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越自律 越自由”大学生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探索专项课题立项的通知》要求,哲学学院对已完结项目进行成果汇总,现将成果展示如下:
项目名称
基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大学生情绪调节建设研究
项目视频展示
项目主持人
机电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 赵磊
项目成员
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马玉蓓,水利电力学院2023级本科生黄露瑶,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李靖,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吕沛辰林,历史文化旅游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刘一诺,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人方,农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慧珍
项目成果展示
结项报告
引言
本报告旨在总结团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成果、经验与教训。通过详细阐述项目的背景、目标、执行过程及所取得的成果,以期为未来的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项目概述
我们的项目旨在通过培养自律自由的生活习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科学的情绪调节机制,进而帮助大学生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提升情绪调节能力,解决大学生应对压力无法正确缓解的问题,并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校-院-班-寝”四级工作网络领域实施创新,以情绪调节能力的显著提升为本项目的核心目标。充分发挥了心理委员的“助人自助、朋辈互助”作用,提升了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团队协作努力,在学校各学院心理工作者的支持下,学校同学的配合下,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项目预期成果,完成了项目预期建设。
项目目标及策略
在项目之初,我们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与策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明确本项目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情绪调节机制,帮助大学生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调节与抗压能力,树立自律意识,塑造独立人格。为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我校“校-院-班-寝”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在项目中,心理委员将接受专业培训,学习情绪调节策略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以点带面,扩大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辐射范围。我们的策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选拔一批“心晴宣讲员”,培训考核专业性全覆盖开展情绪调节培训。
2.组织一系列情绪调节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强。
3.打造一系列情绪调节心理健康微课堂,扩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渠道。
4.评选一系列班级心“晴”日志,覆盖面广,失效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5.树立一个典型实践案例,提升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抗压的能力。
6.提交一份情绪调节建设调研报告,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项目进展及成果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
1.选拔了一批“心晴宣讲员”,并进行培训考核,专业性全覆盖开展情绪调节培训。
为了切实关注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梳理情绪,摆脱不良情绪,稳定情绪状态,同时增强心理委员的专业能力和胜任力,进一步夯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工作体系,营造温馨和谐健康友好的校园环境。2024年11月14日晚,第五届朋辈成长联盟在大学生活动中心400室召开朋辈成长联盟第一期“情绪调节”宣讲员培训会。本次会议由朋辈成长联盟指导教师霍东杰主讲,全体朋辈成长联盟成员及心理委员代表参与。
2.组织了一系列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强的情绪调节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由选拔出来的“心晴宣讲员”担任情绪调节团体心理辅导的带领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采用“全校招募”与“班级自荐”相结合的方式,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团体特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在团体活动以后,同学们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下为情绪调节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展示:
3. 打造了一系列情绪调节心理健康微课堂,扩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渠道。
通过以“21天养成习惯”为依据,以“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心理委员”为载体,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形式,录制了21节情绪调节微课堂,每个微课堂时长为3分钟左右,内容包括情绪调节心理学理论知识、情绪调节策略方法、大学生常见情绪困扰、大学生情绪调节小故事等。面向全校师生公开推送,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自律的生活习惯,扩大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辐射范围。以下为优秀微课堂展示:
情绪调节心理学理论知识:
情绪调节策略方法:
大学生常见情绪困扰:
大学生情绪调节小故事:
4. 评选了一系列班级优秀心“晴”日志,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积极心理干预(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PI) 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主观幸福感、促进愉悦情绪产生等有积极效果(斯上雯等,2015)。三件好事练习(three good things,TGT)是积极心理干预方法之一,每日坚持记录三件开心事及原因,可有效提高幸福感,建立积极关系,培养积极情绪(Seligman et al., 2005)。班级心晴日志由班级心理委员负责统筹,班级同学轮流围绕“三件好事”“欣赏他人”“感谢他人”主题,撰写至少一篇心晴日志,之后的同学通过阅读他人的心晴日志,给予回复,加强了班级内部彼此之间的了解交流,进一步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创造真诚、友善、和谐的班级氛围。
优秀心情日志展示:
5.树立了一个典型实践案例,提升了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抗压的能力。
我们现将我校大学生情绪调节建设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形成典型实践案例,我们也进行了交流分享,总结心理委员在情绪管理方面的有效策略和遇到的挑战,形成可供其他同学借鉴的经验分享。促进校园内心理健康文化的传播,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情绪管理的实践中。
6. 提交了一份情绪调节建设调研报告,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我们通过前期使用心理学情绪问卷,了解大学生情绪状态、掌握的情绪调节的方法、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等信息,通过分析数据,制定相应的情绪调节建设计划,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最后并再次测量学生情绪状态,通过前测和后测对比,评估我校情绪调节建设项目效果。
前期:
后期:
基于前期和后期调查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项目前期,由于课程考试压力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大部分同学们处于焦虑不安状态,紧绷的神经使得情绪不稳定,一些同学没有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而在有解决方法的同学中,会更愿意以睡觉听歌为放松方式。项目后期,同学们对于运动放松更感兴趣,并且愿意用正念冥想、消除疲劳按摩操等方法进行身心上的放松。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学生们学生在情绪调节的自信心和能力上都有明显提高,能够在面对学习压力、社交焦虑等挑战时,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情绪稳定性。同时也有学生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参与学生的生活习惯更为健康,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有明显提升。
启示和收获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1.沟通与合作: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我们需要与“校-院-班-寝”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团队成员之间也需要加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2.数据分析:在项目开始阶段,我们需要对调查问卷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充分得进行了分析,才能根据具体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大学生情绪调节的解决方案。
3.项目执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不断跟进具体各项任务。通过不断的改进和调整,确保项目结果符合预期。
4.时间管理:在紧张的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同时,要合理安排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避免资源浪费。
5.持续学习: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结论
情绪调节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中,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交、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在所难免。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还能帮助大学生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心理的稳定与积极心态,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首先,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常常源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与同学的关系、家庭期望等,都可能成为情绪困扰的触发因素。随着课业负担加重、就业压力增大,许多学生可能感到焦虑、疲惫,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而如果无法有效调节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如抑郁、焦虑症状等。
因此,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训练和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调节。例如,通过冥想、深呼吸、运动等放松技巧,学生能够在压力过大时迅速恢复冷静,避免情绪失控导致的负面后果。此外,心理辅导课程和情绪管理工作坊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情绪波动的规律,掌握处理情绪的技巧。
除了情绪调节技巧的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情绪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作息规律、适量的运动、均衡的饮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焦虑或抑郁。规律的作息有助于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因疲劳过度引发的不良情绪。适量的运动则能释放压力,促进身体产生内啡肽等“幸福激素”,改善情绪状态。
通过本项目,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还能培养起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一套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帮助学生应对学业上的挑战,还能在未来的职场中,甚至是生活中的各种压力面前,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宁静,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他们顺利度过大学阶段并为未来成功奠定基础的重要因素。
注:未经项目人允许,禁止对成果进行转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