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做好科技金融,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 政策与监管

财富   2024-12-22 19:59   北京  


文/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阮超,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郑辛如

2024年是上海市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来,上海“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显著进展。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商业银行服务科创企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仍存在产品服务和管理协同方面的一些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对外把握业务机遇和对内优化经营管理两个维度提出几点建议,更好提升商业银行科技金融质效。

“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新兴产业“3+6”体系充分发展。一方面,三大先导产业快速成长规模达到16万亿元,引领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另一方面,六大重点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支撑产业能级持续跃升。电子信息高端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2019—2023年间以25%的速度快速扩张。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在2023年增长12%。上海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能级居于全国各城市第三位。上海先进材料已初步形成“2+3+N”的产业布局。时尚消费品产业将打造万亿级消费市场。


新赛道未来产业“4+5”重点培育持续推进。一方面,四大新赛道产业行动方案相继出台,发展路径更加明晰。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产业、元宇宙和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领域,上海先后发布《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及对应产业的行动方案,促进未来产业布局与发展。另一方面,五大未来产业集群精准布局,创新“核爆点”尖角初露。明确了未来产业五大发展方向,布局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等未来产业集群。


两业融合两化转型“2+2”步伐加快。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生命健康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制造业领域和服务业的融合效益愈发显著。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上海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特色园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担着汇聚创新资源、培育科技型企业集群等重要使命,成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目前上海特色产业园区累计达到55个,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上海特色园区建立有助于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化要素供给、金融资源和人才配置,提升科技创新能级。


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科技金融大文章服务体系不断优化


上海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科技金融体系,不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助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科技金融的政策支持与机制建设不断完善。2011年12月,上海发布《关于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创新 促进科创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进一步发挥金融促进科技产业化和支持科技企业的作用。后续上海相继出台多部科技金融政策,从科技金融生态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普惠金融等全方位支持上海科技创新,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023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相继发布,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中小微企业发展,明确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相关工作的相关工作分工。目前,上海已经形成“1+4+1”的科技金融工作机制,建立了覆盖全面、门类齐全、工具多样的科技金融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产品方面,科技信贷、科创债券、股权投资、资本市场等为科技企业提供多类型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一是科技信贷融资产品和服务持续丰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市科委等部门推动科技信贷产品创新,打造满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的“3+X”科技信贷产品体系和具有上海特色的“4465”科技信贷框架。二是科技型企业债券融资创新扩量。上交所科创债发行量快速增长,2023年发行量为2956亿元,同比增长203%。三是股权投资对初创期科技企业助力显著。截至2023年6月末,上海市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一共1887家,管理基金8750只,管理规模2.32万亿元,三项均位居全国第二。四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在上交所主板市场基础上,上海股权交易中心及科创板的设立,进一步丰富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服务模式方面,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和生态联盟提升科技金融质效。一是建设各类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打破信息不对称。上海大力建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公益性平台。还搭建地方征信平台“沪信融”,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贷信息融合发展。二是建立上海科创金融联盟伙伴银行生态圈,形成服务合力。上海科创金融联盟于2023年10月成立,以服务培育初创期、成长期科创企业为主导,为上海科技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做好科技金融中存在的卡点堵点


金融产品与服务仍较传统,难以匹配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一是尚未分层分类建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授信核额审批较为传统。商业银行对科技企业所处行业、技术、细分领域市场等信息理解不深,授信核额审批主要依据客户经营和资质情况、财务数据,判定其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风险缓释依赖抵押质押等实物资产。二是针对特定客群及其成长阶段的分类型、个性化产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对科技型小企业的产品服务不足。三是线上产品仍需丰富。商业银行已逐步开发和推广针对科技企业的线上产品,但在办理流程、准入通过率、额度设置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四是缺少针对科技企业的定制化授信流程,沿用原有对公授信流程,过程繁琐。


跨部门条线协同不足,科技金融组织体系还需优化


一是前台营销部门和中后台授信审批部门业务协同不足。相关部门因其所具备的职能定位及与客户的接触理解有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科技企业整体了解和评价。二是前台部门间协同不足。相关部门在系统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节奏不一,一些针对科技企业高效适用的线上产品未能做到全面推广。三是商业银行与其非银子公司的协同不足。在客户资源、产品供给、资产配置、投研能力等方面协同共享仍待优化。


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机构人员作用发挥不力


一是考核引领不足。商业银行的现行激励与考核机制往往侧重于短期业绩,对长期价值的创造或潜在优质客户的培育重视不足,现有机制也较难实现风险投资的回报,可能导致员工在面对科技贷款时重视程度、营销积极性不强。二是不良容忍的考核精准性不够。商业银行在落实监管针对科技企业差异化不良容忍政策时,部分分支机构存在担心出现资产质量考核不达标,影响做好科技金融积极性。三是尽职免责落地较难。虽然金融监管、科技主管部门等鼓励商业银行出台尽职免责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负面清单,导致基层业务人员顾虑较多,“不敢贷、不愿贷”......

费¥5

阅读全文

请点击

来源丨《清华金融评论》2024年12月刊总第133期     

编辑丨周茗一

责编丨兰银帆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 新刊亮相



02

理顺新时代财政体系的“央地关系” | 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以“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解读评论经济金融政策、建言献策经济金融实践”为办刊内容,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智囊服务,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为教学研究者搭建交流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