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与扬弃中开辟古典学研究新境界

学术   2024-11-28 09:48   北京  



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为我们深化古典文明研究提供了科学指南。下面从传承与扬弃、合作与交流、挑战与使命三个维度谈一谈感受和体会。


传承与扬弃

西方古典学和中国古典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前者是以研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为基础、对古希腊罗马文明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综合研究的一门学问。古希腊罗马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深邃的思想,为西方古典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古典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典学以先秦时期元典性文献和上古文明为主要研究对象,其构成有两条主线。一是思想主线: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二是文字主线:由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这些丰富的思想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夏商周时代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明与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明具有不同的特质。两者产生的灿烂文化辐射到了广阔的地域,前者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则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两种文明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差异之一,是“人本”与“神本”。宗教在西方文明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差异之二,是群体与个体。中国的人文传统,重视礼和中庸在维护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则是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没有类似中国礼乐制度等制度的约束。差异之三,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前者以“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闻名,礼乐和中庸等思想起着和谐万邦与阶层间润滑的作用;而后者以实验和探索为特征的科学精神著称。但西方古典学和中国古典学有共同的价值观,中西古典思想皆认为,和平、正义、自然和德性等均是重要的价值观。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构建中西方文明沟通的津梁。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局限性,要有继承,更要有扬弃,这种扬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观点的扬弃。中国古典学应该弥补片面强调群体、忽视个性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缺失;西方古典学的“神本”思想以及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等是其不足。二是传统古典学研究路径和方法的扬弃。西方古典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古典教育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对中国古典学的构建无疑具有启迪意义。中国古典学要充分吸收借鉴西方古典学既有的学统和已有成果,但也要在坚持发扬古典研究学术传统基础上扬弃西方古典学研究范畴狭窄的弊端,不能仅限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学,而要加上埃及学等构建面向世界的古典学;同时中国古典学的构建要摒弃全面向西方古典学习的观念,开拓视野,结合中国元典研究和上古史研究的传统,充分吸纳相关学科的加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学。笔者认为,两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成果,都有着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人类应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加强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以便更好地造福人类。

合作与交流

习近平主席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古典学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古代文明,更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理解自身的历史视角,成为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此次古典学大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重量级嘉宾参加,国外学者来自美国、英国、希腊、埃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西南大学等主办分论坛。古典学研究的地域分布于世界各地,各大学均有自己的研究传统和特色,需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只有加强古典文明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才会大大推动古典学研究的顺利开展。相信通过互相学习,充分挖掘各古典文明的历史文化和经典文本的丰富内涵,以古为鉴,可以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形态。

对于如何加强合作与交流,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学术研究与国际合作,比如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与世界各国学者共享研究成果,增进中国古典学与西方古典学的互学与互补。其次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利用文化展览、艺术表演、影视等多种形式,增进中西文化间的理解和认同。最后是加强中国古典学人才的培养。开设“中国古典学”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人才,为学科建设与国际化传播提供人才支持。通过上述举措,相信“中国古典学”的建设会日渐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得到进一步弘扬光大,为全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贡献智慧和力量。

挑战与使命

百余年来,我国学者在“古典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为全球古典学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希望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这给中国古典学研究者增添了巨大的动力,我们深感肩上担子沉重。中国古典学研究如何很好地构建起来,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构建中国古典学学科体系。迄今为止,古典学在中国还没有正式归属的学科,研究古典学的学者分散在文、史、哲、法等传统的学科领域。如何建设中国的古典学学科?我们知道,西方古典学有600多年的研究历史和传统,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发展轨迹和研究目的,而中国古典学研究则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中国成系统文字的确立年代至少有3300年的历史,演化脉络清晰,字体嬗变从未间断,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整理三代典籍,开启了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先河。从汉代开始,通过对先秦典籍的搜集、整理,中国古代逐步建立起典籍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典学术传统。因此,笔者同意黄德宽教授的意见,将立足于先秦典籍整理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学问称为中国古典学。笔者相信,中国古典学的建设在各方的支持下会逐渐建立起一套可行的方案,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正确对待已有中西文明的理念和成果。中国古典学建设首先需要确立自己的核心目标与使命。古典学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完成文献的整理、校订与解读,还应当深入考察人类古典文明所确立的基本价值观,把传承高尚的文明价值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无论孔子、孟子还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和希腊的古代哲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美德为核心的修养标准,他们强调通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来培养习惯、塑造人格,最终成长为道德完善的“君子”。我们应当跟随先哲思考自然与人类、幸福与德性、友爱与正义等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让古典学的价值转化为有益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力量。同时,要打破“文明冲突论”的固有成见,中西方文明相同之处是主流,歧见是支流,不应夸大中西方文明的差异,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都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三是坚持古为今用。古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经典,但是古典学研究绝非为复古,而是古为今用、返本开新,汲取先贤智慧以解决现实问题。对世界古典文明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古典文明的精神特质、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并促进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弘扬,从而使人们从容面对当今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当今世界,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风控,可谓一浪接一浪。然而,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科技伦理的挑战也应运而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忧虑,如何激活中西方古代文明中的智慧,应对现代世界文明的处境及挑战,可以从博大精深的中西方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

古典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灯塔,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智慧和成就。在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日渐增多的今天,是时候回到文明的开端汲取经验与智慧,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阔步前行。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skwgzh2023@163.com


      

     


点个“在看”不失联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

中国社会科学网
繁荣中国学术 发展中国理论 传播中国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