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另一种可能

文摘   2024-11-26 12:05   浙江  

最近颁布的《广东省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为虚拟电厂参与市场,尤其是现货市场指明了方向。

值得解读的点很多,比如虚拟电厂的分类、定位、可交易的产品,注册门槛等等。

看这个方案的底层逻辑,我觉得代表的是电力行业管理部门对虚拟电厂的一种主流看法。

既然是是主流,自然有非主流,而主流和非主流之间,存在某种反差。

这种反差,有点类似当年Uber进入中国以后,与交通运管部门的出租车管理之间形成的反差。

Uber和早期的滴滴,司机不需要考证,也不需要专职,只要有车有时间,就能接单了。

于是与出租车公司有了巨大的利益冲突,运管部门制定了网约车的运营管理规定,比如对网约车的轴距,车辆要求,司机必须考试、注册等,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部分网约车司机事实上挂靠到某个二级平台,购买或者租赁符合要求的车辆,然后才能接单。

最早的Uber模式目前只能在“顺风车”这个品类里才能隐约见到。

马斯克之前的演讲里,对于无人驾驶FSD有这么一个愿景:当你买了一辆特斯拉,配上高阶的FSD,它会接送你上下班,你不需要关心停车和充电,它会自己解决,甚至自己会在闲暇时段出去跑Uber。

到这个地步,买一辆特斯拉,和租赁、甚至打一辆特斯拉,已经没有区别了,我认为特斯拉的终极目标是:

一家基于AI调度的海量运力服务公司。

前提是特斯拉跑Uber这种“打零工”模式,是合法的,而不是必须按照出租车公司的要求,去做一辆“没有司机”的出租车。

当然特斯拉的妥协点在于,他知道传统出租车公司的利益的强大,所以也做了另一款RoboTaxi,是符合现行法规的出租车,只是司机是Robot。

所以,无人驾驶出租车就有了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基于FSD+AI调度的海量运力“顺风车”模式;

另一种是机器人驾驶的黄色出租车。

就像特斯拉的另一目标是一家基于AI的海量终端的能源服务公司,AutoBidder是AI的大脑,特斯拉的充电桩、PowerWall、光伏逆变器是他的终端。

于是我们看到,虚拟电厂其实也有两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按照集中式电厂管理和交易的VPP

一种是类似RoboTaxi一样,符合法规的,由出租车公司购买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所有的虚拟电厂参与市场化交易,或者需求响应补贴的文件里,我们都看到类似的定位。

规则是由监管部门制定的,去平衡主流公司和新创技术利益的,尽量把新技术按照现有主流游戏规则靠的,虚拟的电厂,或者机器人驾驶的出租车。

甚至Virtual Power Plant这个词本身就和Robot Taxi一样,本身就是带有传统含义的概念。

背后的本质,其实是存量利益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可能性之间的博弈。

就像当年开海运,废漕运所带来的社会冲击一样: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断不可废也。

而清朝末年废漕运开海运的结果之一就是:原来依托于“运河经济”的一大批市镇就进入衰落期,最典型就是扬州、宿迁。而另一批“海运经济”的城市就逐渐兴起,比如上海、大连。

如果虚拟电厂在某种无限想象的前提下,真的能做到“荷随源动”,新能源超高消纳,甚至在部分场景下主要是是“电从身边来”,那传统的电力系统,无论是电网、还是集中式电源,就面临巨大的冲击。

可能性二,海量生产和消费者基于AI匹配的能源互联网应用

也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某种深层次颠覆性,就像从“运河经济”,转型为“海运经济”。

如果特斯拉可以把每辆安装了高阶FSD的特斯拉的每个座位,通过AI聚合,并且实现和城市运力需求的精准匹配,特斯拉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虚拟出租车公司,而且交易的颗粒度是每个座位每次。

如果真正意义的另一种虚拟电厂,可以把每个负荷的每一度电,与光储、储能每发的一度电实现精准匹配,我们会发现,真正意义上的能源互联网,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是人,

而是逆变器和负荷设备。

消费互联网之所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是因为消费者的数量,中国以十三亿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化,诞生了许多领域的巨头,并且不断在诞生,比如拼多多VS天猫。

新型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未来的想象空间,不是VPP这个概念,而是基于海量机器的能源生产者和能源消费者,他们是能源互联网的细胞,AI则是能源互联网的大脑,Web3的Token是他们交易的信任物。

这是虚拟电厂的另一种可能,一个新的,基于AI和Web3的能源经济体系。

创新不易,多多共勉。

能源实验室
能源行业探索以及个人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