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热处理工艺让HAYNES 282合金性能超越锻造:高温蠕变寿命提升近3倍

科技   2025-01-16 19:55   北京  



AM易道导语:

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镍基高温合金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其中,Inconel 718/GH4169凭借优异的综合性能,多年来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常青树。
然而,随着服役温度不断攀升,GH4169似乎开始力不从心。
当温度超过650℃时,工程师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一位新秀:HAYNES 282合金。
这两种合金虽然都属于镍基高温合金家族,但在性能特点上各有千秋。
我们来看看Velo3D的对比:

GH4169以出色的低温强度和良好的加工性著称,工作温度最高可达650℃;
而HAYNES 282则在更高温度下展现出独特优势,即使在800℃以上的严苛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优异的强度和稳定性。
这种差异源于它们的成分设计:HAYNES 282通过添加铬和钴,在保持良好加工性的同时,显著提升了高温性能。

相比GH4169,业界对于Haynes282的研究和热处理都略显不足。

尤其是在高温服役条件下,282合金3D打印件的性能始终无法企及传统锻造工艺的水平,特别是在垂直于打印方向的性能表现上。

2025年1月,《Materialia》期刊发表了来自瑞典查尔默斯理工大学的Abdul Shaafi Shaikh研究团队与芬兰伊奥斯公司合作,在高温合金增材制造领域取得新突破。

他们通过创新的热处理工艺,成功使激光粉末床熔融(PBF-LB)制备的HAYNES 282合金的高温性能首次超越传统锻造水平。

研究团队展开了细致的实验设计。

他们使用EOS M290激光粉末床熔融系统进行样件制造,使用HAYNES 282合金粉末,采用40微米的层厚参数进行打印。

为了全面评估材料性能,研究人员制备了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试样,并与15.9mm厚的锻造板材进行对比。

这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热处理方案,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思维定式。

下图为三种热处理制度以及对比组的锻造(灰色)热处理制度曲线。

创新热处理方案与工艺突破
研究团队打破常规,设计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热处理方案。
在详细介绍这些方案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传统的热处理方法难以满足增材制造HAYNES 282的需求。
在增材制造过程中,材料经历了极其复杂的热历史,这导致组织中存在较高的残余应力和显著的组织异向性。
这些特征与锻造材料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个首先是被业界广泛采用的标准工艺方案(Sol_1135)。
这种方案采用1135℃温度进行2小时固溶处理,随后进行1010℃/2小时和788℃/8小时的双级时效。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能够为材料带来较高的室温强度,但在高温服役条件下却难以发挥其潜力。
第二个改进方案(Sol_1250)将固溶温度提升至1250℃。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表明,PBF-LB制备的材料中,除了常规的合金元素(Ni-18.9Cr-9.6Co-8.8Mo-2.17Ti-1.50Al)之外,还存在微量的氧(0.010%)和氮(0.011%)。
第三个更具创新性的是热等静压复合处理方案(HIP_1250)。
在1250℃温度下,施加100MPa的等静压力,保温4小时。
这种处理不仅能够愈合增材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微观孔隙,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晶粒的定向生长和组织的均匀化。
研究人员通过缺陷分析发现,这种处理将材料的缺陷率从原来的0.018-0.030%降低到了0.002%,同时最大缺陷尺寸也从100微米显著减小到12微米左右。
这三种热处理方案后续都经过了相同的双级时效处理,这样的实验设计确保了时效组织的一致性,使研究团队能够清晰地识别出固溶处理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这种缜密的实验设计,最终帮助研究人员揭示了提升材料高温性能的关键因素。
此表格总结了三种3D打印热处理制度以及与锻造的对比制度。

微观结构的重构与性能提升机理

当我们将电子显微镜的目光投向这些经过不同热处理的样品时,一些新发现浮现出来。
来看看四个组分别的SEM图像。

在1250℃高温处理后,材料的微观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1135℃处理态下典型的柱状晶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均匀和复杂的组织形态。
在晶粒尺寸方面,Sol_1250方案处理后的材料展现出显著的生长特征,中值晶粒尺寸达到47微米,是Sol_1135态的近5倍。
这种生长并非简单的晶粒粗化,而是伴随着组织的重构。

通过EBSD分析发现,高温处理不仅增大了晶粒尺寸,更重要的是诱发了大量孪晶的形成,孪晶界面比例高达65-69%。
这些孪晶就像是镶嵌在材料中的金刚钻,为高温服役提供了额外的强化效应。
更为关键的是晶界的演变。
在Sol_1250和HIP_1250态材料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一种独特的珍珠链式碳化物分布。
这些细小的碳化物颗粒在晶界上形成连续的链状结构,而不是传统热处理态下常见的零散分布。

通过能谱分析确认,这些碳化物富含铬和碳,主要是M23C6型碳化物。它们的存在不仅强化了晶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材料在高温下的变形机制。
这种微观结构的重构直接反映在力学性能上。
在927℃和89MPa的苛刻工况下,改进热处理后的材料展现出惊人的蠕变抗力。

Sol_1250态材料的蠕变寿命达到334小时,而HIP_1250态的水平向样品也达到了247小时,远远超过锻造材料115小时的水平。
更令人瞩目的是,最小蠕变速率降低了整整一个数量级,从10-4s-1降至10-5s-1。

这种性能的跨越式提升源于微观组织协同作用的结果。
大尺寸晶粒降低了晶界总面积,减少了高温变形的薄弱环节;
高密度的孪晶界面提供了额外的强化效应;
而连续分布的碳化物则有效钉扎了晶界,抑制了高温蠕变过程中的晶界滑移。
这种多重强化机制的巧妙配合,最终帮助材料突破了传统工艺的性能极限。
AM易道最后聊两句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又获得了一套已验证过的工艺方案。
具体而言,这套工艺的精髓包括:
首先是1250℃/2小时的高温固溶处理,随后进行1010℃/2小时的第一级时效,能够促进理想尺寸的γ'相析出;最后在788℃下保温8小时完成第二级时效,在强化相的尺寸和分布上实现最终的精细调控。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选择在1250℃/100MPa条件下进行4小时的热等静压处理,这将进一步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
当然,这项研究的价值远不止于一组工艺参数。
它向我们展示了,尤其对于这些相对新的材料,深入理解材料科学原理,突破传统工艺的框架,增材制造可以开辟新天地。
AM易道将持续关注。

更多研究细节请参考文末的DOI信息。



感谢您阅读到了最后,如果觉得AM易道文章有价值,请您点赞、转发、关注AM易道,与您一道发现3D打印的下一个奇点。

Reference:
1.
https://doi.org/10.1016/j.mtla.2025.102334

注:
AM易道与文中提到公司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商业合作、赞助、雇佣等利益关联。图片视频来自于网络,仅作为辅助阅读之用途,无商业目的。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行为,请权利人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本文图片版权归版权方所有,AM易道水印为自动添加,辅助阅读,不代表对该图片拥有版权,如需使用图片,请自行咨询版权相关方。

AM易道
为3D打印以及人工智能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行业分析,科技树展望,竞争策略,内幕消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