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黑龙江省哲学学会2024年年会暨新质生产力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市龙唐大厦召开。本次会议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哲学学会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哲学高水平培养基承办。来自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佳木斯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河学院、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黑龙江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罗跃军教授主持。黑龙江省哲学学会会长丁立群教授和黑龙江省国学学会会长柴文华教授分别致辞。
丁立群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并衷心感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他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新质生产力,即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与新的文明形态是统一的。目前,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展开,但丁立群教授特别指出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影响:宏观上,文化影响新技术的接纳;中观上,文化阻碍高新技术融入生产力结构;微观上,劳动者的文化观念深刻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他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步,这种文化应是创新、开放的,并由中国式现代化所塑造的。
柴文华教授深入探讨了哲学与国学的辩证关系,并聚焦大会主题,分享了构建中国自主哲学话语的研究重点。他强调,构建中国哲学话语需兼顾古典哲学传统与现代化哲学发展。面对全球和中国特有的问题,新质生产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创新哲学概念既与中国发展紧密相关,也能为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他进一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的区别、新质与精质生产力的关系,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议题,这些都是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柴教授期待与会者能深入讨论这些前沿话题,提升学术会议的质量,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本届会议主要包括大会主旨发言和分论坛两个部分,上午举行了两场大会主旨发言。第一场主题主旨发言由《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董翔薇主持。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敬海新教授在《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区域协调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的发言中强调,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后提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倡导全国“一盘棋”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发展策略。他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依靠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改革开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加强党的建设。他还解读了习近平区域协调发展观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如系统思维、互补思维和协同思维,并指出了平衡与不平衡、保护与发展、机遇与挑战之间的辩证统一。
黑龙江大学罗跃军教授在《从研究生教育角度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的发言中指出,研究生教育面临封闭性、与社会需求脱节等挑战,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他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两者应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东北农业大学武卉昕教授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的学术进路》的发言中从问题导向、人物线索和文明解码三个维度分析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指出其实践转向、隐规范主义和道德普遍主义等特点,以及宗教哲学在道德规范和价值载体中的重要性。
赵海峰教授在《启蒙与中国:新时代的反思》的发言中探讨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多重内涵和实践路径,强调启蒙理性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启蒙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场会议主题报告由《理论探讨》副主编侯冬梅主持。
佳木斯大学胡振江教授在《俄罗斯索菲亚思想的形而上学构建》的发言中指出,作为俄罗斯宗教哲学核心的索菲亚思想源自古希腊智慧概念,并在东正教中发展,成为神人合一的桥梁。索菲亚思想的形而上学建构融合了东正教神学、神秘主义体验和理性主义,为理解俄罗斯宗教哲学提供了新视角。
齐齐哈尔大学张静教授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路径思考》发言中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联系,强调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重要性。她指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五大作用机制,并提出解决科技发展不平衡和劳动者素质不匹配等问题的多方面策略,以实现有效赋能。
黑龙江大学李昕桐教授以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言中,从文化哲学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构,强调现代化应重视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规范。她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共同体,形成以“共善”为价值坐标的文化价值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程大学杜宇鹏副教授在《俄罗斯思想中的“个性”特质》的发言中从文化哲学角度阐释了俄罗斯思想的独特性,强调其生成与过程的关注,以及文化个性、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他指出俄罗斯思想对西方普遍主义的反思,主张多元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形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普遍性价值。
此次研讨会设置三个分论坛。分论坛1为专家论坛,专家论坛由黑龙江大学姜海波教授主持。分论坛2和分论坛3分别为博士生论坛和硕士生论坛,每个论坛分为3个时段进行,由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永升、刘丹、周福州与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雨、孙嘉瞳、曹旭睿分别主持,12位专家和45位研究生围绕主题,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进行了专题发言。
在分论坛1的讨论中,黑龙江大学侯宪利副教授在《新质生产力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式双向建构》的发言中强调,新质生产力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生成式双向建构过程,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高原副研究员在《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的发言中指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新质生产力中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强调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哈尔滨工程大学任伟副教授《新质生产力的质的特征》的发言中主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关键性技术突破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领域,也体现在精神文化领域,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黑河学院于志杰副教授在《生产性服务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作用——以实践哲学为视域》的发言中从实践哲学视域出发,探讨了生产性服务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作用,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哈尔滨医科大学王罕哲副教授以《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下新质生产力内涵研究》的发言中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应从实践哲学角度理解,体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和实践活动的高级形态。佳木斯大学张金鸽讲师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及其中国启示》的发言中强调,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警惕消费主义陷阱,避免物质主义对人的异化,追求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姜春兰讲师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嬗变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发展研究》的发言中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嬗变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发展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分论坛2为博士生青年论坛。与会者从哲学、理论创新、技术哲学和文化传承等多维度探讨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和未来发展方向。他们从实践哲学角度分析商品拜物教中的“物”概念,重新解读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同时,还探讨中国哲学史自主范式的构建,强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此外,讨论还涉及阿尔都塞的矛盾观、韦伯对理性化的批判、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以及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发言人分析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探讨新质生产力生成的要素底蕴、内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以及数字资本权力的批判研究。技术哲学视角下,讨论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技术伦理和隐私保护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从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的角度,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分论坛3为硕士生青年论坛。与会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哲学、伦理学、社会发展等多个学科领域,对“新质生产力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研讨。他们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现代意义,以及新质生产力与人本主义哲学的重构,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文艺工作与文化理论方面,讨论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文化理论贡献。同时,探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实践,以及新质生产力在赋能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意蕴。与会者还从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出发,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以及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和东北全面振兴中的作用。现代化发展方面的讨论强调了新质生产力在实现现代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冰雪旅游产业中的应用。文化哲学与历史哲学的探讨涉及了“群己”思想、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对全球正义问题的批判和重构。最后,讨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培育绿色生产力的路径。
会议闭幕式由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王树松教授主持,黑河学院于志杰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永升、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曹旭睿分别汇报分论坛1、分论坛2、分论坛3的学术交流情况。
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蒋红雨教授致闭幕辞。他指出,此次会议紧扣主题,从文化哲学、中西文明互鉴、马克思文本研究、现实问题策略,以及新质生产力概念阐释等五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青年论坛中,博硕士生们展现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本次会议不仅成功搭建了学术交流和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还为未来的研讨会设定了更高的标准,我们期待未来的学术探讨能够更加深入且丰富多彩。
图文来源 | 哲学学院
图文编辑 | 吴雨彤
图文审核 | 赵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