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仪式与古老戏剧:探秘恩施傩戏

文摘   2024-09-14 15:00   湖南  

舞动千年神韵

恩施傩戏的魅力与传承

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



恩施傩(nuó)戏,是湖北恩施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戏剧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民俗内涵,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恩施傩戏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由湖南经湖北鹤峰县传入恩施,至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它源自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和祭祖活动,早期受到中原文化巴楚文化的影响,后期在元、明、清地方小戏的发展高潮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形式。


祭祀与图腾崇拜的结合

古老根源:恩施傩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当时主要用于驱鬼逐疫。

图腾崇拜:傩戏与太阳鸟图腾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鸟被认为是农耕民族的图腾,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历史文献与民间传说

古文献记载:宋代《事物纪原》等古籍详细记录了傩祭活动,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民间传说:恩施傩戏流传着许多关于祖先崇拜和巫舞文化的传说,这些传说丰富了傩戏的文化背景。


恩施傩戏



演变与发展

从祭祀到戏剧:汉代以后,傩仪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宋代前后,受民间歌舞、戏剧影响,傩仪衍变为傩戏。

地方戏曲融合:明末清初,傩舞吸取了花鼓戏等地方戏曲的艺术因素,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傩堂戏和端公戏。




文化特征


面具特征

面具类型:恩施傩戏以狰狞可怕的净角面具为特色,每个面具都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紧密相关。

制作工艺:面具制作技艺尤为突出,近百个面具每个都独具特色,现为湖北所独有。



舞蹈动作

手势步伐: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手势和步伐上,手势通过伸、屈、勾、拧等动作表情达意,舞步则迅速多变。

表演技巧:高潮时有腾跃、蹦蹿、翻滚、旋转等高难度动作,展示了演员的深厚功底。



表演技法

宗教色彩:恩施傩戏脱胎于古代的逐疫、纳吉等巫术仪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法术手段:常用的“法术手段如文书、巫术、诰咒等,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技法。



唱腔形式

多样唱腔:傩戏的唱腔有近八十种,生、旦、净、丑各行有自己的唱腔。

演唱方式:演唱时人声帮腔、锣鼓伴唱,称“打锣腔”。



装扮特点

角色装扮:每一场戏的人物装扮都有严格规定,用色最多的是红、黑二色。

服饰符号:装扮追求外在形象和内在本质的统一,通过程式化的装扮符号表现角色性格、年龄等。




代表剧目



傩戏剧目有“正戏”“杂戏”之分。

正戏是大本头连台戏,流传在恩施市东乡的有四大剧目:《孟姜女》《青家庄》《鲍家庄》《拷打小桃》,是从鹤峰的“三拷打”“四团圆”剧目中分解出来而流传到恩施市东乡一带的。

杂戏是单本头戏,故事情节单一,人物不多。流传在恩施市的杂戏有:《瞎子闹店》《大烧香》《双怕婆》《卖货》《拷皮报喜》《蠢子回门》《王木匠打嫁妆》《王麻子打样》《魏大同脱靴》《武二爷讨亲》等,这些小戏也是恩施灯戏的常演剧目。



社会影响


文化传承

历史价值:恩施傩戏至今已有320多年历史,反映了恩施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

非遗保护:自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恩施傩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保护和传承支持,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经济发展

旅游吸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恩施傩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经济带动:傩戏演出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民族工艺品及纪念品方面。



社会影响

民族认同:恩施傩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承载了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加深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

文化交流:通过各种展演活动,恩施傩戏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END



图   片 | 网   络

编   辑 | 张益萍

责   编 | 吴江南 梁泽巽

一   审 | 熊   芬

二   审 | 刘泽芬

三   审 | 黄馨仪


计算机之声
发布学院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