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保持深度思考的人,才是最难被取代的

职场   2025-01-05 11:15   上海  


观点 / 白竹挺  主笔 / 木言声   责编 / 黄静


本文首发于2024年09


今天,我们重发一篇过往比较受欢迎的文章《只有保持深度思考的人,才是最难被取代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以下是这篇重发文章正文。


这两年,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跨界在加速发生,行业边界在变浅。

比如,原本你对口专业毕业,在行业里浸润了10年,人人称你一句“专家”。

突然老板引进新业务了,要你出个新业务培训PPT,你只好赶鸭子上架,短时间内现学现卖。

又比如,原本你在一个公司干了20年,从小兵干到将军,工作早已驾轻就熟,手拿把掐。

突然公司引进一个高级软件平台,动动手指就能解决,不需要你了。

你的经验一夜清零,不得不重头学习,或者改行。

干着干着,得干别的了。

干着干着,不让干了。关了停了,裁了辞了。

怎么办?

似乎,不断学习,不断进化,成了我们唯一的确定性。

怎么学习?怎么进化?

前段时间,刘润读书会邀请了一位个人成长专家,白竹挺老师。他来到直播间和我们分享了三本书,分别是《学习力》《思维力》和《减法》。

谁是白竹挺?

你可以说,他是一位超级跨界玩家。

10年,辗转了7个行业。半年内,连升3级,加薪4次。

白老师说:“我最大的特点就是什么都干过。小到搬运工,大到公司副总......国企外企,大小公司,稳定的不稳定的都干过。”

你也可以说,他是一位非典型创业者。

白老师现在是职场教育公司YouCore的联合创始人。他们的公司很有趣,员工工作的时候,想睡觉睡觉,想运动运动。一周最多能休息三四天,周四他们还会叫人上门,给大家按摩。

到底什么东西,在他跨了无数行业后,依然能起作用呢?这一琢磨,他就琢磨了7年。

这次读书会,白竹挺一口气分享了三本书。但有意思的是,每本书他都不是作者,也不是译者,而是书的“实验小白鼠”。

书能成,少不了对他本人的测试。作者们写的时候有大量的新想法,就在他身上做实验。

能行就用,不能行就放弃。在他身上试验了有效,还要确认普通人是否能复制?能,才会往书里加。

直播里,白老师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受启发,也分享给你:

只有那些保持深度思考的人,才是最难被取代的。

那么,从哪里开始说起呢?

既然今天的主题是讨论职场上的学习进阶,那么,想请你先回答我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学霸和非学霸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被动接受标准答案,不如主动寻找更好的答案

是记忆力?是勤奋程度?还是运算能力?

回答之前,先来听个故事。

读书时期,白老师班上有两个人考上了清华。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不服老师。

上物理课,其他孩子都在认真记笔记,只有他俩,等老师讲完后就开始点评:哪道题老师讲错了,又或者哪道题,其实还有更好的做法,老师讲的不好。

他们坚信,自己能创造出更正确的答案。

你说他们勤奋吧,高三每天下午四点,别人留下自习,只想争分夺秒刷题。这俩人呢?永远准时去上体育课。

不做被动接受答案的人,也不瞎卷学习时长,学霸和非学霸的不同,在于他们永远都在想的就一件事:我能不能弄出更好的东西来。

学霸,一直在主动找更好的答案,而非学霸,一直在被动接受标准答案。

在职场中,也是一样。

小马宋老师曾在公众号里,分享过一位公司的“超级行政”:

21年他们在北京胡同里办公,联通手机信号极差,打电话、点外卖都很不方便。怎么反馈,都没下文。

新行政来的第一周,联通竟然主动来免费安装了信号放大器,问题解决。

问行政怎么做到的?她就说,网上查到,遇到这种就要一直给联通客服打投诉电话,打多了,他们就一定会解决的。

小马宋老师挺感慨的:这不是什么很需要技术的问题,但是之前公司就是没能解决,行政一来就好了。

不仅如此,公司每周的鲜花供应、混乱的照明系统被理顺、马桶上的小提手......

就连会议室的椅子更换,她都会写详细的采购建议,拼命思考怎样的椅子才符合公司的调性,并贴心标注了每种椅子的价格。

就像白老师在直播里说的那样:“别老觉得工作是别人给的,工作内容可以是你自己创造的。”

你想要的东西,如果很好,比如高薪、和优秀的共事人等,那么根据经济学最经典的供需平衡原理,你就得提供同样稀缺宝贵的东西作为交换。

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学霸区别于非学霸,也是人类区别于AI的高级思维。

主动去思考更好的答案。明白了。

但很多时候,真不是你不愿多想一步,而是太累,没有创造力了。

大家都那么卷,你压力很大,情绪也跟着不那么稳定。

实在想不出来了。怎么办?

白老师说,这是因为你的意志力被消耗完了。

你需要做减法。

情绪上头,是对意志力最大的消耗

做减法,尤其要减少情绪对意志力的消耗。

白老师带过许多私教学员,发现大家之前都很少关注情绪问题。

但是真实场景中,最消耗意志力的,几乎都是情绪问题。

你身体累了,吃点喝点,休息会儿还能扛。但是情绪消耗,很难补上。

就像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说的那样:“一个失落的灵魂能很快杀死你,远比细菌快得多。”

可以花5分钟回想一下,在你过往的情况里,是不是这样的呢?

为什么情绪对人消耗这么大?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一起来听白老师聊聊,情绪脑和理性脑的区别。

信息进入大脑之后,会先过海马体,后过情绪中枢杏仁核。

你可以先这么理解。海马体是“情绪脑”,杏仁核则是“理性脑”,信息进来,会先过简单的情绪,再来才是“理性”处理更复杂的情绪信息。

而海马体会截留信息,优先级高于杏仁核 。

这就会导致,“情绪脑”的优先级,高于“理性脑”。

如果我们日常不刻意使用理性脑,任由情绪脑主导一切,那么杏仁核控制的脑区会越来越少,最后理性脑就萎缩了。

这和控制情绪有什么关系?

有的。大脑的特点,就是如果你海马体用得多,就会越来越抑制你的杏仁核。

换句话说,就是你情绪脑用多了,理性脑就会越来越弱。

做事情很消耗,也很容易崩。

但如果反过来,多用理性脑,情绪脑就会更可控。直到有一天,就算泰山崩于前,你都能力挽狂澜。

再和你说个故事吧。

美国有一家公司,2008年经济危机,公司外,几乎所有人都在说公司要破产了,熬不下去了。

换作其他公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整个笼罩在愁云里。

食堂充斥怨恨情绪,经理人忧伤地在公司穿梭,员工们交头接耳,谈论的都是失业了怎么办和投简历的进展。

负面情绪传得很快,大家越来越多使用情绪脑,会抑制理性脑的使用。

员工会越来越理性不了,越来越难做深度思考,成为情绪的奴隶,公司进入半瘫痪状态。

但这家公司不是这样。他们的领导人第一时间就启动理性脑,进入问题解决状态。

公司禁止人们发表负面评论,领导人的心态都是“我们终将转败为胜”,并且奖励所有表现出积极行为模式的员工:不仅提供小额奖金,还会公开举行小的庆功会。

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去研究学习历史上各行各业最出色的人物,就连赛马冠军有什么优点都会去挖掘,然后在公司中推行。

这个公司,就是曾被家得宝收购,又像丢烫手山芋一样出售的HDS公司。

2014年,HDS公司安然度过了经济危机,靠着自己上市了,完成了从重创走向重生的蜕变。

是因为HDS的领导人们天生冷漠,没有情绪吗?不是的。他们日常就在刻意训练,要多使用理性脑来处理事情。

脑区的功能,是可以根据使用来改变的。

理性脑,需要逻辑思维,而这必须要靠杏仁核才能处理。

你用的逻辑思维越多,杏仁核用得越多,就会抑制海马体,从而,你的情绪就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所以,你可以像HDS公司一样,通过学习知识、训练逻辑增强理性脑,来抑制负面情绪上头,减少对意志力的消耗。

不断思考更好的方案。通过训练逻辑减少情绪内耗。

明白。但是怎么学习和训练逻辑,才是更高效的呢?

职场学习,要功利性地学

直播里,白老师提到一个观点,被同学们怼了。

他说,职场学习,应该功利性地学。

很多人反驳,为什么学习要有功利性呢?以前应试教育还没功利够,到了工作还得这样学吗?

是的。还得这样学。效率高。

学基础,打好地基,是功利性学习。

根据业务内容,反推学习重点,是功利性学习。

根据团队成员,分配学习深度,做好团队协作,也是功利性学习。

目的明确,更有效果。

白老师本人之所以能在跨多个行业、多个专业,最后还能创业,就是因为他每次都做功利性学习,才快速积累了可迁移的技能。

我们回看三步法:原是先理清概念,再建立关联,最后实践知识。

是不是倒过来,你顺利很多呢?

首先,你有了一个实践场景,因为工作给了你去应用的舞台,现在就有具体的问题,需要你必须解决。

接着,你缺什么,你就顺着会去找关联。

然后,搜集来的相关知识,你入库的时候,都知道该往那部分树枝上放。

效率大大提高。

白老师特别热爱历史,他也从自己学习历史的经历,对比了功利和非功利的不同。

有好几年,他都是在上下班的途中,随机听历史故事。

他的确知道了许多故事,可回头看,知识点始终很模糊,没办法组织起来,遗忘了一大半。

或许你说,你都能记得。那么恭喜你,你的记忆力一定非常棒。

但普通人在非功利状态下的学习,很容易有的结果,就是大面积遗忘。

后来,他开始攻克一个小专题,围绕着“历代官制的演变”来做系统性的整理。

虽然才捋到唐朝,但是白老师受益匪浅,再去听历史故事时,认知明显比之前高一个档次。

做功利性的学习,能帮你聚焦眼下,快速做取舍。

再具体一些,就是帮助你以终为始,做正确的减法。

《减法》的书里,就提到了功利性学习的四大习惯:

1)减少过度消耗

前面提到的减少情绪上头,也是在讨论这一件事。

2)减少贪多求快

你下班要刷司法题,周末要上MBA课,吃饭的时候,还放着自媒体爆文课在听。每天,多睡一分钟,都担心是在浪费。

一口气想听五门课,不如专心听一门和你事业最相关的,最好是立马能解决你的工作问题的。

缺觉,大脑就会偏好去处理琐事,逃避做战略思考,放任方向错下去。身体疲倦至极,抵抗力下降,动不动就生病。

这些恶果,远大于你前期争分夺秒换来的收益。

3)减少过高期待

你是否经历过,明明你更努力,可年底业绩却不如那个没你努力、也没你有能力的人?

有时,不得不说有运气的因素。但是大部分时候,可能是因为梦想太高,没有聚焦在眼前。

“这工作这么简单,简直浪费我的才华。”然后做事马马虎虎,到了年底升职加薪自然不会有你。

盯着路,别看墙。

走着走着,你可能最终得到的,会比你曾经想都不敢想的还多。

4)减少完美主义

让你写一个项目汇报。3周过去了,你依然很焦虑,但是报告一个字都没动。

这个汇报太重要了,会直接影响到项目考评。你总想写一个完美的报告,总想不到一个完美的开头。

做烂活。先把事情做出来,再去一步步反思哪里可以改进。

这四样,如果不是功利性地工作,你很容易陷进去。

更别提,它们对于脑力、精力、意志力消耗都非常高,简直是你的心力黑洞。

从现在起,集中一切做深度思考

明白。做好减法,把意志力用去深度思考,想到更好的方案。

那么,哪些属于深度思考,哪些不是呢?

深度思考,应该让你的脑子不被需要记忆的知识占满,而应该用去形成心理表征。

说深度思考不完全依靠记忆力,这个好理解。现在涌现的大量笔记软件,完全可以帮我们建立一个外脑,做知识储备。

但是,什么是心理表征?

就是一个知识,它已经刻在脑子里,你想用就能用,指哪打哪,就像你的一部分一样。

比如我说“蒙娜丽莎”,你是不是瞬间脑海里会出现一幅画,并且能“看到”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形象?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是这样形容心理表征的作用的:

它能使你有全局观,能看到“一片森林”;也能使你在必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式中,定睛于“一棵树”。

有一套形成心理表征的学习体系,那么科技变化再快,你都能做到深度思考,快速迁移,不被取代。

就拿阅读来说。白老师提到一个“多重解构阅读法”。

如果你看的多本书都是同一个主题的,第一本你看下来,可能需要6-8小时;到了第二本,需要1小时;第三本,就只要半小时了。

因为同一个主题的内容多了,纯粹原创的内容就会变少。

你会越看越快,到后面只用查漏补缺。

并且,同一个主题的书看多了,你很快形成了知识审美和全局观,以后挑书可以很快判断值不值得看,哪里可以看。

但如果你东读一本,西读一本,每次都是从头开始建立认知,每本都要6-8个小时。

白老师刚加入YouCore的时候,从来没做过互联网运营,但他只用了三个月,就成长为一位优秀的运营总监。

他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构建框架。

没有专家指导,就找三本互联网运营的书来读。

比如互联网运营,《从零开始做运营》《运营之光》《跟小贤学运营》等等有很多书,挑选不同作者的,看完三本,就对运营需要什么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再根据这些画出一个框架,运营知识体系搭建就有了雏形。把框架作为OneNote、印象笔记、Notion等笔记结构的指引,之后的知识都往里面放。

第二步,比对迁移。

有了框架后,就可以挨个对照,哪些是自己已有的能力,哪些是没有掌握的,哪些未知。做一张Excel表,进行比对。

第三步,功利性学习。

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一口气把框架里所有知识过一遍。那么,功利性地学习,能够帮助确定学习重点。

第四步,整体应用。

把前三个步骤的学习成果,整理成检查清单、工作流程,从头到尾照着用在实践中,去测试,拿反馈。

第五步,改进迭代。

测试后,就会拿到或好或坏的结果。接下来就是去思考怎么优化。比如“干货”文发一篇可以,天天发读者就会不想看,就需要加入故事性内容。

通过不断实践和迭代,你才能接近正确的答案,最终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

但,相信你也发现,这样完整的一套下来,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当我们想要转入一个新行业,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时间不够。

白老师的建议是,用上AI。

如果你能在每个环节,用上AI,效率就能大大提升,也能留出更多时间,去做深度思考,沉淀心理表征。

不过,目前大部分AI应用,只能做到第一阶段的工具层面。

而下一个阶段的自我迭代,还是需要你给它修改意见,它理解后,再修改。

就是......有点不太经济。

白老师的团队也测过,AI也能写一篇3000字风格贴切的文章,但问题就在于,光提示词就得写小1万字。不如人自己上手写3000字了。

你如果想要让AI自己制定计划,或者自己完成角色分工和合作,那么你很可能是在浪费时间。

但是,你可以打开通义千问、文心一言、kimichat、ChatGPT等任何一个你觉得比较趁手的工具,然后不断追问它们,用逻辑来判断答案的好坏:

这些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

和我记忆中的某些旧知识有什么关联?

我在某个具体的场景里想要这样应用,你有什么建议?

想要更进一步,则需要你加入AI,一起完成第二个阶段。

就像是你跟别人打交道,也得自己带脑子,跟AI交互的时候,你需要有自己的逻辑框架。

白老师的建议是,可以尽可能多地去熟悉已有的经典框架,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迭代。

比如项目汇报你就可以用5W2H,市场分析有波特五力模型、PEST模型,时间管理有GTD,市场营销有4P、SWOT,效率管理有5S等等。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

这些逻辑框架,就是你统领知识小兵的将军。

你的指令(也就是提示词)越详细,越有逻辑框架,它给的答案就会越好,效率才能大大提高。

我们至少,可以成为最先使用AI提效的那波人。

这几年,我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说这样一番话:

花了十几二十年,终于认识到自己不是天选之子,只是一介普通人。

很多事情都不是努力就能做成的,那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可是,如果仅因为自己是个普通人,就不再付出努力,你,真的甘心吗?

有时候,其实不怕你真的累了,想躺下。

怕的,是你心里还有一团火,别人只看到了烟。

别让宏伟梦想,成为你逃避现实的借口。也别让科技革新,成为你不思进取的盾牌。

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去主动创造工作内容,去训练理性管理情绪,去真正内化知识,去功利性地学习。

减少过度消耗,减少贪多求快,减少过高期待,减少完美主义。

就像段永平在一次和斯坦福的对话中说的那样:“聚焦,才能做长期正确的事情。”

从现在起,集中一切脑力深度思考。

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感谢白竹挺老师的分享。

也祝你,得偿所愿。

共勉。

*文章为白竹挺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罗振宇:2025“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稿》
《2025,普通人还有机会吗?》
《请让年终汇报PPT,对得起你一年的努力》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刘润
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5分钟商学院”课程主理人,著名商业顾问,曾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企业提供过战略咨询服务,每年10月举办“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为创业者企业家提供年度规划的参考方向,一起更早看到未来。使命:降低商业的认知门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