天下桃李, 竞显风流。 仰望星空, 脚踏大地, 万水千山有缘由。江湖阔, 问新老子弟, 谁最幸福? 邀来学友重游, 以往无忧无虑无愁。 恰同窗数年, 敢闯敢冒, 傻傻帅气, 君子好逑。 爱侃大山, 咬文嚼字, 早读外语大声喉。 朝天吼, 揽长江之水, 挥洒神州!
最爱华师桂花飘香的日子。浓郁醉人的桂花,徜徉在桂花树下,青春的梦一场又一场,接连不断。最喜欢华师的食堂,花卷馒头,三角糖包子,总也吃不厌。
在华师读书时室友合影(左)24年华师86级校友重聚(右)
在更加开放包容的90年代
华师人怀揣梦想
是逐梦者 也是时代弄潮儿
他们的青春是
“最美好的时光”
99级毕业生拍摄毕业照(左) 90年代学生备战考研(右)
最美好的时光!最美好的回忆!
身处世纪交替处
这代华师人
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青春
在桂子山求学的日子
成为了他们一生都难以忘却的
“珍贵回忆”
华师的青春记忆似闪闪发光的碎片:2201教室播放的《罗生门》、8301教室外的那棵大树、老师慢悠悠说出的那句“编辑是一门科学”、讨论过的新闻理想…… 幸运的是青春里的朋友从未失散,如此,还能一起回望青春,笑得纯粹。
华师菊花展,2006年暑期英语外教课,华师星光服务队……爱的记忆。
⌛️⌛️⌛️
⌛️⌛️⌛️
去年在阳光支教正式收尾的总结大会后,会场音乐又响起我们小队整天吟唱的《再见》,不自觉跟唱之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氤氲热泪。我们一起编织了美好的夏歌!
50年代的同学在二号楼前拍照(左) 现在的二号楼(右)
▼ 我的第一课!CCNU师范生实习记!▼
▷山海有界,青绿无垠!2024华师故事奏响师范强音!
▷登央视、上人民日报!从首届公费师范生到副校长,华师牛杰真牛!
▷七校携手!师范组团!2024华师故事共赴山海之约!
特别鸣谢:赵丽萍女士
本期推送由宣传部、校友办共同策划
感谢档案馆(校史馆)、新闻传播学院大力支持
感谢各位校友的热情投稿!
感谢陈建平、陈希昌、恽代英新闻采访团
提供材料图片
编辑:刘伊玲 谢慧娴 陈子越
责任编辑:毛国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