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班晓悦)为贯彻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有关科教融合的指示精神,打造“优势学科、一流考古”,传承治学理念,探索科研教学资源一盘棋配置的应用型、创新型考古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11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主办的首届“科技考古周”系列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开幕。
开幕式现场 图片由实验室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实验室主任刘国祥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分别致辞。
马援指出,举办“科技考古周”,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以后的一项创新举措,是将实验室工作紧密融入大学工作的有益尝试。希望相关各方认真贯彻落实院党组指示精神,举全院之力,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积极推动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的深度融合,在致力于产出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重大研究成果的同时,在学生中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的预备人才队伍。我院实验室建设正处在新征程新起点,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希望以“科技考古周”的举办为良好开端,实验室发展建设不但在科研领域走在前列,更要在服务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走在前列。
崔唯航表示,十天前,在院党组的亲切关怀下,实验室正式揭牌。实验室的成立和落户社科大,不仅为学校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也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开辟了新的路径。学校将以此为重要发展契机,全面深化科教融合战略,努力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与此同时,学校也将做好各种保障、协调和服务工作,为实验室的顺利运转和各位老师的高效工作提供坚强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仅要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为科技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阵地,更要让科技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提供坚实支撑。
张国春谈到,科技考古,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融合了考古学、科技史、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探索人类历史、解读文化遗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科技考古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倡导的,我们要加强“绝学”、冷门学科建设,推动科技考古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创新。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考古周系列活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考古的发展。
据悉,本次活动将持续至11月30日,并将每年 11 月的最后一周打造成为“科技考古周”品牌。活动期间,将通过实验室参观、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展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与技术优势,为学校师生搭建一个深入了解科技考古、探寻文化遗产保护奥秘的平台。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skwgzh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