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不可得”
《佛说四不可得经》中记载了佛陀所讲的一则故事,有兄弟四人放弃了家产,隐居深山,证得五通,自号仙人。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商量决定各自以神通寻找免死之处。
一人腾身跳入虚空中隐身,一人隐身闹市借庞杂的人群气息隐藏行迹;一人潜入大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最后一人深入渺无人烟的大山中,将山劈开两半,隐身其中后再把山合并在一起。
虽然四人努力挣扎,但最终没有逃过大限的到来。藏身虚空中的,从空中坠亡;藏身闹市的,暴毙于众人面前;潜入大海的,登时死去成为鱼鳖腹中之食;匿于山中的,被两半大山合力挤死了。最终,兄弟四人无一逃脱无常。
佛陀以神通看到这一切,悲伤地开示道:“这四人想借神通来消除宿世的业障,何等的愚痴!殊不知,贪嗔痴三毒未能灭除,无上菩提未能通达,又怎能摆脱无常呢?”于是,佛陀诵出一偈:
虽欲藏在空,若处大海中,
假使入诸山,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未曾可获之。
是故精进学,无身乃为宁。
这部经的名字中的“四不可得”,就是指世间凡夫有四种不可能达成之事,即:常少不可得,无法常为年少;无病不可得,无法永保健康无病;长寿不可得,无法长生不老;不死不可得,无法永生不死。
《佛说四不可得经》收入《大正藏 第十七册》
无常四际
《贤愚经》中也曾提到无常四际:“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
积际必尽
所有聚集的东西,财富、金钱、福报,最后都会散尽。钱财就是这样,有可能是遭遇突发、风向骤变、投资不利、交友不慎,耗尽家财,也有可能在自己根本没有来得及享用时,便撒手人寰,最后由别人来帮我们用完,甚至可能被怨敌所用。历史上曾有多少贵胄豪门,如今都在哪里?
高际必堕
榜上富豪遭遇破产,位高权重者突然落马,自古以来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世上没有永不堕落的事物,唯有超离世间的究竟的智慧,才没有高低之分,所以不会堕落。
聚际必散
感情深厚的父母、儿女、亲人、挚友,尽管彼此都希望永远不分散,一直在一起,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生际必死
所有的生命,凡是有生,最后都会死。有的人非常忌讳谈生死,拒绝思考,其实是掩耳盗铃,又往往在无常到来时,手足无措。
以上四种无常,在佛法中也称为四边、四际、四终。一切有为法,都在这四个框架当中,没有一个可以超越。
不过,无常并不单指死亡,也并不全是变坏变糟。事实上,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着很多无常,身体突发疾病、恢复健康、逐渐衰老甚至死亡,这些都是无常;工作会变化,会有起落,命运会逆转,有时盛极而衰,有时否极泰来,充满变化,这都是无常。
无常恰恰是寻常
人总是喜欢活在假想中,把世界、生活、人生理想化,认为一切应该美好下去,但即使每个人都不想变、不想老、不想死,要来的归终还会来。越是不愿想、不承认、不接纳,就越容易陷入痛苦之中。
无常就是最大的自然规律,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反复提示“无常”,大到宇宙、地球,小到微观世界的粒子,万事万物都在变,随当下因缘的变化而变,有好的因缘,也有坏的因缘,无法预计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样的因缘。我们所执着的、所爱着的人、事、物,都有可能在一小时、一个月或是一年后就失去,都是因缘所致。
说起人生的无常,苏轼的经历堪称典型。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誉为“百年第一”,可没过多久母亲病故,必须回乡守孝。三年守孝归来,遇王安石变法,因政见不同而受排挤,自求外放后调任杭州。一路越调越偏后,又突遭“乌台诗案”牵连入狱,差点丢了性命。逃过一劫后,降职、贬谪不断,既不容于新党,亦不见谅于旧派,“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他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直到宋徽宗继位,苏轼获大赦北还,途径常州却因病逝世。
他人看苏轼,一生起落坎坷,未能在政坛施展大才;然而他的才华也并没有被埋没,他的作品被传诵不绝,达观的精神在千百年间为世人所景仰、赞叹!对此,苏轼在他写的《凌虚台记》中早已看透: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
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
忽往而忽来者欤!”
天下之事,倏忽而来,倏忽而去,变幻莫测,难以掌控,不用多久,终会物非人也非。若是一味地想要去控制,苦的是自己,恼的是自己,累的也是自己。
不论是杭州、黄州还是儋州,苏轼“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日子虽有艰难,却也活出了属于他的豁达况味。与其跟无常过不去,倒不如索性接纳无常的存在,让自己过得正常些,放平心态,看淡得失,平和地过好当下每一日。
不识人生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生中
作为一个普通人
我们只有短短几十年的人生经历
但无论佛法还是历史都在提示我们
世间万物既有成住坏空的大规律
又受因缘影响而生灭无常
既没有“花开不谢春常在”
也没有永远的下坡路
对“无常”有了充分的认识
春风得意时,保持超然,坐看云起
在遭遇逆境时,处变不惊,安然接纳
在事情发生时
面对它、接纳它、处理它
然后放下它,轻装前行!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仅作公益分享。
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青岛大珠山石门寺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鲁(2022)0000140
点个“ 在看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