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傅盛:你只要去用AI,就强过90%的人了

职场   2025-01-05 11:15   上海  

提问。能踩中风口的人,都有什么特质呢?
你可能会说,运气。
要么,他们可能原本就很有钱。要么,又生在了好时代。
又或者,这人一定很有梦想。
那些踩中风口的人,总是高瞻远瞩,预判了时代的预判。反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
算了,回头看看自己的这一堆烂摊子,没钱又迷茫,只恨自己没有生在遍地是梦想的时代。
“是这样吗?”我把话头递给了一位连续踩中风口、不断颠覆行业规则的人。
他做了360安全卫士,做了金山毒霸。他出来创业,只用了3年,就在美国敲钟上市。
关键,这一系列做完,是2014年。
那一年,他才36岁。
“什么呀。”他却这样回答:“都觉得是梦想,但其实我们都是被逼的。”
一开始,也是在各种不确定性中,不断地找路,碰得头破血流。
每一步,也都很痛苦。
我直觉觉得,他的故事里,一定有许多普通人也能借鉴的经验。
这人是谁呢?
前段时间,我的进化者访谈栏目,请来了猎豹的董事长兼CEO,傅盛。这话,就是他说的。
我问他,如果用几个标签,你会怎样介绍自己?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产品经理。创业者。”他顿了一下,“好奇心。”
“好奇心?”我问。
“对,好奇心,我觉得是我身上很重要的特质。我有两大驱动力,一个是好奇心,另一个是恐惧。”
好奇心。恐惧。
有意思。
其实,这两个,都不是我第一次听创业者提到的词了。
但这一次,我很想知道,一个人的好奇心,到底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而恐惧感,又是如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带着他一次次完成跃迁的呢?
以及,当他完成了原始积累,财富自由了,又为什么要去继续做机器人和AI?这里面又有什么新的商业洞见?
我实在太感兴趣了。
“这是无糖的吗?”傅盛拿起杯子喝了一口,“就从好奇心说起吧。”

好奇心

深圳。千禧年跨年。
酒吧人很多,没有座位。
22岁的傅盛,在酒吧里蹦迪。
他边蹦边想:深圳这城市,20年前还只是个小渔村,现在都大变样。自己这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是不是也该变一变?
彼时,他才刚到深圳。工作不好找。情况,不算很好。
在此之前,他在厦门的国企上班,妥妥的铁饭碗。蹦迪之后没多久,他便去了北京,一头扎入了互联网的世界。
互联网在后面这么20年,就是大规模发展了。在这个时间点进去和没进去,简直就是人生的重要差别。
他是怎么想的?
答。决策全是好奇心驱使,但结果全是被逼的。
好奇心,从哪来?
时间往回拨20年。
傅盛出生在景德镇。景德镇是世界瓷都,他总能见到很多外国人。
这些金发碧眼的人和自己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从小,他就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
再加上,傅盛的父亲在全国跑销售。十岁之前,他就被父亲带着去过很多地方。有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有绥芬河这样的边陲小城市。
这样的经历,更是增加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就总想要去看看不一样的东西。”
后来读大学,他选了信息专业。说是信息技术,其实主要是当作计算机专业来培养的。
这让他在95年就开始接触电脑,探索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生长环境。父母职业。大学专业。

在大学,傅盛因为高考没考好,所以学习很努力,不仅成绩优异,社团活动积极,是班长,还是学生会副主席。
但毕业后,他很受冲击。
照这个趋势发展,他毕业找工作,一定也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对吧?
但当时,许多同学去了深圳,做程序员。在平均薪资1000多的情况下,他们能拿6000、8000。
而傅盛呢?600、800。
作为家里独子,想着父母在不远游,傅盛毕业去了厦门,加入了一家国企。
虽然钱不多,但生活挺安稳的。换做现在,大概也是不少年轻人想要的日子。
不加班,打铃就走人。公司给上户口。事少离家近。
但不到一年,傅盛坐不住了。实在无法继续这样的工作。
当时那个户口,国企给你办,但你要签一个五年合同。签合同没问题,问题在于,有很高的违约金。
傅盛说,给违约金都要走。
为什么?是有职场办公室斗争,还是环境不好?
都不是。
只是因为,生活过于平淡。
那段时间,他把新浪军事论坛上所有的帖子都看完了,因为上班没事干。
“不行,我得出去看看。”
什么不加班、什么上户口、什么离家近。都不要了。
好奇心,是不满平淡。
于是,他独自来到了深圳。但很可惜,深圳不好找工作。
也没事,他转念想,那去北京,考个研究生好了。
可是一到北京,傅盛才知道生活成本这么高。就先找个工作,边工边读。
只是,这个选择,又给他带来一次打击。
工作里,接项目才有奖金,而他为了有更多时间考研,就不接项目。
结果,一到发工资,他就要经受一番“凌辱”:部门领导尤其喜欢把大家的工资条都贴墙上,彼此对比。
工作没做好,考研也没考上。每个月还这样来一次。太气人了。
但,感谢这次打击,把傅盛送去了360。360在那时候,还叫3721。
因为不满,傅盛开始重新投简历。
后来这个“凌辱”他的领导走了,来了个新领导,很欣赏傅盛。傅盛给公司写过很长的建议书,领导很欣赏他,就提拔他去当部门管理人。
这时,之前投的简历,也有了回音。
于是傅盛手里有两个选择:
这一边,原单位。是国企,自己也是个部门小领导了。
那一边,3721。是互联网小公司,给的职位是“产品经理”。
现在,你可能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不陌生了。但那时候,还是个刚引进的概念,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
傅盛没太犹豫,选择了去3721。
是加工资了?职位升级了?都不是。
没有升职加薪。那时候又正逢互联网泡沫刚破裂,行业也不是多有前景。
更别提,工作地点,是傅盛没那么喜欢的,总有沙尘暴和柳絮飘的北京。
但是傅盛非常好奇。
面试他的同事人群。全新的产品经理岗位。互联网行业。
人。岗位。行业。
好奇,所以又生出了向往。
正巧那时,面试完,傅盛去食堂吃饭。一个人“啪”地把饭盘放桌上,坐他对面就开始讲话。
傅盛心道,这人真没礼貌。谁曾想,这就是未来的老板,周鸿祎。
周鸿祎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这么年轻就当leader了,不是好事。
为啥?
因为这说明你原单位,身边没有强人。那么,你未来向谁学习?
周鸿祎的话深深戳中了他的心。
当时,傅盛的爷爷去世了。作为独孙,没见最后一面,成了傅盛的遗憾。
他每天都忍着悲痛,和同事们认真对工作。可拼命努力下来,他发现凭着自己,好像也无法改变部门的现状,更别提行业的现状。
他想要学习,想要成长。
于是至此,3721迎来了一位,视成长如命的产品经理。
后来的360安全卫士,再到金山毒霸,再到出来创办猎豹移动。傅盛几乎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在好奇心驱使下,打开了门。
“哪里有什么高瞻远瞩的决定?不过,如果没有好奇心,我可能就在厦门安稳地在国企工作了,对吧?”
现在,傅盛进入了对机器人和AI的探索,也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
你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就有种渴望把它搞清楚。然后在搞清楚的过程中,又发现新的东西,然后越搞越多。
天地,就越来越宽广。
但,当你到了广阔的天地,靠什么扎根?
恐惧。

恐惧

现在,如果让傅盛穿越回去,把360、金山网络、猎豹移动的事儿,再来做一遍,他可不干。
为啥?
因为太难了,太不可控了,再也不想经历了。
而当时之所以扛了下来,全靠第二个因素驱使:恐惧。
不过。傅盛笑着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经历过这么大的恐惧,是我的幸运。
恐惧,让好奇心击穿苦难,落地扎根。
很少人去诚实表达和面对,但其实,很多创业者都是穿越了重重恐惧,才过来的。
傅盛说起有次和张一鸣聊天,总结了两点,说:要么是梦想,要么就被逼的。反正这两点能让人变得厉害。
结果张一鸣怎么回答?他说,哪有什么梦想,全都是被逼的。
什么是被逼的?就是你在压力和恐惧之下,得扛住了,得把眼前的事干好了。
听傅盛说起创业前的经历,我数了数,至少有两重恐惧,是你我可能多少都经历过的。
傅盛厉害在于,总能从这些恐惧的土壤里,再开出坚韧的花。
第一重恐惧,主力是上级,对于工作的极致苛求。
早年的时候,周鸿祎的语速很快。
大概是现在的2倍速。他在公司里每开一次会,就是一次信息风暴。
每次,他都喜欢叫傅盛来做会议记录。因为信息太过密集,傅盛往往要整理到晚上2、3点,才能把逻辑捋顺。
高压下封闭式的问题反复推演,傅盛的逻辑能力,就是从这时锻炼出来的。
另外,周鸿祎还是个细节控。
如果工作细节有什么不满意,他会直接冲到旁边,大声斥责:“你是猪吗?你连抄都不会吗?”
但周鸿祎对自己也要求很高。有时即便是晚上10点的会,周鸿祎也会加入讨论。
不仅是老板,那时的部门经理或者直属上级,也是这样的风格。
有时对傅盛工作不满,还写博客,扬言要“把他开了”。
有次产品上线,出了很多问题。而那天,碰巧是傅盛女友生日。
傅盛为了能直接解决用户问题,晚上一直把座机挂着。女友等他到八点多,他看也没什么问题了,就把号码撤了,陪女友吃饭。
结果后来,他的女上司把他臭骂了一顿。
换作旁人,可能心里充满着委屈和怨念。但傅盛却觉得,“虽然辛苦,但也是好事。”
后来大家聊起来都说,傅盛是360唯一一个,在那样的压力下,从基层成长起来的。
这重恐惧,让他开出了3朵花,结了1个果子:
第一朵花,决不逃避用户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磨练和积累以后,让傅盛习惯把用户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那时做免费软件,用户出问题了,就去用户家里免费维修。
不仅维修,还要送一个礼物,表示给用户带来困扰了,很不好意思。
第二朵花,到一线倾听用户声音。
做了三四年客户端的产品经理,傅盛接听了无数个用户电话,记录用户体验。
安全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完全是看着用户每一个反馈做出来的。
他对一线用户了解足够深,才有机会把产品做好。
这样的态度,奠定了360几乎所有产品的根基。
第三朵花,十分重视用户口碑。
傅盛做360安全卫士,前两年,所有的功能完全从用户出发,而且没有一个推广。全凭用户口碑,让大家自发下载。
结果怎么样?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每天的安装量,有100多万。
到傅盛离开的时候,360安全卫士在PC上,已经超过60%的覆盖率了。
你现在开机看看,是不是也安装过360安全卫士呢?

更关键的,是从这些工作经历中,结出来的这个果子:小步快跑做测试。
这个果子,从此一直伴随着傅盛,直到现在在机器人和AI领域的创业,也延续着这个习惯。
当年,安全界习惯了大团队开发,一般都是一年出一个版本。
傅盛他们呢?礼拜攻势。
一个礼拜来一波攻坚战,让其他安全软件完全抵挡不过来。
小团队的优势,就是快。并且把这种“快”,发挥到了极致。
主功能版本一周发一个,补丁修补版本一年能发100多个。
不断发布,不断看用户反馈拿结果。再调整,再发布测试。如此循环,飞速迭代。
从一开始,没有想太远,什么颠覆安全界,后来在金山又颠覆杀毒软件,没想过。
只是日复一日,这样不断小步快跑,不知不觉,就把行业改变了。
3朵花,不逃避,听声音,做口碑。1个果子,小步快跑做测试。
这些经历,建立了傅盛的产品观。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离开的时候,傅盛痛哭流涕,要和这个产品告别了。
这一轮成长,让傅盛渐渐从一个小跟班,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做出比领导更好决策的,有独立价值的人。
第二重恐惧,主力是下级,蔓延成全方位的负面评价。
严格意义上来说,傅盛从360出来之后,不是加入了金山,而是自己创业,被并进去的。
进去迎面就要解决一个问题:收费改免费。
金山毒霸当时一年还有一亿多的收入,但傅盛刚去的两个月一直在亏损。
不仅要顶着亏损的压力做转型,他还得顶住舆论的压力。
从360出走,傅盛其实是带着气。
另外,收费改免费,是个大转变。自然,组织就需要做个大整改。
当时金山毒霸在珠海,傅盛带了10个人过去,要管几百个人。
组织存在十年了,就有组织的通病。傅盛只管过五六十人的团队,没管过上百的,只能一步步摸索学习。
开始改造团队,就会有阵痛。
你空降过来,组织原本就对你有很多的不信任。
那时候,为了整合团队,傅盛迎合当地的酒文化,就去和下属们喝酒谈天,听他们诉苦。
傅盛把大部门拆成小组,属下怨言满天。有人离开,就在外面说他搞大清洗。
前老板骂他,下属骂他,网友骂他。
那时候打开网页一搜,清一色都是骂自己的。
工作还是投入的,但是这些压力,有时候他也会消化不了,也会辩驳两句。傅盛微博300万的粉丝,很多都是因为当时网上骂战来的。
这段时间真难啊。先是要在老东家的炮轰下严防死守,接着是对手跑到公司附近住下拼命挖人,紧跟着又是产品上不断被人抄袭。
但是在这一轮又一轮的历练下,傅盛想明白了两件事。
第一,相信家人。
为了去整合团队,傅盛直接把家都搬去了珠海,女儿的第一个幼儿园是在珠海上的。
当时他有一种很深的担忧,就是自己的女儿长大后,在网上看到这么多负面的消息,该怎么看自己?
后来他看美剧《纸牌屋》,想明白了一件事:要相信女儿长大后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你只需要跟着你的内心走就好了。
看《指环王》,从甘道夫坠落后完成升级的故事里,又反观到了自己身上另一个特质——
第二,相信成长。
珠海的经历,让傅盛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一个特质:不到最后时刻绝不言败。
有段时间傅盛也有点抑郁,都不敢自己一个人去海边逛。
但就算是那样的情况下,他也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
他一直会想,怎么让自己去面对这样的压力,而不是说“我就不干了”。
回头每一次的选择,很多都是好奇心驱使,是对自我成长需求的驱使。
后来,通过珠海整改,傅盛把整个金山独霸的产品力,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把一个传统的工业软件,变成了一个互联网软件。
今天金山毒霸,还有几千万的用户,营业收入这几年还在增长。
家人。成长。从第二重恐惧里面,傅盛的自驱力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傅盛说,不论是360安全卫士对安全界的颠覆,还是金山毒霸对杀毒软件的颠覆,这都不是刚开始做的时候能想象到的。
哪里有什么高瞻远瞩?那些所谓的对风口的预判,都是后视镜视角。
当事人在埋头做事之前,根本就没想最后会做这么大的事情。
只不过,有的人面对新事物浑身排斥,不愿意踏出一步主动开门。
只不过,有的人面对恐惧和胁迫,要么选择逃避,要么是睚眦必报。
傅盛,选择了接纳好奇,选择了抗住恐惧。
完成了初期的打怪升级。

做大事。想不同。

好奇。恐惧。
这些,是傅盛从企业里走出来的时候,形成的他的2个核心驱动力。
这两件东西组合在一块儿,让他不断诞生出“创新”,又能够不断抗住“创新”带来的风险。
好奇心带来的开拓欲望,并不总是能找到好方向。或者说正相反,踩雷才是日常。
第一次他从企业出来,是从360出走。
因为18个月的竞业禁止协议,不能做安全软件。
于是他就想着,那就做个图片软件吧。于是做了可牛影像。但做到上线,才发现市场上已经有了一款美图秀秀。
他喜欢摄影,于是想的是如何把照片做得更真实。但用户的需求,是如何让自己“没那么真实”。
毫无疑问,这次创业算不上成功。事情想得不大,也没有做出多少不同。
更别提,那时又处于金融危机,父亲创业失败需要他帮助,女儿刚出生,妻子也没有工作。
第二次他从企业出来,是从金山,做了猎豹清理大师。
做清理大师之前,傅盛去美国拜访了很多创业公司,收获很大。
回来,总结了自己的两个定理:
1)Think big 做大事
他发现美国很多企业,有韩国人、印度人,一个公司各个国家的人都有。
觉得自己不应该总盯着国内一亩三分地,总看着国内的其他竞争对手。
要想得更大一点,比如要做个全球的生意。
2)Think different 想不同
美国当地雇人成本很高。创业,最好两三个人就能做。
所以,他们必须要想得和其他人不同,不然人多了雇佣不起。
做可牛影像不顺,傅盛意识到还是得在自己的领域里寻找迁移,而不是贸然地进入别人熟悉的领域。
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找不同。
于是,他就开始研究和使用海外的移动APP,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海外的这些APP,都做得很糟糕。
而且,去排行榜上看,排在前面的,都是些个人作者。
不仅如此,在硅谷招人实在是太难了,反观国内,工程师队伍壮大。傅盛一回国,就可以在北京迅速组织一个很有战斗力的团队。
发现一个巨大的需求,但是供给侧又不够好。
还等什么呢?他做了个决定:全力出海。
出海做什么?猎豹清理大师clean master。
清理垃圾文件,原理和杀毒软件是一样的,所以做得也非常快。
有多快?仅用两年时间,APP的日活,就做到1亿了。
而且全是海外用户。
所以,这一次,傅盛只用了3年,就去美国上市敲钟了。

但成功来得太容易,不一定是个好事。傅盛进入了新一轮的挣扎。
比如,上市之后,傅盛觉得非常痛苦。
为什么?
事情发生太快,认知和心态跟不上。
不光是傅盛,团队也沉浸在这种虚幻的氛围里。原本力出一孔的团队,突然心散了,合伙人的关系也开始出现问题。
这时候,对于傅盛个人而言,是暂时性摆脱“恐惧感”的时刻。
成就感有了。财富也有了。不会再去担心家人生病没有钱、父亲创业父债子偿还不上......
再加上因为做成了一件事,心态上也会有一些自傲。具体还会体现在,把之前好不容易结的果子,丢了。
什么果子呢?“尽快和市场交手,小步快跑做测试。”
去做机器人的时候,傅盛没有像以前那样,先拉几个人做最小可行性产品去测试,而是大手一挥招募来了几百人,直接就开始干。
后来反思觉得,还是应该慢慢学习,拉几个人,先小步测试。
又比如,要直面财富自由之后的虚幻。
钱不再是需要考虑的事情时,人是为什么还要工作呢?
好在,一切褪去,好奇心依然在。
傅盛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他知道,自己还想继续开拓,还有“玩心”:能不能去做一个“很不同”的事情?
他开始大量看项目,也投资了一些。一直在寻找,直到看到机器人的机会。
于是2016年,他开始做机器人,公司叫猎户星空。
不过,产品出身,自然不是一拍脑袋决定。在之前,他也去日本考察了很多公司。
2016年就开始做机器人,这其实算做得比较早的。
傅盛认为,机器人是个刚需,不是一个假需求。
随着人工越来越贵,机器人成本逐步下降,最终会达到一个中间点,就会出现大规模机器人代替人工的现象。
于是我请教傅盛,怎么去看机器人这个行业开始有机会了呢?
他说,两个标志。
第一个,是看餐厅。
这些中小企业主,做购买决定一般比较理智,会算账。
许多餐厅利润并不高,如果还要拿出来一部分钱去买机器人,那么一定是成本可控,利大于弊,才会做这个决定。
第二个,是看海外。
海外开始买机器人。比如你看日本开始出货机器人,那说明什么呢?
说明市场开始真的有这个需求了。
聊到这里,傅盛有一个忠告。我一听,太耳熟了,就是之前结的那个果子:
“一定要每一步都要面对市场。”
做现在的生意,而不是未来的。不能总想着,憋个7年之后。
因为机器人这个行业,技术、财务、产品路线等等,时间一长,都存在着巨大的变化和风险。
在AI出现之前的机器人,都是自动化的机器。
这个忠告,同样作用于AI市场。
很多人一提到AI,人工智能,就想做高端的。比如去做大模型。
然后吭哧吭哧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很久之后,上线的时候,却只看到巨型公司的后车灯。
创业公司很难竞争。
我问傅盛,那在AI浪潮中,创业者的机会在哪里?
两个点:
1)优化用户体验。
从用户怎么用出发,单点做透,而不是去弄个非常前沿高级的AI技术,然后等着大家去用。
比如一个做数字人的公司HeyGen,深圳的。他就做了一件事,口型的改变。
这在文生视频的潮流中,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但它非常好用,做到了极致。
比如让歌手泰勒·斯威夫特说中文,换起来,在视频里对的口型很真实,就像真的她说的一样。
2)把已有技术组合。
又比如做直播数字人的公司。
傅盛说,以前一听到做数字人的,就绕道走。但是当时接触到一家公司,最近几个月收入涨非常快。
他们把数字人技术和商家数据整合,技术用的第三方的,但用户体验非常好。直播间一键开播,商品特点促销话术一键生成。
就是完全从用户出发,把几个AI技术进行整合,让产品有用,远大过于去琢磨技术提升,但是用户都不知道怎么用。

过去40年,中国确实出现过几次改变命运的大机会。
我说几个,比如78年高考,80年乡镇企业,92年下海潮。
又比如,地产暴涨,互联网红利......
每一次,都出现了许多造富神话,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成功企业家、创业者。
于是很多年轻人可能会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好像没有机会了,机会都被60后、70后拿走了。
聊到最后,我们其实都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
这一代人,有着难以想象的巨大机会,人工智能。
很多人提到AI,就觉得焦虑,抢饭碗,很难学。
但其实,AI声量大,真正用的人很少。傅盛提到,现在都有人,来他公司面试,自己却没用过AI。
AI的出现,其实是让很多事情变容易了。想达到同样的效果,AI是在不断给普通人降低门槛的工具。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踩中风口的人,有什么特质?
好奇心,恐惧感,做大事,想不同......这些都还要退后。
真正的特质,其实就是一句话:不管怎么样,先去用用。
去使用新的工具,你就已经比大多数人都强了。

聊到最后,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我不知道是不是它的本意,但我是这么理解的,和你分享看看。
埃隆·马斯克的梦想一直都是登陆火星。但是这个梦想怎么做成呢?
得一步步拆。
火星上没有空气,就不能用声音,得用那个思想去对话。于是他做Neuralink脑机接口。
为了登陆火星,还得做火箭,就做了Space X。
做火箭之前,又需要研究能源,做了特斯拉。
做特斯拉之前,需要有第一桶金,做了互联网支付。
总之一步步,他需要积累能力,但是也得挣钱。不断和市场交手,又不断靠近自己宏大的目标。
好奇心,是对不确定性的追求。
恐惧感,会让人对确定性有所追求。
抬头仰望星空,低头脚踏实地。
这两个特质,也都在傅盛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傅盛曾分享过这样一段话:
虽然,相信自己是你创业的最大动力。但千万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你在做产品,做目标的时候,要学会用外在改变内在。
我们听过太多创业成功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创始人就像是一个个英雄主角,开局就拥有很多,最后的成功仿佛命中注定。
但这或许,只是新闻报道给我们带上的眼镜。
面对选择的时候,可以多听听内心的声音,面对新事物不去第一时间排斥。
而做出选择之后,就要从一切你能做的小事情开始,顶住压力,小步快跑,不断拿反馈。
这是我们在不确定性很强的环境里,唯一能做的积累。
积累,才能让你在下一次风口出现的时候,有能力稳稳抓住。
祝你,用好奇心开门,用韧性扛下恐惧。
祝你,坚持到最后。
共勉。

*文章为傅盛独立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 傅盛 主笔 / 木言声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480篇原创文章


推荐阅读:
罗振宇:2025“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稿》
《2025,普通人还有机会吗?》
《请让年终汇报PPT,对得起你一年的努力》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刘润
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5分钟商学院”课程主理人,著名商业顾问,曾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企业提供过战略咨询服务,每年10月举办“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为创业者企业家提供年度规划的参考方向,一起更早看到未来。使命:降低商业的认知门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