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论 | 赵海忠:用“心”写作——2022年度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集评(一)

文化   2024-11-02 22:58   内蒙古  




用“心”写作



——2022年度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集评



赵海忠




“2022年度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黄河好人》《五谷地》《赛娜与杜拉》《我是一棵榆树》《匠者》等4部长篇小说、1部纪实文学,于2023年、2024年间逐渐由作家出版社出齐。本来,这些作品只是汇集在一个形式上统一的“创作工程”内,题材有别、人物不同、写法各异。但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反复阅读几部作品,我找到个公约数,得出这样的认识和判断:5部作品都是用“心”写作。


当然,成功的作品无不用“心”写作,只是各有特色而已。用“心”写作,是一种动因,也是一种态度,既是写作的起点,也是写作的归宿。用“心”写作,作家要熟悉或亲历题材所涉及的生活,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有切身感受和爱憎,并由此而产生独特的、个性色彩浓郁的思考、情感和心智。用“心”写作,要关注现实,不无病呻吟,不假大空,不矫情。总的看,5部作品主题严肃、情感真诚、笔墨认真、用“心”写作,体现了内蒙古文学优秀的创作传统和着眼当下的创作导向。


























用“心”写作之《黄河好人》




01





《黄河好人》是一部纪实作品,以中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王金清为主人公。众所周知,纪实文学受到的限制多,需要处理事实与虚构、生活情景与文学场面的关系,颇为不易。写知名人物、公众人物更难,因为现代传媒能在短时间内把海量信息广泛地传播出去,导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无新米下锅。


《黄河好人》第一章是《走近王三》,分《初见王三》《放生与杀生》《一封遗书》《自杀?杀人?》《王三鱼馆里的故事》等5节,小标题透露着一些特殊、奇异和独到,表明作者在努力克服突破某种约束与惯例。作品直截了当:“约了辆出租车,司机听说我要去黄河大桥,兴奋地和我谈起了王三和他的水上救援队:‘提起王三,包头人都知道,听说,三十多年来,王三在黄河边已经救了二三百人。王三鱼馆也很有名,每到春天,来鱼馆吃开河鱼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样的行文,笔顺墨畅,自然而然,不仅引出主人公王三,而且先入为主,借出租车司机一把刷子随手几抹,从侧面先给王三以形象定型。再加描写:“这时候一个个头不高,但非常敦实的,身上穿着带有救援标志外套的中年男子迎了上来,不用问,他就是我要见的王三了。”文字朴实、快捷,将焦点精准稳定地聚在王三及其救援队员身上。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黄河好人》用“心”写救人及救人者、被救者的故事,是生命至上理念直接生动的体现,饱含浓厚真挚的生命情怀。首先,王三等人救人,被评为先进人物、道德模范,构成作品生命情怀事实层面的基础和根本。其次,作家水孩儿关注王三,是文学创作主体对生命情怀的瞄准和确认。水孩儿用“心”写作,统领人物事件,有感恩敬重,有醒悟敬畏。


水孩儿说:“王三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救人,作家救心’。他们能救人,不知道作家能不能救心?创作《黄河好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在努力着,努力让自己走进黑暗经历黑暗的时候,最后狠狠给黑暗一锤,哪怕凿开一丝缝隙,最后让读者看到的是光。”作家给出的设问是:王三能救人,作家能不能救心?这其中有自我诘难,有内心解剖,有使命觉醒。这种用意和追求,赋予一部严肃文学作品应有的自省品格,作品主题价值系数和社会元素比例倍增。《黄河好人》王三的“救人”和作家的“救心”叠加,实现主人公情怀、作家主张和作品意蕴的衔接、交汇。鲁迅当年在《呐喊·自序》说:“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水孩儿自觉承着这样的价值追求,担起文学应有的社会责任、道德角色。


“黄河养育了画匠营子村的乡亲们,给了他们朴实善良的性格。村子里的人虽然穷苦,但几乎人人都有过救人的经历。”这段话揭示了王三救人行动的自然因素、历史背景和行为习染。由于王三的事迹有官方权威的明确认定,《黄河好人》无需也不能再全面正面描述。于是,水孩儿深入追踪、扩展被救之人的生活,描写王三救援队的日常。《黄河好人》触角打得很开,以王三等救人为联系点生发点,尽力扩展作品的生命比重、社会容量。失足落水、烧香还愿、迷信送符、心理抑郁、情感纠葛、打斗凶杀、祈愿放生、疾病缠绕、柔弱任性、穷困潦倒等等,水孩儿对这些社会现象、众生百相均予以各不相同的关注、思考和表达。作品赋予王三等辐射牵带作用,围绕救援反映生活,塑造形象,且都有出奇之事、意外之文,成为《黄河好人》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追踪、扩展和描写,使得作品根系普泛、延展、深入,好比一座建筑,既有坚实的四梁八柱,还有细微的雕琢和描摹,给人以平实丰富细腻之感。王三等人尊重落水者的隐私,保守轻生者的秘密,乃至他们所做的独到、故意、撒谎式的规劝,实际上已经是“救心”的表现。也就是说,《黄河好人》的“救心”,不仅仅体现在作者的主观努力上,作品中的人物——王三、王春霞等,也无不随时做着“救心”的工作。作品写被救者各种形式的感恩,与其说是报答,不如说是生命的复归,感恩黄河、敬畏黄河,感恩生命、敬重生命,有“救心”的元素,体现“救心”的成效。

























02





《黄河好人》第二章《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一共13章,分别写13位救援队员,展示了集体的力量,体现了道德的感召。作品对其他所有救援队员一一分别陈述,在进一步细化个体形象的同时,塑造丰富了群体和整体形象。


读《“杨二官”的一天》我们知道,曾有一位姓焦的画匠路经此处,定居下来,村子就叫画匠营子,这是画匠营子的形成发展历史。村子紧邻黄河,每年都发生落水事件,善良淳朴的村民都会及时伸出援救之手,几乎家家都有过救人的经历,这是画匠营子的救人传统和事迹。“救助”是一个社会学现象,是一个久远、厚重而丰富的话题。在诸多救助内容中,救助生命无疑排在第一位。王三等人不是天生的救人模范,也不是培养出来的救人英雄,而是“久在河边住,哪能不救人”的人性担当,是中立、普适救助精神的自然形成和体现,是“救人已经成为习惯”“日用而不觉”式的操守,具有深刻的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含义。《岳贵福:家住“南海五村”》通过一个笔录场面,交代他们的救人动机:“把河边救援这项工作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份光荣的职业”,朴实无华而又启人深刻,给救人行动以荣耀性支点。《张军:敬畏黄河》提出敬畏黄河的命题。我以为,在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所有方面,敬畏黄河应当是所有人都应有的黄河观。《王连锁:“连心锁”》体现普遍的救人意识,《柳占军:风暴》写救人之艰难。《王宇超:“加油!”》,写年龄较小的王宇超与老队员们形成一个梯队,是救人后备军,体现王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王长根:“凌晨两点半”》突出救人不分昼夜,紧绷救命弦。《王金锁:“传承”》一节,写王金锁参加救援队的动机:一方面,弟弟王三有不图回报的救人壮举。另一方面,是对救人以及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张慧东:“满足”》解释“满足”,“一边守着奔涌的黄河水,一边忙着救援队的事业,这就是我幸福满足的时光”,大家坚守救人岗位,彼此认同行为价值。《刘雪峰:“救援日记”》以亲历者的角度和口吻写救援,一个“习惯”,表明自觉和担当。《王强:“专治盐碱地”》中的王强专治盐碱地,去年离开救援队,如实写来,体现作者对事实的尊重。《秦风年:“勤快”》突出写秦风年的勤快,《王春霞:救援队里的花木兰》以温暖的笔墨写王春霞,带出父母兄弟姊妹、王三鱼馆、家长里短、参与救人等。

























03





行由心指,言为心声。《黄河好人》塑造的13个救援队员,救助生命的精神内核十分突出,救助生命的动机得到全方位挖掘,这离不开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和语言。


《“杨二官”的一天》写杨二官救人之急促:“我这就过去!”杨二官边回复,边向西边旧桥方向疾步走去。没走几步,杨二官心急,于是快跑起来。忽然,脚下被一个硬东西绊了一下,杨二官向前飞了出去,扑倒在地。手机和对讲机跌落在一边,右腿膝盖碰到了一块大石头上,一阵钻心的痛感传遍了全身。杨二官眼前一黑,险些晕厥过去。一连串的动词形象生动,急促之中,杨二官身上凝聚的浓浓生命机缘和急急救人使命得到体现。《柳占军:风暴》:岸边固定好橡皮艇,师徒两人已经累得大口喘着粗气,瘫坐在河岸上,满脚是泥,全身湿透。眼前——风,张狂地追着雨,雨,慌乱地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乱撞着天上的乌云,还有那偶尔助阵的道道闪电与雷声……那场面真像是一场殊死搏斗的战争!整个天地都处在如烟、如雾、如尘的迷乱之中。这里,动作、场面与感觉混合,暴雨、狂风与乌云交集,“边……边……”,犹如电影镜头蒙太奇般真切。《王长根:“凌晨两点半”》:从睡梦中惊醒的王长根边应答着,边起身拉着灯。对面墙上的石英表显示的时间是凌晨两点三十分。动作仍然是“边……边……”,反映了主人公时间上的优选,习惯性地看表是职业特点的体现。《张慧东:“满足”》解释特殊的满足:现在形成了一种职业习惯,咋说呢,就是看到一个人在桥上溜达的、在河边呆立的、情绪不稳定的,我就会盯着,注意上了。碰到落水的,绝对不会耽搁,第一时间冲向事发地点。这几乎是肌肉记忆,无判断反应,不思考行动,是张慧东等救援队员的基本素养。


《黄河好人》通篇安排人物语言。《岳贵福:家住“南海五村”》对话:问:你是哪年加入王三黄河救援队的,为什么要加入呢?答:应该就是救援队成立的那年吧,想一想,具体时间?噢,2013年4月份吧。……现在内退了,不上班了,更是把河边救援这项工作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份光荣的职业,也想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增添一点……色彩吧,岳贵福乐了一下,脸上洋溢起了一丝笑容,嗯,剩下的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人物的境界自然而然展现出来。《张军:敬畏黄河》对话:人们常说“黄河没底儿”,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这儿还是仅没脚腕的浅滩,或是一尺深的水,你再往前走一步,也许就是三米深的水,人就没影了,或者今天这儿浅了,明天再来玩时,就十米深了,河道冲刷得极不规则,而且是来回倒,不固定深浅。河水流速快、泥沙大、暗流多、漩涡多……这些知识和断定,只有熟悉黄河、琢磨黄河的人才会有。《王连锁:“连心锁”》王连锁说:实际上,我的卖鱼点就是一个救援观测点、报警点,好多故事就是从这里发生的。这话让我们感到生命救助之网广布,大有全民皆兵的意味。《王宇超:“加油!”》问话,问:“你今年多大啦?属啥的?”宇超:今年28啦,1994年生人,属狗的。”《王金锁:“传承”》王金锁说:自己总感觉是个“冒牌货”,没有亲自在河边救人,就在鱼馆里做饭。《刘雪峰:“救援日记”》记道:总之,看见有人落水,我们去救就是了,其他的也没想那么多,反正救人已经成为习惯了。《王强:“专治盐碱地”》说,老百姓不想多花钱,因为观念的问题终止治盐碱。《秦风年:“勤快”》中,王金锁说:老秦呢,有活儿闲不住,有个外号叫“勤快”。杨二官说:风年哪,人善,跟王三一样。对我也挺尊重的。是个干净人,不懒,很勤快,眼睛里有活儿。《王春霞:救援队里的花木兰》中,王春霞介绍了父母兄弟姊妹。


行动和语言是人物性格的直接现实,是王三等人救助之举所决定的,是纪实作品文体特征所要求的。第二章13个队员,每人占1节。分开来看,各有特点侧重,满天星。合起来看,共同造就整体,一团火。作品第三章是《道德的力量》,文字精干,权威坚决,斤称够,分量足,对于《黄河好人》来说,虽略显简短生硬,尚感有力。


04





从写法看,除上述通过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外,《黄河好人》采用其他多种手段,以形式的活泼和多变消解报告文学的沉闷和平淡。


借力打力。把中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提名奖组委会授予作品主人公王三的颁奖词作为卷首语:“三十载斗转星移,一部望远镜、一艘小皮艇、五公里长的黄河堤坝,这位忠义农民不言不语,执着坚守,用行动感染、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段文字,时间、地点、人物、工具、性格、行动、影响等等俱全,是《黄河好人》核心元素的浓缩。无独有偶,2013年5月,第四届感动内蒙古人物颁奖盛典上王三的获奖词与上述颁奖词相呼应,王三的形象就确立起来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曾握着王三的手说:“不容易,继续发扬”,评价是“不容易”,要求是“继续发扬”,短短一句话,有慰问、有肯定、有激励,成为《黄河好人》最重要的遵循。


穷尽式写法。“救援队队员们隐去了自己的名字,被称为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他们用善良和勇敢在黄河岸边筑起一道生命的堤坝。大河浩荡,生生不息,人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他们却用自己的坚守让生命变得广阔和厚重。”“我想写出他们的名字:王三、杨二官、岳贵福、王长根、王金锁、王连锁、柳占军、张慧东、张军、王强、刘雪峰、王宇超和已故的秦风年,还有救援队里的花木兰——王春霞!谢谢他们用大爱温暖了这个时代。”“我是从2019年秋天开始走近王三及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的,将近四年的跟踪采访,最后成为了黄河水上救援队的一员,名‘老十四’。”一个也不能少,穷尽式写法体现了对每一个救援队员的尊重,写名姓,给地位,有礼遇,尽赞美。自排“老十四”,担当与谦逊,皈依与追随,体现了新时代作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姿态。


“戏中戏”。《黄河好人》有好多类似机械构造上叫做“总成”的东西,犹如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件、一个个功能模块,作为预制件整体镶嵌在其中。如情景回放:《只要人活着我就不能放弃》《因抛符祛病而命丧黄河》《黄河边吃草的男孩》《发生在黄河岸边的香车美女案》《我跳河你非说我放火》。此外,采访实录、出镜、问询、日记、微信交流、办案笔录等,十八般武艺全上场,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各种描写。与表现主体相吻合、相协调,作品里有很多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如:“黄浊的河水缓缓东流,一层一层慢悠悠的鳞浪和不时露脸的漩涡一个一个从艇边旋过。橡皮艇过处,河面像犁地般地翻卷出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如:“2022 年4月4日,纪录电影《好人王三》开机启动仪式那天,我终于见到了这位叫王强的救援队队员,他一米七多一点的个头,身材匀称,头戴一顶长沿浅色休闲鸭舌帽。国字形脸,一双略显大的耳朵颇引人注意,不大不小的双眼周围飞刻着多条鱼尾纹,深邃的眼神中透出一种坚定的善意。一抹笑容划过古铜色的脸颊时,会露出白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经典式的描写文字,颇具功力。


本文末尾,我们回到《黄河好人》的开始:司机听着我说话,也被这两侧的美景陶醉了,他感慨道:“活在市区的人哪有机会欣赏这自然的美景,人们每天都在忙着挣钱,工作、生活压力大,都忘了扭头看一看身边的景色。’”司机的这句话语富含深意,可以算做是《黄河好人》的文眼。




来源 | 内蒙古文艺评论

制作 | 米 乐

审核 | 丛龙瑞  斯日古冷  刘淑楠  奎宇轩  朱鹏宇


内蒙古作家协会
内蒙古作家之家。展示作家风采,呈现文学精品,书写新时代文学内蒙古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