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冷!刘燕穿上厚厚的外套,把自己包裹的如同一个粽子,从地下室抱出一个大约二十几斤重的木箱子,吭哧吭哧地放到楼下的电动车上,用绳子把木箱子捆绑好,就急匆匆地骑上车向父母所在的小区驶去。
“马上帮您办理入库手续。”刚打开父母家一楼小院的大门,刘燕就看到74岁老父亲一身工衣站在门口,笑眯眯地与她打招呼,如同14年前,他还在油田管理库房,接待同事来办理业务时的样子,热情、周到、细致。
“刘师傅,我自己来,您拿本子登记一下就可。”正在搬箱子的刘燕,侧过身子把脸凑到父亲耳朵旁大声说到。
老人名叫刘援朝,1950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的一个小山村里,那天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日子。18年后,刘援朝也参军,在部队当了4年驾驶兵,1972年转业到江汉油田,成一名钻井工人。5年后,已是钻井队长的刘援朝,跟随着支援中原大会战的队伍,来到了中原油田。起初干老本行钻井,一次意外刘援朝膝盖受伤,无法承担钻井队重体力劳动,于是领导照顾他把岗位调换到管理单位的库房。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虽然期间经历了多次改革,刘援朝所在的库房,无论是归属钻井公司还是后来归属物资供应管理处,单位名称变来变去,唯一不变的是刘援朝的岗位。
刘援朝如同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库房内的每一件物资,每月入库多少,出库多少,具体放到哪个位置。物资管理出台交旧领新管理办法后,刘援朝自学各类工具、器械等物资的维修,仅修旧利废这一项,每年为单位节约开支,从开始的几千到后来的几万、几十万不等。起初维修是简单一点的,慢慢地也维修复杂一些。到后来甚至是进口的物资,刘援朝也开始尝试着,为看懂上面的英文说明书,只有中学文凭的他甚至自学起了英语。从一块仪表开始,到最后的精密设备,刘援朝由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最后其维修技术就连单位的专业技术干部都对其很是佩服。
有一年,一台德国进口设备上的一块耐震防爆远传仪表突然不工作了,现场技术人员电话询问库房有无该类型新表。进口设备上带的原装配件,因为价格不菲,很少有单独备用的,一般出现状况都联系生产厂家维修或更换,而这台进口设备已过了质保期。“我过去看看能修好不?”那年,刘援朝的维修技术已在圈内小有名气,现场领导立即亲自带车来接他,刘援朝带了两箱子维修工具、一本德语词典、一本英语词典,在施工现场,他边看说明书、边查阅字典,六个小时竟让“罢工”的仪表重新开始了工作。
2010年刘援朝退休了,退休后的他成了油田的一名“志愿者”,左邻右舍家里的自行车、电动车、家用电器等,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刘援朝。每年其所在的社区、油田工会组织“志愿进社区服务”等活动,刘援朝就骑着三轮车带着自己的维修工具抵达现场,十年间从没间断。
去年开始,家人发现刘援朝记忆力减退厉害,虽然家人积极带他到油田总医院及省人民医院多次诊治,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脑子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短短一年时间,没有家人的陪伴,他甚至出门都记不得回家的路。为治疗老人的病,家人用了中西医各种方法,仍然阻挡不了他的失智进度。老人与家人交流的越来越少,行动也越来越迟缓。刘燕和家人一直期盼医学技术的发展,能创造让老人能有自主思考和行动奇迹。没想到有一天“奇迹”终于出现,创造这奇迹的却是老人自己。
一天早上,刘燕上班前去给父母送吃的,赶回上班时,却发现电动车在电量满格的情况下却无法启动,单位每天打卡考勤,急的刘燕满头大汗团团装,突然坐着的父亲慢慢走到刘燕的电动车旁,左看右看摸索起来:“工具”!听到父亲开口,惊喜的刘燕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储物间拿出老人近一年没用的工具箱递给父亲。老人打开工具箱,他把工具箱里的工具逐一摩挲了一遍,混沌的眼神逐渐有了光亮,开始拿出一支试电笔,检查电动车的线路,然后钳子、起子、扳手……
“真不敢相信您还能修车子。”十几分钟,电动车竟被父亲修好了,激动得刘燕抱着父亲的肩膀,高兴地边摇晃着边高喊道。父亲没有回答,却默默地用抹布擦拭着工具,一个个工整有序地放回工具箱。
从那天开始,为让父亲有足够的运动量,防止老人腿部手臂缺乏运动而肌肉萎缩力量退化,刘燕就刻意收集一些同事、朋友家不用的旧工具、单位淘汰的旧仪表带回家 ,交给父亲让他捣鼓。刘援朝那因阿尔茨海默病“短路” 的脑细胞,仿佛开辟新回路,只要看到院子里有需要维修的东西以及摆放杂乱的工具,老人第一时间启动“工作模式”。把所有东西擦拭一边,整整齐齐放回刘燕特意购置的货架上,把他认为需要维修的东西,拆装一遍,颤颤巍巍在双面贴纸上手写“已修好”,贴好摆放整齐,等待刘燕“小同志”来取。
岁月的记忆,仿佛是时光隧道,让刘援朝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在岗时光,这一刻承载着过往岁月和记忆,它们跨越时光,穿越到往昔;如同一盏灯火,铭刻生命的珍贵瞬间成为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