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书,如何学以致用?

职场   2025-01-16 11:47   上海  

观点 / 赵周    主笔 / 谭笑    责编 / 黄静

本文首发于2024年8


今天,我们重发一篇过往比较受欢迎的文章《这样读书就够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以下是这篇重发文章正文。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一本书明明看过,但具体内容,就是想不起来。
或者,学的时候,觉得恍然大悟,但遇到实际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又或者,学了很多,但思考表达时,还是混乱无章?
“记不住、用不上、没章法”......其实,这些问题,多半和没有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关。
如果你恰巧也有这方面困惑,那我真的很推荐你认识一下我们刘润读书会最近请来的一位嘉宾——赵周老师。
赵周老师是谁?
他是学习社群“拆书帮”的创始人。也是知名企业顾问和教育实践家,多年来为华为、海信等数百家企业做过学习力内训,对于成人学习和知识管理,有着特别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赵老师说,对成人特别是职场人来说,构建知识体系,应该是读书学习的终极目标。
所以,到底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今天我把赵老师的分享内容,整理了出来分享给你,相信一定能对你有所启发。

构建知识体系的常见误区
要构建知识体系,那首先就得避开一些常见的误区。
赵周老师说,第一个误区,就是容易盲信书本的知识体系。
比如很多人读书都会:
抱着朝拜的心态,恨不得搞懂每个字的用意;
喜欢从头读到尾;
看到名家的书,就觉得有敬畏感;
......
在赵周老师看来,这些观念都很有误导性,也是很多人在读书过程中容易犯的错。其实,一本书的知识体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牢靠,甚至也没那么重要。
就拿“逐字阅读”来说。
赵老师说,根据他的经验,一本书最核心精华的内容,可能就那么一、两章。
很多作者写书,其实习惯从第二、三章开始写,把自己的真知灼见,都先在这儿讲明白了,然后再根据出版的各种要求,去填补其他章节。
而且,敬畏感也大可不必,因为即便是名家,也有自己的知识局限。
牛顿。你肯定知道吧。就是那个被苹果砸过的英国人。
赵老师说,其实牛顿花心血最多的研究领域不是物理,而是化学,甚至还写过上百万字的笔记。
可结果呢?牛顿的化学认知,可能还不如今天的初中生。因为他的研究材料,是基于当时炼金术士的经验,几乎都是些错误没有价值的内容。
所以你看。书本里的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就是真理。我们平时读书时,千万不要把书本,当成绝对标准了。如果抱着为我所用的心态来读书,那你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比如,今天想了解如何用电脑。
那该从哪开始呢?是从编程语言?还是计算机发展史?还是硬件配置信息开始?
显然。无论从上面哪一种开始,都不现实。
就拿编程语言来说吧,语种越来越多,你根本无法穷尽呀。别说给你一个月了,就是一年,你也学不完。
所以,赵周老师说了,构建知识体系,不一定要系统了解一门学科,从实用角度出发往往就够了。
比如,你想用电脑跟人交流,那你就学发邮件,用社交媒体就够了。

知识体系要能经受真实世界的检验

那该如何建立起一个知识体系呢?
赵周老师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也就是说:
建构知识体系,重要的其实不是整理知识,而是去解决、拆解问题。
在赵老师看来,这也是成人学习与学院式学习,最本质上的差别。
能把一个具体的大问题,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拆解成小问题,然后再一层层去突破去解决。很多知识体系,也就是在这样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举个例子。
大概十多年前吧,有个年轻人,一毕业就加入了阿里巴巴销售部。
这个年轻人,特别爱琢磨问题。做销售时,就经常思考“客户到底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
后来他开始负责给新销售员做培训。培训时,他又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销售更理解顾客。
又过了几年,他成了一名职业培训师。他又开始琢磨,明明讲课的核心内容,都来自一些经典著作,这些书也就卖几百元,但企业请他培训却要几万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价差?
后来,这个问题逐渐变成了:如何让人通过看书,也能达到参加一场培训的效果?
再到后来,基于这个想法,就有了一套拆书法和今天全国各个城市的拆书帮社群。
没错,这个年轻人,就是赵周老师自己。
你看,知识体系的形成并不神秘吧,它就是在这样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真正的知识体系,也应该像这样,从实际问题出发,历经过真实世界的检验,而不是一堆空洞的信息、概念或者模型。
只有这样的知识体系,才是真正有用,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所以,在赵周老师看来,作为职场人,平时读书,就应当从自己真实的问题出发,带着目的去读书。只有这样得来的学习成果,才足够牢固,最终才更可能形成体系。

把读书当成看医生

那该怎么带着真实问题去读书呢?
赵周老师说,首先在心态上,我们应该把看书当成看医生。
什么意思?
你看,病人看医生,都是为了治病吧,没有病人是为了学习医术看医生。那读书,也应该这样,要有明确目的,解决你具体的问题。
嗯。那既然,看书就是看医生,那找到一位合适的良医就很重要啊。
是的。
所以,赵老师说了,读书前的选书工作,非常关键。
那该怎选呢?
赵老师说,有三步:海选、相亲、过日子。
所谓海选。
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主题筛书。
先找到自己的问题,确定想学习的内容。
比如,时间管理。
你就可以去书评网站,找到这个主题的书,结合评论和目录,进行第一轮筛选。
第二步,相亲。
简单来说,就是在第一轮筛选基础上,做选拔。
把筛出来的书,大致翻一遍。
选出最对眼、最合适你的书。
这里赵老师说了,如果担心误判,还可以“问媒婆”。就是找相关领域的高手请教,向他们说明具体情况,来为你推荐。
最后一步,过日子。
其实这一步,就是阅读选定的书。
赵老师说,像这样从真实问题出发去选书,就能让学习聚焦到具体的领域,就不会因为没有学习方向,越学越焦虑了。
好的。那现在书已经选好了,我该怎么去读呢?

读书要六经注我

赵老师说,读书核心记住一点就行:为我所用。
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本书,说“看不懂”、“记不住”,或者还喜欢“从头读到尾”,这些其实都是违反“为我所用”的表现。
就拿“看不懂”来说。
为什么一定要看懂呢?那些看不懂的内容,可能是书里重要的部分,但对于你真的很重要吗?
又比如,“记不住”。
记住书里的内容,对你的工作生活有具体影响吗?对你有实际帮助吗?
其实很多时候,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
如果对你没有影响,赵老师说那为什么你非要看懂、记住呢?
看到这,不知道你发现没,其实在赵老师看来,读书的重点,不应该只是去理解书里的内容,而是要去把书里的知识和自己产生连接。因为只有产生连接,知识才能真正和“我”有关系。
关于如何产生连接,赵老师推荐了一个方法:便签读书法。
这里我想先失礼打断一下。想请你帮忙回忆回忆,就是我们读了这么多书,但真正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次数有多少呢?
嗯。是很多次?还是几乎没有呢?如果你发现次数不多,那也没关系。赵老师的这套便签读书法,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读书用不上”的问题。
简单来说,所谓便签阅读法,就是通过便签记录,把书本知识,转为自我知识的学习过程。
主要使用过程有6步,我们一步步来看。
第一步:准备好三张便签。
这里简单交代一下,这三张便签,分别用来填写不同内容,具体怎么填,下面告诉你。
这里,你大致记记,三张便签的编号就行。

第二步:读书过程中,碰到理解困难的内容时放慢速度。
读书难免遇到理解困难的内容,这时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内容对我有多重要?
如果仅仅只是书里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对你没有实际作用,那就忽略掉吧。
如果对你确实有用,那你就可以放慢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三步,拿出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相关信息。
基于上一步,看到重要的内容,在便签上自己重述写一遍。
内容可以是总结启发,也可以是有价值的提醒。
写好后贴在相应的书页。
就像这样:

第四步,拿出A1便签,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经历。
针对I便签内容,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经历,是否听说或者见过类似的事。
如果有,就写在A1便签上,贴到I便签旁边。
就像这样:

第五步,拿出A2便签,写下行动规划。
基于A1便签的内容,写下自己的行动计划。
这一步其实也是践行的过程。
写的时候要注意,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再写具体实施行动。
就像这样:

第六步,一本书看完后,把所有A2便签拿出来,贴在显眼的位置,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好了。主要就是这六步。
这六步方法,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其实只要做完,就已经走过了一个把知识从理解、吸收到应用的过程。其中写便签时,思考追问的过程,其实本质也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而这样六步下来,你也就能掌握,一个个知识点了。
不过。还没完。

如何让知识形成结构?
提问:掌握了知识点,就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了吗?
赵老师说,其实并不会。
因为这些一个个单点,就像是沙粒一样,聚得再多,也很难堆成塔楼。
为什么呢?因为缺乏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结构。
结构,就是知识体系中,那个稳定的根基。有了结构,才能让沙粒连接、黏合,最终聚沙成塔。
那该怎么建立结构呢?
赵老师说,具体有5步,由点,到线,到网,再到立体的网络。
什么意思?我们一步步来看。
一开始,我们从书里,看到的都是信息。
然后第一步,经过我们的概括,把信息吸收消化后,就变成了一个个知识点。
就像下面这样,只是一个单点。

基于这个单点。
我们开始第二步,给这个知识点,加上前因、后果。

你看,立马不一样了吧。点变成了线。
这时候,进行第三步,给这个线,再加一个适用边界。
就像下面这样:

怎么样?变化更大了吧,开始有网状模样了。
但即便是这样,赵老师说了,这个知识还是线性的。要形成体系,你还需要继续增添维度,让它更立体一点,也就是和你的互动关联更深一点。
所以开始第四步,加上关于知识点的反思和行动。
反思指向过去,行动指向未来。
于是,原本的网状,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
到这时,原本的一个信息,经过你的思考加工,已经从一个孤立的小点,开始变得立体起来了。
此时的它,已经伸出了6根触角,等待着与其他信息连接。
而当你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这样经过加工过的知识点时,这时候第五步动作就开始自动发生了,不同的知识点会有机的相连、对接、榫合、支撑,最终形成一个晶格体系。
而这就是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就像这样:

听起来还是觉得有些抽象?
没关系,我再请赵老师给你举个例子。
嗯~就拿“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信息来说吧。
我们先概括一下,这条信息的意思是:多人合作很有难度。
好。第一步完成了,知识点有了。
开始第二步。给知识点,加“前因后果”。
你可以先想想“前因”。
比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为什么1个人做事不会有问题,人多了反而有问题呢?
哦。是因为1个人,做多做少都是自己的。而人一多,就开始受分配公平、感受、关系、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了,于是就会出现偷懒、嫉妒、倦怠……
那再来想想“后果”呢。
如果问题不解决会怎么样?可能会使合作失败,或者导致人力组织成本过高.......
好。现在进入第三步,加“适用边界”。
你可以先想想,这个知识点,有没有反例?
嗯。好像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就是反例。
既然有反例,那这些信息的适用情况是怎样的?
嗯。三个和尚没水喝,是用来提醒人们,多人合作需要绩效、组织文化等一系列制度安排;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适用范围,则是从智慧、思路等方面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而不涉及具体合作。
好的。那到此第三步完成了,进入第四步:和自己关联。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便签吗?先拿出A1便签来,写下自身经历。
比如,我在工作中见过某部门经理暗中勾结总监,在项目中作梗……某公司努力强调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团队凝聚力很强……
再拿出A2便签,写下自己的应用计划。
比如,我很难改变公司制度,但我可以增加部门团建的频率和形式。明天打电话问问朋友:除了旅游、吃喝,还能怎么增加同事的感情连接。
你看这时候,经过前面这四步,原本“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样一个碎片信息,到此时已经延伸出了6根触角了。
这时候你要做的,其实就是静待花开,等待它与其他信息对接发散了。
比如,你可能还会想到“桃园三结义”或者“一个好汉三个帮”。或者恰巧读博弈论的书,对“囚徒困境”印象深刻,那么在对比、调试各自的适用边界后,这些知识的碰撞,最终就会让你的知识框架进一步扩充。
就像下面这样:

怎么样?有点感觉了吧。
赵周老师说,只要你肯像这样下功夫,基于实际问题出发去学习,不怕麻烦的举一反三。那你就能在任何领域,通过读书学习,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需要不断学习各种各样的能力。
但无论能力的谱系多么复杂,有一项能力是最特殊的,那就是学习能力。
可以说,学习力就是一个人的元能力。
而掌握学习力的关键,就是看能否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从问题出发去学习,基于实践出发去学习,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思考,举一反三。
像这样水滴石穿,最终也必将功不唐捐。
再次感谢赵周老师的精彩分享。
祝你掌握学习力。
祝你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祝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课:职业化》
《这,就是数字化》
《刘润:给杠精们开的药方》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刘润
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5分钟商学院”课程主理人,著名商业顾问,曾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企业提供过战略咨询服务,每年10月举办“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为创业者企业家提供年度规划的参考方向,一起更早看到未来。使命:降低商业的认知门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