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库遇到的困境,也是传统能源企业在转型中做数据中台的难题

文摘   科技   2020-09-26 13:32  

标签库遇到的困境,也是传统能源企业在转型中做数据中台的难题



    对于能源企业,标签库有没有推进的必要?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特别在现在或将来要面对高度竞争性市场的背景下。

       对于技术密集的能源行业来说,转型中无法避开数字化升级,而“以客户为中心”又必然带来客户分群的需求。

      能源行业+数字化+客户分群,于是,客户标签建设成为了必由之路,这是企业的基本面。从零星业务场景到平台的建设,标签库历经多年仍然方兴未艾,近几年淘宝邪乎的“猜你喜欢”更是激起无数企业的热情,希望建立一个客户知心标签库,要大数据的。


     但反面的声音很多,使用者寥寥,标签库提供的支撑可有可无,管理层、一线员工不买账,建设投入大应用成效不佳,开发优化、业务集成推进艰难,问题不少。



问题在哪里?



讨论中





一、与业务和管理脱节

     与核心业务以及与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脱节。


     我们曾经编写过标签库的管理规范,标签的创建-上线-评估-下线已经描述。但是标签库这样自洽度很高的舶来品,它的问题在于与原有的业务和管理流程的耦合。它需要的是在原有业务和信息化管理流程中有一席之地。

缺业务土壤

传统业务对以广告为核心的精准营销需求不强烈,新兴业务标签获取渠道和基础功能支撑缺乏。


缺管理背书

缺乏官方发文背书约定其为“客户特征的集散中心”。


缺数据团队

“小组式裂变创新”带来了甜头,导致原本设计好的组织分工都变成了“产品经理”,产品组、数据组、运营组、管运维的、管买卖的、管服务的从需求到开发全程直接对接开发厂商,后果就是没有业务底座和架构管控,各个系统都在开发各自的客户特征。只有产品经理是不够的,需要数据经理。



二、缺乏公用功能沉淀

      起初建设标签库的目的很单纯——已经做的标签放在一起管理,而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说,应是先有应用闭环再有数据支撑,我们的起点反了。

      用户筛选出标签数据后无计可施,标签库在功能层面提供的支撑过于薄弱,容易成为一个数据仓库。


三、数据管理基础薄弱   

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

     我对数据标准深刻的体会应该从“电量”这个简单的概念开始,明明都是同一个区域的“电量”,A电量为什么和B电量不同?

A=售电量

B=售电量+自发自用电量+退补电量+厂用损耗+线路损耗!

数据就是数据,但“信息”有对错。

并不是每个“电量”都像用于结算的“售电量”如此有权威。

     当“标签”建立在没有权威性的数据上,员工就不相信,不敢用。


数据来源单一

     “退一步海阔天空”,避免企业内卷化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人人都不要拿着工具找问题,应该拿着问题找工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容易陷入自己的思想世界,需要抽身回到物理世界,从企业出来退一步回到市场。解决一个能源问题也许最好的方案不是用能源数据,比如信用评价,征信的比重应该比交电费比重更大,标签库数据大而不全,是拿着工具找问题。


四、复杂数据分析需求不迫切

     以广告业务为核心的精准营销是标签库需求的最大方向,而数据驱动业务的迫切性强弱,要分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看。


传统业务

传统业务靠数据驱动的迫切性并不强,业务人员对于标签的需求往往很简单,“从未欠费”也许比“风险低”这样的标签更加有效。大数据算法标签往往是设计者的需求,不是一线员工的需求,从应用系统提取字段比从标签库调取标签更容易,这个方面就要考虑功能沉淀和业务融合。


新兴业务

综合能源、电动汽车,直接参与市场化竞争,存在精准营销的需求。但是在数据安全问题解决方案未明晰的情况下,向决策核心申请将标签数据应用于市场竞争,这不是领导愿不愿意的问题,这是在为难领导。


五、技术架构现状与技术发展方向存在矛盾

     

     目前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为重后台,轻应用,应用间弱耦合。但“标签库”追求的就是与业务系统的“强耦合”。

     一面是强耦合带来系统性能下降,开发难度上升,各个业务系统更倾向于独立开发数据标签;一面是轻耦合模式带来的客户标签可有可无。矛盾难以调和。



       

怎么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数据中台的难题。标签库与数据中台建设一样,顶层设计、管理、技术需要同步推进。前日在信通百讲论坛上,南方电网的专家分享,数据中台建设多为“旁站式”架构,而南网采取了“底座式”架构,差别在于一改以往只从业务应用中同步数据的方式,直接将中台作为业务系统的数据源,也许这是走出一条大型能源企业数据中台之路的方式,也可能是标签库之路。

     而针对以上总结的5个问题,我们提出以下5个做法:


一、配套管理体系,夯实管理底座

     用业务管理中台在技术上投影业务范围

     

     缺乏业务管理中台,那技术中台只能是数据仓库,用业务管理中台投影业务范围,这么建设的技术中台,才是数据中台。

     前几日我们修订了标签库、大数据产品征集、数据分级管理三个管理办法,其中最大的思路改动是将评审环节全部汇集到原有的业务审批系统,找到业务决策中心,是建立业务管理中台的关键。 

建议修订信息化项目管理流程,强调集成架构和数据架构评审环节,充实团队,并给予官方宣发背书。



二、沉淀公共功能,丰富标签应用

     剥离公共功能,以标签库的公共服务闭环场景。推荐首先落地功能:



三、统一底层数据,实现业务前瞻    

统一底层数据是一个前瞻性工作。

     

     18年我们的团队负责公司APP指标设计工作,感谢当时我们的领队涂总的前瞻性思维。第一个版本由我和陈璐用了两个小时形成,身边几乎所有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以传统企业的思路出发,担心考核指标过多而在缩减指标设计范围。经过实践发现,前期的分析指标设计没有让考核指标增多或变少,却在统一数据口径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APP是否注册等标签设计中有了可以依据的数据标准,基于标签库的APP精准引流功能得以迅速开发投入应用。


      统一数据标准后,标签库给数据质量治理带来了另一个好处——不需要重复做数据治理,配合源端打通一次,标签数据便可信,不需要在不同的平台重复治理,这是中台的意义之一,也是数据部门支撑能力的体现,大大降低了数据应用门槛。 



四、不抗拒简单标签,尝试跨界应用

     数据应用于本领域多为锦上添花,跨界应用可能是雪中送炭。


     对于锦上添花,可信度要求高,简单标签往往更具应用价值,能用简单方法解决的问题首先使用简单方法解决。


     对于雪中送炭,标签库怎么做到让数据能顺利跨界,需要做到依法合法,做好安全说明,让决策更放心

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

      此处明确了个体标签数据共享存在的数据共享问题,解决方案一是利用标签库群体分析数据形成群体分析结果进行共享应用;二是获得用户授权后提供个体标签开展应用,授权方式在众多APP中已非常成熟,可作为借鉴。上文未列举需要沉淀“数据授权”的公共功能,主要考虑为该功能应该属于数据中台公共服务,而非标签库服务。






今年6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进行了审议。《数据安全法(草案)》现已公布在中国人大网,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从国家层面立法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并且明确了数据交易管理(第十七条)、数据分级分类保护(第十九条)等内容将逐步建立健全,相信这将给数据共享应用带来新的机遇。








五、做好长期准备,分阶段推进建设 

传统企业转型中的创新不是颠覆式创新,围绕现状与需求才有生命力。

     

     目前,能源行业大型企业均面临巨大系统架构调整改革,标签库建设的推进面临两个阶段,一是目前的业务系统竖井阶段,二是业务技术中台融合阶段,也就是营销2.0阶段。


第一阶段

一是在此阶段可将重点放在业务管理中台的建立;

二是不以2.0的标准要求标签库沉淀公共功能,仍以轻耦合为主推进标签库应用。

由前端业务系统完成功能开发,如我们将基于标签库的APP精准引流项目中的客户差异化短信推动和区域地推应用的标签组合查询等功能开发至对应业务系统,而非要求标签库完成统一开发,减少系统耦合,提升应用体验。


开展客户教育,传统企业更有优势

目标是让一线员工知道有标签库。事实上,传统能源企业相比互联网公司反而在用户教育上是存在优势的,目前此类大型企业中一线、管理层中坚力量普遍教育程度较高,且自带管理集成度的基因,利于开展用户习惯培养,此外,此类大型企业员工调用底层数据的能力不如互联网公司,反而给标签库平台以生长的土壤。


第二阶段

营销2.0时代,标签库会迎来新的机会,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的矛盾将被消除,我们认为标签库体系应纵跨汇总层和服务层,嵌入用户中心,实现与业务应用平台和开发平台的嵌入,与数据中台建设相互促进,可借鉴南网底座式设计理念,更多将业务建立在数据中台之上。




以上为总结的标签库的五个现状问题和五条建议,这也映射出了数据中台建设的困难,数据工作是长期工作,需要保证数据产品经理、数据分析人员的稳定性,总结经验,对开展工作的本质有把握,保持着对解决问题的初心,而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一个成熟的团队能有正视问题的勇气,也不排斥暂停或终止项目的决定




还存在办法六:等待东风


一切的努力发挥作用的前提都需要一个核心业务需求的基本面,高竞争强营销的到来,是标签库的东风。


标签库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系统,也是数字化转型之路上的一次破冰。






能源实验室
能源行业探索以及个人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