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特色民居特点各异。北方四合院严谨对称,南方徽派民居粉墙黛瓦,客家围屋坚固防御性强等。它们体现地域特色与民族智慧,承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为后人研究建筑、民俗等提供宝贵素材,也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
【 北京四合院 】
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
北京四合院
【陕北窑洞】
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 “穴居式” 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
【福建客家土楼】
也称福建土楼,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 8000 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
客家土楼
【云南 “一颗印” 建筑】
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房形式。其平面方方正正,犹如一颗方印,所以被人们称为 “一颗印”。其独门独户,高墙小窗,可以抵挡风沙和防火。它与福建围龙屋、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以及广西干栏式建筑并称为中国 “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上层居住,下层放置杂物,圈养牲畜。
“一颗印”建筑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是中国傣族的典型民居建筑,属于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因为主要用竹子建造而成,因此而得名 “竹楼”。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地处热带,盛产竹材。因此,傣家人就地取材使用竹子建造起竹楼,竹楼集合了防潮、散热通风、避虫兽侵袭和避洪水冲击等优点。
傣族竹楼
【蒙古族蒙古包】
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用于游牧生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蒙古包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
蒙古包
【藏族碉房】
是青藏高原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用石头垒砌或土筑的房屋。下宽上窄,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的特点,利于防风、避寒,便于防盗御敌。
碉房
【广东开平碉楼】
位于广东开平市境内,是集防卫、居住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且该地旅居在外的华侨众多,碉楼多为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
碉楼
【广州西关大屋】
多修建于清朝,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体现出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建筑格局。
西关大屋
【海南黎族船形屋】
是海南省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建筑。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的形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形屋。船形屋在 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黎族船形屋
【新疆高台民居】
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 50 多条小巷。
高台民居
【安徽徽派建筑】
是汉族传统建筑当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皖南,始建于宋代的西递、宏村,是徽派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于 2000 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徽派建筑
【贵州石板房】
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甚至家用的桌、凳、灶等都是石头凿的。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是贵州布依族人民将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 的传统生态观融入建筑。
石板房
【广西壮族杆栏式民居】
建筑是一种下部架空的建筑,流行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杆栏式建筑可防潮、散热通风及避虫兽侵袭和洪水冲击,一般建在平地或平缓的山坡上,其平面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供家人烧火做饭;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增加活动空间。
杆栏式民居
【湖南湘西吊脚楼】
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南方山乡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样式,因为地域多水多雨,所以架空底层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一般有多种形式,如单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等。
吊脚楼
【山西晋中民居】
山西晋中民居结构严谨,多为四合院组合。布局讲究,体现宗法礼教。院落形状有寓意,屋顶单坡防沙排水。装饰精美,集木雕、砖雕、石雕及书画诗文于一体,展现传统工艺与文化之美。
晋中民居
【江西围龙屋】
江西围龙屋前方后圆,集祠、家、堡功能。有方形厅堂及围屋等,布局讲究。建筑风格多样,有三合土、青砖等材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是客家文化象征,功能齐全且外形独特。
围龙屋
*作者声明*
1.文中所涉及的图片及纹样摘自于网络及小红书@中西方古建筑分享,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
2.以上图片均为作者收集整编设计,仅供交流学习参考,不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