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赵汀阳就“时间”概念进行的跨文化对话中,弗朗索瓦·阿赫托戈表达了一个他现在感到困惑、正在思考的问题:“一个关于将异质的和不可通约的多元时间性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问题(一方面是相互冲突的世界里不一致的时间性,另一方面是将整个地球体系联系在一起的时间性)。”这一问题是本文论证过程所追寻的问题意识。于沛关于历史认识的辩证法和陈先达关于哲学历史性的阐述,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引。
历史时间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时间标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诸多矛盾构成的辩证统一体。人类社会发展包含三对基本矛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辩证地解决这三对基本矛盾的过程。这三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地球系统历史与人类的未来意识。经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调整。在自然界面前,人类角色依次呈现为依附者、征服者、破坏者和保护者。在当代人类社会中,自然界活动与人类活动均呈现出巨大的效力和破坏力量。从自然界角度看,一个重要例子是2005年8月在美国肆虐的卡特里娜飓风。这次飓风对于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是,要极力推进交叉学科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研究,增强研究成果预测未来风险和及时提出预案的能力。从人类角度看,工业化进程所排放的污染物导致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人类掌握的核武器所具有的大规模杀伤能力潜在地具有毁灭人类自身和地球的风险。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岑率先观测到并明确警示人类活动的这两种风险。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地球系统历史,将地球看作一个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的系统,以系统的观点而不是非此即彼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蒂文·斯坦利和约翰·卢克扎在《地球系统历史》第四版前言中将地球系统历史称为“新科学”。这种“新”体现在努力分析自然与人类活动在未来的潜在风险并做出相应预案。这根本上是为了建设一种具有和谐美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命运共同体。
长时段历史时间的自然尺度。当代历史研究成果以宇宙、地球、冰期等自然尺度度量历史时间。在这种学术语境中形成的长时段历史时间也远远超出了布罗代尔在《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中以百年为单位计量的长时段。例如,大卫·克里斯蒂安在《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中所言的“大历史”的时间跨度“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一直到现代”,涵盖了整个宇宙演化所经历的138亿年时间。从时段长度来说,“大历史”的这一时段长度可以说是超长时间。整体而言,以亿年计的宇宙演化时间,以百万年计的地质时间,以万年计的冰期和间冰期,都以自然为衡量尺度。这在凸显自然威力的同时,无意中使人类力量和人类存在价值显得渺小甚至虚无。但这并非各种以自然为尺度的长时段历史时间提倡者的本意。这些学术思考的本意在于提醒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需要自省人类中心论的知识立场,需要对自然的存在和力量抱有敬畏之心。
个体历史时间在历史学家的空间叙事中找到场所、情感、心态和舆论氛围等。在新社会史的历史书写中,以个体活动或个体生命为时间尺度的历史时间出场,成为二战后欧美新社会史书写的主要时间标尺。在这一理念下,社会底层普通人的风俗、习惯、观念、日常生活和组织的历史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新社会史家在历史书写中运用的个体历史时间标尺在新文化史家的历史书写中得以坚守,并在新文化史家的空间叙事中收到扩展效应。卡罗·金茨堡《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呈现了那个人称“梅诺基奥”的磨坊主个体精神世界以及因此遭到审判的经历与命运。在梅诺基奥个体时间线伸展的过程中,金茨堡以舞台演出中装台人的工作方式依次展现了梅诺基奥在其中活动并产生心理、情感反应的空间场所——“小城”“一个落伍的社会”“牢狱”“回到镇上”。金茨堡以这种方式呈现了叙事中的多种声音,从不同空间场所表现了梅诺基奥的个体经历、情感反应与命运走向。金茨堡运用的个体历史叙事空间化策略不仅使有关梅诺基奥的叙事生动、有趣,也使这一个体历史时间线的展开具有质感和颗粒感,而不是顺畅平滑的线性叙事。
个体历史时间尺度的历史书写能够表现历史学家对普遍性的追求。在个体历史时间的选择与运用上,现代中国历史学界也存在与此种史学倾向同声相应的学术成果。陈寅恪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花费十数年时间为明末时期一位深受当时人诋毁和后世人污蔑的女性柳如是写传记《柳如是别传》。因为在陈寅恪看来,恰恰是这一位“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的个体人生经历、人生价值与操守表现了“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背景下,陈寅恪将柳如是看作值得引申与珍惜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个体典范。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也是陈寅恪在柳如是这一个体经历中阐释的一种普遍性。这在当代新社会史、新文化史以个体历史时间为尺度的历史书写中,是一种共性的学术阐释行为。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skwgzh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