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文转载自中国财经报以及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官微
3D打印,也称为增材制造,是一种数字化制造技术,通过逐层堆叠材料来构建三维实体。目前3D打印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广泛地渗透至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医疗、建筑、航天、工业制造、教育以及文物保护等多个场景中,均可看到这项创新技术的应用。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典范,我国增材制造产业目前进展如何?财政政策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产业培育成效如何?日前,记者前往广州,深入探究增材制造产业如何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及在政策支持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材制造产业作为工业4.0的核心要件之一,代表着制造业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企业“质”“量”双升,行业应用进入批量化阶段,装备“出海”成果显著。“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发展迅猛,领先国际水平。”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李方正在广州市举行的2024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论坛上介绍说,2023年我国增材制造行业企业总营收约为400亿元,同比增长25%,近5年复合增长率为27%,较全球同期产业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同时,增材制造应用释放新动能。截至目前,我国增材制造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39个行业大类、89个行业中类,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逐渐进入多领域、广渗透的新阶段。“目前增材制造在制造业中从‘可选’变为‘必选’。”李方正告诉记者,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在汽车零部件设计和制造领域,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减少开模环节,提高设计精度和生产效率。在医疗领域,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具体需求,定制医疗器械和植入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一提的是,增材制造企业朝着专精特新企业方向集聚发展。”李方正介绍说,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近200家,营收超过1亿元的企业数量超过50家,上市公司25家(含新三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52家,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增材制造企业中,拥有上百台设备的服务中心10余家,装备、材料、服务等多种业务于一身的综合供应商超过20家,企业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一级调研员陆瑞阳透露,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化产业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行业推广应用,坚持需求牵引,围绕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生物制造、通用航空等新兴领域,开展供需对接和场景推广,与新兴行业共同成长;优化产业生态,搭建增材制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提升增材制造标准化和检测鉴定水平。搭载人体细胞、细胞因子的生物打印活性组织或器官,代表了3D打印医学应用的最高层次。作为国际上最早进行细胞和器官打印技术开发的研究者之一,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弢对财政政策支持增材制造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感触颇深。“中央财政引导基金为社会资本投入指明了方向,扩大了我们的研发投入规模。”徐弢告诉记者,科技创新需要财政支持。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增材制造产业前期投入比较大,创新静默成本比较高,单靠企业单打独斗,无法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的突破。据了解,中央财政引导基金在积极发挥其重要作用的过程中,大力支持并推动了增材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中央财政引导基金为增材制造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该产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这种支持不仅有助于提升增材制造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能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中央财政引导基金通过各种方式,如直接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为增材制造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支持使得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源投入研发和创新中,从而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同时,中央财政引导基金还通过政策引导,为增材制造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便利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中央财政引导基金的支持还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应用企业的共同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不仅提高了整个产业的附加值,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中央财政引导基金不仅为增材制造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整个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除了引导基金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实施也极大地促进增材制造领域所需的国产新材料实现大规模应用。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丽娟告诉记者,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还为相关企业提供了风险补偿机制,从而降低了新材料在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应用风险。通过这种方式,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将有助于推动国产新材料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基地之一,初步构建了涵盖产品设计、材料、关键器件、装备与系统、工业应用和公共技术服务等产业链,逐渐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地为重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全省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占全国30%以上,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据了解,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荔湾区在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方面有着坚实基础和突出优势。一是产业起步较早。2011年荔湾区设立广东工业设计科技园,2014年荔湾区成立3D打印产业园并出台专项政策,2017年荔湾区成为广东省唯一、全国第三家以3D打印产业为载体的国家级孵化器。二是产业基础良好。2023年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规模超10亿元,已形成中小企业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并通过省级认定。三是科技支撑强。成功引进冷劲松院士团队共建广州市未来增材制造研究院。四是空间潜力大。构建“一核三区”格局,产业可“工业上楼”,现代化标准厂房供应充足。五是金融支撑力度大。与广州产投、广州金控分别成立产业专项基金,强化以投促引。从荔湾区聚龙湾芳村码头上岸后,记者登上了白鹅潭芳村段长达8公里的滨水岸线。刚走进白鹅潭商务区,就感受到这里增材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火朝天。来到已经变身为白鹅潭展示中心的冲口仓,玻璃屋顶的红砖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里,百年榕树、临江木栈道与宽阔的江面相得益彰。就在不久前,白鹅潭片区聚龙湾科创总部经济区入选广州市12个滨江高端产业园之一。据了解,该区域将依托珠江和园区内部现有河涌水系,结合聚龙古村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聚龙智谷,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总部经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聚龙湾增材制造产业园凭借佛山地区广阔的应用市场,已经成功构建了一个上下游产业链完备的产业体系。同时,这个产业园不仅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还吸引了众多相关企业的入驻,形成了一个高度协同的生态系统。通过这种完备的产业链布局,聚龙湾增材制造产业园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此外,产业园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进广州市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园,现代化的厂房让人耳目一新。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该产业园可运营面积11万平方米,可以承载五十多家企业。据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产业园对入园企业设立了一定的门槛。首先,企业必须符合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这意味着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和园区的整体发展规划要相契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园区内的企业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其次,企业需要完成一定的产值和税收要求,这不仅能够确保园区的经济效益,还能反映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企业需要签订产业监管协议,以确保其在经营过程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从而维护园区的整体形象和稳定发展。通过这些门槛要求,园区能够筛选出真正有潜力、有实力的企业,为它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园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