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巨头愕然:仅花60元,用3D打印造显微镜

科技   2025-01-22 08:33   美国  



AM易道导语:

在全球超过50亿美元规模的光学镜片市场中,一项来自英国的3D打印研究或将启发新的制造方式。

从智能手机镜头到医疗内窥镜,从天文望远镜到显微镜,光学镜片作为现代科技之眼,一直是高精密制造的代名词。
传统光学镜片的制造需要复杂的研磨、抛光工艺,动辄数月的生产周期和高昂的设备投入,让这个领域长期被少数巨头把持。
过去十年,3D打印技术虽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但在光学镜片制造方面却屡屡受挫。
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在亚微米级别实现表面的光学质量。
传统的FDM和SLA打印技术都难以突破层痕和表面粗糙度的限制,这让许多专家认为3D打印永远无法在精密光学领域立足。
然而,2024年12月,这个固有认知正在被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研究团队逐步打破。

他们成功开发出了世界首个全3D打印显微镜,其核心部件—光学镜片的制造成本仅为传统工艺的1/70。
这一突破证明了3D打印在精密光学领域的可行性。
这个仅需7英镑(约60人民币)材料成本的显微镜,如何实现了堪比万元级设备的成像效果?
团队究竟突破了哪些关键技术难题?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项研究的预印本。
一场源于现实困境的创新
要理解这项创新的重大意义,我们需要先了解当前医疗显微镜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
在全球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下,一台基础的医用显微镜动辄数十万人民币价格,往往让基层医疗机构望而却步。
而这仅仅是初始投入,后续的维护、配件更换等问题,更是让许多医疗机构陷入两难:
要么承担高昂的维护成本,要么面临设备闲置的风险。
面对这一困境,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解决方案:
将3D打印技术与开源硬件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一款材料成本仅需7英镑的全3D打印显微镜。
这不仅意味着成本降低了近70倍,更重要的是开创了医疗器械本地化制造的新模式。
从构想到现实:技术创新的全景展示
研究团队的创新始于机械结构设计。
他们选择了开源的OpenFlexure v6方案(下图的网站内有一切关于该方案的资料)作为基础框架,开源设计不仅降低了开发门槛,更为后续的改进优化提供了充分空间。

从Figure 1的分解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显微镜主体呈灰色,各功能部件通过不同颜色标识 :LED光源(橙色)、3D打印聚光镜(洋红色)、3D打印物镜(蓝色)和CMOS相机(绿色)。

这种清晰的模块划分不仅便于组装维护,更为功能扩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在机械结构制造环节,团队选用了拓竹X1C打印机作为核心装备。
通过精心优化的打印参数:0.2毫米的喷嘴直径和层高,配合15%的填充密度,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生产。
整个打印过程仅需10小时,使用260.9克PLA材料,成本仅为6.52英镑(约60人民币)。
这些参数的选择都经过深入的实验论证,是效率和精度的最佳平衡点。
突破光学制造的技术壁垒
在光学系统开发方面,他们成功开发了3D打印物镜和聚光镜,这在此前被认为是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物镜采用20毫米焦距的平凸镜片设计,聚光镜则使用35毫米焦距方案。
这种光学设计不仅确保了良好的成像质量,更大大简化了制造流程。
光学元件的制造工艺方面他们选用Mars 3 Pro打印机搭配Formlabs公司的特制透明树脂(型号RS-F2-GPCL-04),将打印层高精确控制在10微米,每层的曝光时间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为9秒
后处理工艺的开发方面,他们设计了一套三阶段处理流程:
首先是基础清洗,使用高纯度异丙醇进行精确9分钟的清洗,随后用压缩空气进行表面干燥,并在385/405纳米波长的紫外光下进行15分钟固化。

第二阶段的高速旋涂技术是核心。

当镜片以2000转每分钟的速度旋转时,液态树脂在离心力作用下会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

旋涂薄膜是解决3D打印加工层纹遗留的关键步骤之一。

10秒的处理时间则是通过大量实验确定的最佳值,在这个时间点,树脂膜能达到最理想的均匀性。

最后的真空辅助技术则解决了传统3D打印光学元件最棘手的问题。

在接近完全真空的90kPa环境下,不仅能清除树脂中的微小气泡,更重要的是利用树脂自身的表面张力形成完美平面。

就像水滴在失重环境中会自动形成球形一样,树脂在真空中会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理想的平整表面。

这后面两道工序的组合,让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接近传统光学元件的表面质量,为3D打印在精密光学领域开辟了新可能。

性能突破:精密光学的严苛考验
任何光学系统的价值最终都要通过实际性能来检验。
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测试方法来评估这套全3D打印显微镜的性能。
通过对美国空军分辨率测试板(USAF resolution test target)的成像分析,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系统的成像能力。

从Figure 2中可以观察到,原始图像确实存在一定的色差现象,这是3D打印光学元件固有的特性。
然而,研究团队通过前面提到的创新的后处理算法成功克服了这一挑战。
在Figure 2a和2b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色差校正的效果。
原始图像中的色散现象在校正后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丝毫未受影响。
通过Figure 2c展示的强度曲线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校正后的图像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空间细节,对比度还得到了明显提升。
最终,系统实现了4.922微米的空间分辨率,这一水平已经完全满足常规医学诊断的需求。
照明系统的均匀性同样是显微镜性能的关键指标。研究团队使用10毫米标尺作为测试样本,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

如Figure 3所示,在1.7毫米的视场范围内,照明强度的均匀性保持在较好水平,从中心到边缘的亮度衰减仅为24%。
这个性能指标对于常规的医学诊断应用来说已经完全够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系统实现了2.9倍的有效放大倍率,这与理论设计值完全吻合。
从实验室到临床:实践检验的关键一步
理论性能的验证只是第一步,研究团队更关注系统在实际医学诊断中的表现。
他们选择了两类典型的临床病理样本进行测试:吉姆萨染色的血涂片和H&E染色的小鼠肾脏切片。
这两类样本的选择极具代表性,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尺度和复杂度的生物结构观察需求。

从Figure 4a中,我们可以看到血涂片的成像中,系统不仅能够清晰地分辨单个红细胞的形态,而且在整个1.7毫米的视场范围内都保持了出色的成像质量。
两个局部放大区域(ROI)的对比结果尤其值得关注:即使是使用单个3D打印镜片作为物镜,系统仍然能够提供足够平整的成像平面,这一点对于血液学诊断至关重要。

更具挑战性的是H&E染色的组织切片观察(Figure 4b)。
在这个样本中,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识别包含红细胞的小叶间动脉(图中白色箭头所示),更能在放大区域中分辨出肾单位的精细结构,包括髓质射线中肾元的复杂排列。
这种成像效果充分证明了3D打印光学系统在复杂组织观察中的实用价值。
开源创新:重新定义医疗器械研发模式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技术创新本身。
AM易道认为,研究团队选择完全开源的发展路线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通过将所有设计文件和制造工艺公开,他们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更为全球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整个显微镜系统的核心部件都可以通过足够入门的消费级3D打印机完成制造。
机械结构使用普通的PLA材料,在配备0.2毫米喷嘴的打印机上即可完成。
光学元件则通过入门级的光固化打印机和标准透明树脂制造,整个过程无需特殊的工业设备支持。
这种高度本地化的制造能力,为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AM易道最后聊两句:
虽然本文生产的显微镜的技术指标还仅仅只是入门级,研究成果除了是3D打印应用的一次展示,更是对全球医疗资源分配问题的一次深刻思考。

透过这个造价仅60多人民币的医学显微镜,我们看到的是科技创新给人类社会(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带来的无限可能。
如果跳出医疗领域,望远镜、传感器、电子、摄像头、投影乃至3D打印自身等所有会涉及到光学镜片的领域都值得思考一遍,有哪些场景可以用3D打印结合开源方案制造下一个“60人民币的专业医学显微镜”?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近。

当光学制造不再是少数企业的专利,当创新不再受限于昂贵的加工设备,也许,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光学创新,就发生在你的3D打印机旁。

您觉得这项技术会首先在哪个领域掀起新浪潮?

欢迎读者在评论区留言与AM易道讨论。



AM易道邀请您来3月的上海TCT免费参观3D打印的行业大展,并与我们现场讨论交流关于3D打印的一切。



感谢您阅读到了最后,如果觉得AM易道文章有价值,请您点赞、转发、关注AM易道,与您一道发现3D打印的下一个奇点。

Reference:
1.
:https://doi.org/10.1101/2024.12.16.628684

注:
AM易道与文中提到公司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商业合作、赞助、雇佣等利益关联。图片视频来自于网络,仅作为辅助阅读之用途,无商业目的。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行为,请权利人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本文图片版权归版权方所有,AM易道水印为自动添加,辅助阅读,不代表对该图片拥有版权,如需使用图片,请自行咨询版权相关方。

AM易道
为3D打印以及人工智能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行业分析,科技树展望,竞争策略,内幕消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