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被誉为“散文泰斗”的文学巨匠,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名字响彻云霄,广为人知。1958年,他不仅参与了《羊城晚报》的创办,还担任了该报的副总编辑,这份报纸因其独特的风格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发行量在当时的中国报纸中独占鳌头。
漫像:冯火
秦牧于1919年8月19日在香港诞生,13岁那年,他从新加坡回到了祖籍汕头市澄海樟林镇。他的初、高中岁月在汕头和香港度过,19岁时,他就开始在广州的报刊上发表文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笔为枪,在大后方积极参与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事业中,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学作品。
然而,天妒英才,1992年10月14日,当秦牧先生写完他人生最后一篇文章的题目时,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地上,眼镜摔碎,圆珠笔滚落,就这样,我们敬爱的秦牧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73岁。他生前曾担任暨南大学文学系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文学刊物《作品》主编、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联副主席以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等职务。
尽管秦牧先生的五十部著作中,我只拜读过三本:中篇小说《黄金海洋》,散文集《花城》和《艺海拾贝》,但这三本书已经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黄金海洋》,它让我了解了二十世纪初“卖猪崽”的悲惨历史,知道了位于太平洋中部的美国夏威夷州,是如何被一批被欺骗的珠江三角洲农村青年,用他们的血汗和辛劳开发出来的,也因此有了“檀香山”这个中国名字。
秦牧先生的作品内容广泛,从花草虫鱼到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从故事传统到现代科技,无不涉猎。他的文章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说理透彻,读一篇文章就像上了一堂课,让人受益匪浅。他的文章格调清新,文笔生动流畅,思路广阔,联想丰富,趣味盎然,文采飞扬,充满了浓郁的南国风情。
秦牧先生的作品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哲理性强。他善于从微小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让读者深受启发。比如他在海滩拾贝时,看到每一粒沙子虽然微小,但无数沙子却能形成壮观的海滩,从而联想到每一个人虽然渺小,但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却能推动世界的发展。这种小与大、个别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在他的笔下被阐述得淋漓尽致。
秦牧先生大力倡导文章要具备知识性、哲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他自己身体力行,不仅自己的作品四性兼备,还影响了整个文坛。的确,一篇作品如果只有知识性和哲理性,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如果只有文学性和趣味性,又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四性兼备,才能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真正的享受和启发。
秦牧先生的作品主要取材于身边的凡人小事,甚至蚂蚁、小草都能成为他笔下的闪光点。他的文章没有高大全的形象,没有虚假的描绘,只有真实和质朴。他的文采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文学爱好者,我也深受其影响。从他的文章中,我得到了信心、鼓舞和力量,也认识到了一个真理:天涯何处无芳草,无需刻意去寻找。
作为一个作者,我们应该像秦牧先生那样,对读者负责,无私奉献自己的作品。我们要让读者从我们的作品中有所获益、有所启发,与他们分享我们的美好体验和感受。鲁迅曾说,浪费读者的时间和精力无异于谋财害命。这也是我读秦牧先生作品时的深刻感受。因此,我在写文章时尽量做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长话短说、意到即止。
秦牧先生的夫人吴紫风也是一位著名作家,她于2011年去世,享年93岁。他们夫妇无子女,却给社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们两袖清风地离开了他们酷爱的文学事业,这是中国文坛的重大损失。我们永远怀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