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一种乡愁

文摘   生活   2025-01-01 06:00   河南  

井下是地名,也是单位名——中原油田井下特种作业大队驻扎于此。这里不仅有作业队,还有炼油厂、运销处等油田其他单位以及配套的生产区、办公区、社区、家属区等。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烟火气,井下超市、菜场、饭店、医院、学校等一应俱全,看上去更像一个小镇。

井下与濮阳县柳屯镇遥遥相望,与周边村庄相依相偎,有气派的高楼,也有低矮的民房;有宏伟的工业设施,也有辽阔的沃野平原。我工作的单位是炼油厂,厂正门是一座四层办公楼,站在办公室隔窗眺望,远处的庄稼一览无余。冬去春来,眼看着麦苗由绿变黄,又被一片葱郁的玉米取代,如此年复一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尽收眼底。

犹如城乡结合部,井下且土且洋,一条大街贯穿东西,蜘蛛小巷四通八达,穿梭其间的,除了油田人,还有当地农民、外来商人、街边小贩各色人等。油田就像一个大熔炉,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一起投进炉里,当地饮食习惯也因此变得格外糅杂,南甜北盐东辣西酸,各种滋味无所不包。

井下小,讲不了大排场,其味道通常在一些街边小店粉墨登场,如西北的饸络面、四川的担担面、武汉的热干面、温州的香辣鸭等。每到饭点,小店食客盈门,热闹非凡。

最难忘的当属井下凉皮。凉皮有薄有厚,薄的透亮,厚的Q弹,店家手脚麻利,“咔咔”几刀下去,将切好的凉皮码在盘里,然后调蒜水,淋辣子,再抓把黄瓜丝,撒点香菜,一盘有红有绿、色味俱佳的凉皮旋即上桌。小店位于井下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凉皮根本不愁卖。店家也很直接,挂出的招牌就叫“井下凉皮”。

作为一种大众小吃,凉皮无处不在,但西北凉皮似乎更正宗,而井下凉皮也是西北凉皮——老板娘来自西北,是一位操着地道西北方言的油嫂。在井下,许多油嫂都将家乡美食搬到了油田,并在此安营扎寨,正可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再后来,井下凉皮有了名气,许多井下之外的油田人也开车到此品尝,吃完还要打包,“带回去给弟兄们尝尝”。

每年春夏之际,我所在的炼油厂都要进行设备检修。检修是体力活,又脏又累,女工们借不上力,便自动成了后勤,经常到井下采买凉皮,让大家趁检修间隙得以大快朵颐。

凉皮算不得正餐,但每隔几天就想吃上一顿,不然会犯馋虫。有一年我到外地学习,吃腻了食堂,想换个口味,到街边小店要了份凉皮,谁知一口吞下,竟味同嚼蜡。那一刻想起井下凉皮,顿生思念之情。

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经营井下凉皮的西北油嫂已搬离井下,但井下凉皮却成了一道品牌保留下来,且开始向油田总部进军。

总部也有凉皮,像局机关茶水房凉皮,不仅味道独特,还配以烧饼、肉夹馍等主食,十元八元就能吃饱吃好。逢年过节,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常在店前排起长队。还有一种裹凉皮,薄薄的凉皮铺开,洒上面筋、黄瓜丝、香菜、豆芽等,再淋上酱油醋及辣椒油,均匀地裹起来,卷在手里吃。凉皮晶莹剔透,馅料清晰可见,其味道与拌凉皮类似,爽滑鲜香、辣而不燥。这些当然都是井下凉皮的对手,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井下凉皮属于“老”字号,从来不缺拥趸。我女儿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第一餐指定要吃井下凉皮,女儿从小在井下长大,认定井下凉皮就是她的乡愁。

我的前同事也极爱井下凉皮,后来去了普光2013年我到普光出差,同事在达州一家饭馆为我接风。川人喜麻辣,那天的主菜是麻辣鱼,盆口大的麻辣鱼上桌,一层细密的花椒辣椒浮在表面,热油一泼,滋啦作响。红亮的汤汁,雪白的鱼片,夹一片放进嘴里,滑嫩无比。四川是美食之乡,席间们从美食聊起,又聊起曾经的过往,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井下凉皮,想起当年一起嗨吃,先是抚掌大笑,后又唏嘘感叹,继而湿了眼眶。在井下工作生活二十多年,他乡变故乡,井下凉皮也是我们的乡愁。

几年前我离开单位,也离开了井下,但与井下的联系依然千丝万缕。我曾多次写过井下,文章里井下是“我的小镇”。然而世事在变,井下也在变,近年油田领导为前线职工办实事,在总部建了多个安置小区,原本在井下居住的人们陆续搬到了总部。少了人,少了人气,井下落寞了,萧条了,夜晚来临,井下的许多楼房都黑洞洞的。想起它曾经的热闹,心中好不惆怅。好在油田几家单位还在,大致保持了井下的样貌,而且井下凉皮还在,也还是原来的味道,只是经营者变成了两个系着卡通围裙的年轻人,围裙上写着四个大字:井下凉皮。



卉声卉色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