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生前孤独,身后传奇的艺术家

文化   2024-10-14 08:18   北京  

1966年8月12日,巴黎的一间简陋公寓内,煤气味浓重,中国画家常玉静静地躺在地板上,一本书摊开在胸前,双腿被厚厚的纸板固定。这位当时并不起眼的艺术家,数十年后却在艺术市场上掀起滔天巨浪,作品屡屡高价成交,成为收藏界的传奇。


常玉,四川顺庆一个富裕的书香世家之子,自幼受到父亲这位画师的影响,踏入绘画世界。家境的优渥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视野。他先后研习书法,在上海美专和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深造,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0年,常玉踏上前往巴黎的旅程,那时的巴黎是全球艺术的中心。与为了生计奔波的画家们不同,常玉并不需要为金钱烦恼,他尽情享受巴黎的艺术氛围,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为了追求自由,他甚至放弃了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的机会。他选择了更加自由的私人美术馆,用中国毛笔以裸体形式展现人物,这种大胆的创作风格在巴黎画坛显得格外独特。

24岁时,常玉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作品,并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引起了当地画商的关注。他迅速崭露头角,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然而,与徐悲鸿等选择回国投身艺术教育的画家不同,常玉决定留在巴黎,继续追寻自由的艺术梦想。

常玉的艺术才华引起了巴黎艺术界重要人物侯谢的关注。侯谢独具慧眼,敏锐地察觉到常玉作品中的潜力,并预见到他将在艺术领域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在侯谢的引荐下,常玉结识了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大师,共同探讨创作心得。毕加索对常玉的才华赞赏有加,甚至亲手为他绘制了一幅肖像画。

然而,1931年,国内局势剧变,常玉家中的企业破产,经济来源中断,他失去了往日的从容。经济压力和婚姻危机让他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沉醉于绘画,频繁与各类模特交往,最终妻子离他而去。

常玉卖画全凭心情,这种违背市场规则的行事方式导致他与画商关系破裂,丧失了重要的经济支持。侯谢也因经济问题和创作理念的分歧与他分道扬镳。常玉失去了宝贵的经济支持和人脉资源,只能孤身一人面对残酷的现实。

为了生计,常玉不得不放下艺术家的身段,到处寻找工作。他曾在餐馆担任服务员,为出版社绘制中国菜谱,还做过水泥工和陶艺工,甚至为仿古家具厂绘制彩漆屏风和器具。这些底层工作与他曾经的辉煌生活形成了强烈反差。

尽管身处艰难境地,常玉始终未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无力请模特,便从时尚杂志中挑选女性图片作为素材;负担不起颜料和画布,便选择廉价的油漆和纤维板进行创作。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令人敬佩。

然而,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为常玉筹办的展览却出乎意料地糟糕,29幅画作无一售出。失望至极的常玉将所有画作赠与了弗兰克。多年以后,这些作品却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这次展览的失败再次突显了常玉的艺术理念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显著差距。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常玉的生活始终处于困境之中,但他更重视精神的自由与对艺术的追求。他拒绝了回国教授和前往台北定居的邀请,选择留在巴黎继续他的孤独艺术之旅。

常玉晚年身体状况不佳,生活艰辛,但他依然坚持创作。他的最后一幅作品《孤独的象》或许正是对自己人生的映射。画中那只孤独的小象漫步于旷野,象征着常玉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常玉的艺术风格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线条流畅自然,色彩内敛含蓄,作品蕴含着浓厚的东方意境。他描绘的裸女远离西方传统对性感和诱惑的定义,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深刻表达。他的花卉和动物作品同样充满灵性与生命。

常玉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追求艺术的纯粹性,不愿妥协。这样的性格让他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加艰辛,同时也赋予了他的艺术作品独特而珍贵的品质。常玉逝世后,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频频以天价成交,成为收藏界的热门之选。这可能是一种讽刺,也可能是对常玉艺术价值的终极认可。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与地域的界限,如今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常玉的一生尽管饱受磨难,但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令人敬佩。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艺术的真正意义,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相关链接:

油画大师常玉作品


诚艺信艺术网
诚艺信艺术网最新活动,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