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论 | 赵海忠:用“心”写作——2022年度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集评(三)

文化   2024-11-21 21:01   内蒙古  





用“心”写作

2022年度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集评





赵海忠









“2022年度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黄河好人》《五谷地》《赛娜与杜拉》《我是一棵榆树》《匠者》等4部长篇小说、1部纪实文学,于2023年、2024年间逐渐由作家出版社出齐。本来,这些作品只是汇集在一个形式上统一的“创作工程”内,题材有别、人物不同、写法各异。但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反复阅读几部作品,我找到个公约数,得出这样的认识和判断:5部作品都是用“心”写作。


当然,成功的作品无不用“心”写作,只是各有特色而已。用“心”写作,是一种动因,也是一种态度,既是写作的起点,也是写作的归宿。用“心”写作,作家要熟悉或亲历题材所涉及的生活,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有切身感受和爱憎,并由此而产生独特的、个性色彩浓郁的思考、情感和心智。用“心”写作,要关注现实,不无病呻吟,不假大空,不矫情。总的看,5部作品主题严肃、情感真诚、笔墨认真、用“心”写作,体现了内蒙古文学优秀的创作传统和着眼当下的创作导向。







用“心”写作之《赛娜与杜拉》











镌“心”之作


路远长篇小说《赛娜与杜拉》的副标题是“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乌兰牧骑”,可谓情深意长。体现这个创作动机,作品写了阿镇乌兰牧骑辉煌、凋敝、复兴的历史。


乌兰牧骑演员是一群天真的云雀,每天用美妙的歌喉歌唱。有时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只要曲调好,她们就无休止地唱下去。一时间,阿镇乌兰牧骑达到辉煌的境地。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云雀变成金丝雀,被人关在笼子里养起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再也不想回到草原。人心涣散,许多人调走或者下海,开始走另外的人生之路,乌兰牧骑负责人赛娜经常坐在办公室,神情悲哀。


作品通过几名大学毕业生志愿者的观察,进一步显出乌兰牧骑举步维艰,生存受到严峻考验。排练厅大镜子水银脱落,斑驳不堪,把人照得不是拉长,就是缩短。伴奏用钢琴像架出土文物,音不准。赛娜不觉得不正常,依然巡视大家练功,实际上已经有些麻木。财政把乌兰牧骑划为差额单位,经费问题令赛娜头疼,她甚至有个想法,办牧场养牛马羊,增加收入。正好牧民感激赛娜接生送了几匹马,老白非常痛快地表态由他来养。三个月发不出工资,赛娜将父母的抚恤金拿来应急。面对这一切,赛娜和队长恩和痴心不改,继续排练、到牧区巡演。新生代吉娅和几个大学生认真排练,乌兰牧骑站在新起跑线,逐步创造新的业绩。


路远有乌兰牧骑工作经历,熟悉乌兰牧骑,所以写得很专业,很到位。路远说:“乌兰牧骑这个题材是很难把握的”,“我在创作中始终把握着一个原则:塑造人,塑造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塑造一个个有着复杂丰富的内心情感的人”。在《赛娜与杜拉》中,作家将乌兰牧骑这个熟悉的生活领域设为小说的具体环境,尽力突出赛娜的奉献,乌兰牧骑的成就,以及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包括乌兰牧骑的机制体制、性质使命,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演出和作用发挥。同时形象地展现乌兰牧骑演员在艺术上一专多能、在工作上是多面手,契合“文艺轻骑兵”的光荣称号。


无独有偶,路远曾经创作广播剧《乌兰牧骑之恋》,主人公也叫赛娜。中央民族歌舞剧院准备创作一部关于乌兰牧骑的大型歌舞剧,剧院将这个任务交给编导伊兰。伊兰听从爸爸伊云枫的建议,决定到锡林郭勒盟阿镇乌兰牧骑采风。伊云枫特别叮嘱伊兰一定要采访老乌兰牧骑队员赛娜。在接近了解过程中,伊兰得知赛娜竟然是自己的亲生母亲。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近半个世纪的谜团逐渐明朗。全剧以乌兰牧骑事业为中心,以家庭成员关系为纽带,采取剧中剧的结构方式,历史与现实并行,设悬念、解扣子,不急不躁,很好地完成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感抒发。路远说:《赛娜与杜拉》“是一部我酝酿了将近五年的长篇小说,并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她是我的一部用心之作,自己曾在乌兰牧骑的经历及体验帮我完成了这部小说”。联系《乌兰牧骑之恋》,可以感受路远及其《赛娜与杜拉》对乌兰牧骑的记忆、镌心和借重。


牵“心”之作


《赛娜与杜拉》,篇幅不长,故事不少。开始是赛娜的凄冷葬礼,结尾是杜拉的惊悚赎罪。作品是一部紧致的心理小说、推理小说、传奇故事,忽明忽暗,曲折起伏,如有一根无形的牵“心”线,吸引读者看下去。


“碎像事件”是《赛娜与杜拉》的关键。从作品的“尾声”切入、复盘,故事变得清晰:当年在阿镇做小工的苏蒙偷窥乌兰牧骑排练厅女更衣室,偷走了赛娜的衣物。一个月后,苏蒙在原路送还衣物时,恰遇练早功的杜拉,惶恐之际碰碎一尊文艺旗手的瓷像。此时,白岩正在赛娜的屋里和赛娜相拥而卧,稍后被怀里抱着干草的杜拉踢开房门撞见。杜拉并未看清是谁碰碎瓷像,她幼稚而报复性地指认是白岩所为。赛娜未出面证明当时白岩和她在一起。白岩被军管组带走,判刑入狱。作家路远裁剪缝合,织就一连串起伏跌宕的故事。鬼使神差,这些人物和行动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勾连,像一张蛛网,越织越密,越织越完整。“正是这尊破碎的塑像,曾使一个无辜的男人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之中啊!”这里有时代的畸形、历史的不公、命运的作弄、事件的巧合、人物的无挣。


作品主要人物有6个,几乎每两个人都有关系和交往。书名叫“赛娜与杜拉”,此外“赛娜与白岩”“杜拉与白岩”“赛娜与包金”“杜拉与包金”“赛娜与吉娅”“杜拉与吉娅”“赛娜与苏蒙”“杜拉与苏蒙”“吉娅与蒙克”“包金与金花”“金花与赛娜”等等,都有直接的关系,切实的交往。小说的行动性极强,大略有几千个人物举止。这些人物举止,有的清醒明晰,有的无意造就,有的梦幻虚拟,构成一幅非常瑰丽,有时出乎意料、有时忽然开朗的图景。与此相联系,小说有诸多事件,如:杜拉奔丧、赛娜猝死、焚尸火化、碰碎瓷像、野营拉练、厕所风景、狼针游戏、偷抱干草、捉拿白岩、房顶飞落、推举赛娜、进京献艺、武斗中弹、老院读书、写诗作文、寻找白岩、献身救赎、北京访苏、赛娜怀孕、杜拉养女,等等等等。路远非常钟情于讲故事,他有讲述虚构一个故事而铺垫编制十个故事、再延展催生十个故事的才华。只是有时战线拉得略长,有些时空颠倒和跳跃刻意为之,读者读起来比较费劲。作品结构上犹如电视连续剧,有十分稳定的镜头考虑和分集规划。


有意思的是,作者不急于把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告诉读者,未看到小说的最后一页,情节和结局都是不明朗的或是不可猜想的。故意使用“我”(920多次)“他”(2480多次)“她”(3270多次)等代词而不指名道姓,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是一种要求读者专心认真的策略。作品将情节打得很乱,让读者在间离效果中保持阅读的清醒。作品还有一些隐喻或象征,如赛娜的红纱巾,《猎人笔记》上的洞,杜拉的子弹头,空中的太阳等。



 剖“心”之作 


“碎像事件”是一个起点,之后花开两朵,同时出现杜拉误证和赛娜不证两种行动,加上军管会草率武断,指导员简单粗暴,把白岩送上不归路。


先分析杜拉误证。杜拉之所以指认白岩打碎瓷像,一是她发现白岩和姐姐赛娜一起躺着,两人熟睡,安详甜蜜,白岩紧紧搂抱着赛娜。杜拉认为,毫无疑问,姐姐被这个男人欺负了。二是平日里白岩和赛娜在排练演出中多有合作,紧密接触,杜拉心中不快。三是即使“斗狼针”这样的游戏,杜拉也是白岩的手下败将,她有被迫处于下风的特殊境况和压抑心理。然而,杜拉已经有了性意识,白岩总是莫名其妙地闯进杜拉的心扉,闯得那么坦然、无所顾忌、理直气壮。杜拉讨厌白岩,故意与他为敌,是一种青春期总是逆反、偏要对着干的特殊心理现象。四,“可惜的是她的年龄尚小,丝毫不懂得政治斗争的重要性”和十分严重的后果。


再说赛娜不证。赛娜不愿意说出事实真相,一则她事业正当红,怕受到影响。二则她不了解事情的全貌。作品描述,那尊被打碎的塑像最后被精心黏合起来,恢复原本的样子,几乎看不出它曾经破损过。是赛娜独自一人用漫长的时间完成这项修复工作?还是有人协同她一起完成的?如果有同谋的话又是谁呢?这是用修补救赎自己曾经破碎的心。赛娜一边是自己的工作,支离破碎,疲于应付。一方面是情绪失调,难于脱身。终于,赛娜英年早逝,并因此而引出历史尘封的故事。


作品写了姐妹俩关于忏悔的直接交锋。赛娜认为那是社会造成的悲剧,我们为啥要承担责任?杜拉那时还小,未成年,用不着忏悔。杜拉反驳赛娜,认为赛娜已经满十八岁,是成年人,却不站出来证明。杜拉用轻蔑的目光盯着赛娜,刺痛了赛娜,赛娜非常少见地变得暴怒。作品通过白岩和赛娜的谈话揭示了姊妹间紧张的关系。白岩认为,亲姐妹能有多大的仇,是赛娜把问题想严重了。赛娜以为:我们姊妹俩互相伤害,这辈子也无法弥合裂痕。白岩认为,杜拉把小红毛吉娅送到赛娜身边,已经表示了和好。赛娜却认为这是挑衅。赛娜明确告诉白岩,赛娜和杜拉争吵,是因为白岩。杜拉认为,白岩的不幸是赛娜造成的,赛娜应该向白岩赎罪,公开道歉,并且用婚姻作为赎罪的代价。杜拉发毒誓——只要赛娜一天不承认过错,她就一天不原谅赛娜。赛娜认为是杜拉胡乱指认,使白岩蒙受不白之冤。多年来,没有人向赛娜调查过那件事情。如果有人来调查,她也许会把一切都说出来的。赛娜曾经向指导员包金报告过实情,包金为了保护赛娜,多少年一直守口如瓶。白岩逆来顺受,不挣不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碎像事件”对杜拉形成严重的灵魂拷问与折磨。后来,杜拉以特殊的方式赎罪,心灵得到净化,身心无比放松。她在心里一直默默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杜拉最终似乎做了极端的自我拯救,她从赛娜的遗物中看到红丝巾,胸口突然疼痛起来。犹如鬼使神差,仿佛有一股无形力量驱使她拿起那条红丝巾,来到那个已经成为破仓库的排练厅,将丝巾系在房梁上——那个位置正是圣像破碎之处。她将头颅伸进丝巾挽成的套,踩翻脚下的桌子,整个身躯就被悬挂在空中……作者似乎安排杜拉完成了一次决然的解脱,也完成了一次人性的升华。杜拉胸口一阵剧痛,一个坚硬而冰凉的东西从肋骨间顶出来,怦然落地,正是那颗在体内陪伴她已经三十多年的子弹头,了断了一切。不曾想奇妙而好看的是,作品最后写:“这是真实的结局,还是剧本的结局?”这貌似轻描淡写的几个字,尽显路远的老辣和作品的宽展。如果这是“真实的结局”,那就等于姊妹花先后逝去。如果是作为剧作家杜拉构思《老赛镇》的结局,则意味着杜拉心灵的苦闷和焦灼,以剧作主人公整个身躯悬挂在空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救赎与解脱。而从一般生活的角度评价,笔下留情,给杜拉留条活命,庶几抚慰读者的心。读者感念杜拉不心计,存本真,真忏悔。


白岩从没向组织说起那天夜里直到黎明时的行踪。白岩不是不能自证清白,但自证清白必然牵扯出他和赛娜的关系,也必然将二人一夜相拥的事实公之于众。正常的异性之间交往的个人权利,在特殊年代却是严重的错误。“军代表早已经有明确规定:乌兰牧骑的队员谁也不能谈情说爱,如果发现了,一律严惩!”白岩人在家中躺,祸从天上来,蒙冤半生。让人心酸的是他的小腿被迫截肢,从膝盖的地方便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浑圆的肉柱。曾经跳过英雄洪长青的腿,曾经站在排练厅墙下面将杜拉稳稳接在怀里的腿,永远地失去。其间,他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打击。


杜拉历经艰难到北京查证姐姐赛娜的死因,与苏蒙作了长谈。苏蒙没有对杜拉说实话。苏蒙是小说的最大纽结,这个纽结解开了,其他就迎刃而解。作品用“戏中戏”的手法促成苏蒙的行动。苏蒙仔细看了杜拉的《老赛镇》,没想到主人公是杜拉姐妹俩,而男主人公“黑马王子”因为打碎一尊圣像毁了一生。苏蒙断定剧作是杜拉的亲身经历,塑造了勇于反省自己、敢于赎罪的女子。苏蒙认为,有些人不懂得忏悔,不管曾经做过多少恶事坏事,总是把责任推给社会,推给时代,错不在我,不会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结尾处,苏蒙专门找到杜拉,陈述了当年的秘密。他少年时代是个盲流,有恋物癖。他用一个月的时间鬼使神差促成天大的冤案。苏蒙的陈述,是成年人带有忏悔性质的往昔回望。至此,作品人物真相大白,读者惋然释怀,原来如此滑稽可笑,如此龌龊不堪,如此经不住拷问和探究。瓷像能碰碎,也能粘合,历史和生活不能当儿戏,一旦开裂,终究是不能弥合的。


忏悔是贯穿作品全篇的基调。忏悔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忏悔源于昨日,不会相对于明天,因而具有怀旧、追索、纠缠的意味。仔细端详辨识“忏悔”二字,都是“忄”旁,是剖心之意、走心之举。偏旁外,一个是“千”字,一个是“每”字,“千遍万遍”?“每时每刻”?冥冥中,这莫非就是忏悔的本真?



问“心”之作 



《赛娜与杜拉》颇具反思风格,思辨色彩。一路读下去,作者直面历史和现实,以叙述语言表达对时代、人生的思考或诘问,倡导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体现作家的真诚和担当。


世道:

“这是怎么啦?生孩子需要到医院的妇产科找关系,却不知焚烧尸体也得凭关系走后门啊?杜拉简直哭笑不得。”


“这些年大家的脾气越来越急了——评职称要抢,坐公交要抢,在医院看病不排队往前挤啊……就是艺术创作上也在抢冷门题材。”


“文学害人,但起码还能保持得住那一寸寒酸的净土,还能在内心感觉到几分尊严。而另外一些脱离了文学的人呢?他们除了钱和官职之外,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或者说,他们只有抛弃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才能获得金钱和地位呢?”


时空:

“许多人都把过失推到那个狂热的年代,说自己年幼不更事,被时代给利用了,不管那时候做错了什么,都与自己无干,都是时代的过错。”


“时间在这里是停滞的。悬在天空上的太阳则是永恒的,过了许久它也不曾移动一下,仿佛与整个蓝天凝固在一起。”


“有时候,一日长于百年;而有时候,一生却只有短短的那么几天。”


“从少女到少妇是一个漫长而不易觉察的过程。阿镇从寒春到盛夏却非常短暂,魔幻般的似乎在转眼间就完成了。”


“从翩翩王子,到白发老翁,似乎只用了一夜的时间。上苍是何等之冷酷呀!”


女子比男人成熟得要早,二十多岁的女人已经到了身体和思想都完全成熟的年龄。


记忆:

“俱往矣!俱往矣!时代如流水,冲刷往日的痕迹,许多记忆已经变成了一片空白,不管当年那片空白曾经是什么颜色,但现在一切都不存在了,都变成了虚无,变成了再也难以想起来的过去。”


“人的记忆会出问题,许多年前的一些事情,我们可能记住了它的主干,却忘却了它丰富多彩的枝蔓。”


“人与人最远的距离,不是身在天涯,而是你就在我身边,可两颗心却隔着一条云河。”


作者还经常设置准叙述人语言,不间断地诘难质问,增加了小说的深厚度。“心底有了小魔鬼,一有机会就会跑出来兴风作浪。”路远是个思想不输艺术的作家,同样有小魔鬼经常出来兴风作浪,只不过由于创作意图的限制,作者将它们清醒地拒之门外。












来源 内蒙古文艺评论

制作 | 米 乐

审核 | 丛龙瑞  斯日古冷  刘淑楠  奎宇轩  朱鹏宇


内蒙古作家协会
内蒙古作家之家。展示作家风采,呈现文学精品,书写新时代文学内蒙古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