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浑南九小(61):孟祥移老师的体育课,创造性落实“一堂两段三清”

文摘   教育   2024-04-26 20:14   辽宁  

(孩子们心中的男神,孟祥移老师跳起鬼步舞)

2024年4月25日。星期四。走近浑南九小。

下午1:30-2:30,和重庆研修班的校长们一起,观摩孟祥移老师四年级的体育课。

多次听过孟祥移老师的分享,在报告厅,在会议室,在莫子山城市书房,见过他在操场上跟孩子们一起跑步、踢足球,也见过他在灵童书市上被孩子们一层一层地包围住,要求买他们手中的图书。但正儿八经地观摩一节完整的体育课,还是第一次。更何况,研修课表上还这么写着:“体育三清课堂教学实践及组织”。体育咋“三清”?充满好奇。

走进体育馆,正前方墙上的大屏幕赫然显示着本节课的“任务清单”。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由“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两部分组成,这就是体育课的“一堂两段”。

——身体素质包括:耐力(15分钟有氧耐力跑)、速度(坚持6分配速)、协调(身体激活)。

——基本技术:鬼步舞基本步,鬼步舞侧滑,编排与展示。

任务清单一目了然。孟老师对清单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之后,开始组织耐力跑。这时,小蜜蜂里传来他的搭档,四年级体育老师陈恩强,就是那个孩子们都喜欢的滑雪老师哟,场外解读的声音。

九小的孩子们每天都会进行耐力跑。

我手机里有九小这个学期的课程表。除了周一早晨安排了“升旗”仪式,周二到周五,每个年级,每天清晨,都有校本的“体育”课,时长40分钟。操场需要错时使用,所以安排了两个时段,8:20—9:00,9:20—10:00。国家课程中的“体育与健康”,六个年级都是每天一节,每次一个小时。我们观摩的这节课就是国家课程中的“体育与健康”。

40分钟的“体育”时段,安排的主要内容就是耐力跑。

一日之计在于晨,为什么每天的第一时段不好好学习文化课,非要安排耐力跑?这是因为,“运动给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使大脑能够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有氧运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调整可能已经失调的系统,同时优化那些还未失衡的系统——对任何想要发挥出自己全部潜能的人而言,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这是约翰.瑞迪《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的研究成果,读懂似乎并不难。在这本书的一个案例中,安排在第一时间的体育课,被称为“学习准备型体育课”。

耐力跑的核心是增强心肺功能,达到一定的心率水平,而非强求运动量(长度)与速度。速度快和身体健康之间并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尽全力比跑得快更重要。所以,九小的耐力跑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并不要求队形整齐,步调一致。也就是说,追求的不是“好看”,不是“秩序井然”,不是“赏心悦目”。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不同,对运动量的需求也不同。体质好的,需求大的,就快些跑,多跑几圈,体质弱的,需求小的,就稍慢点儿,少跑几圈也没有关系。总之,长度和速度没有严格的要求,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自然而然地随着小伙伴们一起奔跑,跑出汗就行。孩子们没有任何心理和体能上的压力,越是这样,就越容易接受,越容易养成习惯,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量和速度也就都上来了。

为什么九小这么重视身体的“动”?花了那么多心思,用掉那么多时间,因为身体参与认知活动,没有身体的充分发展,就没有认知的充分发展。

操场上看起来经常是一片混乱,但“乱”中自有“秩序”,而这个“秩序”的背后,是科学,是科学素养,是科学精神,是校长的价值判断,是团队的价值追求,是对儿童生命主体性的敬畏与尊重。

可以说,耐力跑是九小孩子的“家常便饭”。即便是家常便饭,老师们也从不掉以轻心。每个体育老师对每个班级乃至每个孩子的体质健康情况了如指掌。老师会密切关注孩子们奔跑的状态,针对每个班级的情况,每个孩子的实际,调整运动强度。

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耐力跑,在九小的体育与健康课堂上,也和其他学科一样,要根据自然分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就像我们在孟祥移老师这节课上看到的,几圈之后,跑得特别轻松的孩子变成了排头,在前面领跑,其他的孩子自然调整到排尾,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都十分注意配速问题,确保每个孩子都达到激活身体的学习目标。

15分钟下来,每个孩子都出汗了。强度刚刚好。

在体育馆里上体育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有更愉悦的身心体验,老师会在耐力跑时播放一些节奏清晰的音乐,利用音乐,合理引导,忘记疲劳,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而这些音乐,都是孩子们在英语课上学过的英文和其他语种歌曲。这也太贴心了吧!

重新整理好队形,孩子们调整呼吸,孟老师解释任务清单中的第二部分,重点是“编排与展示”中的编排。因为孩子们对鬼步舞并不陌生,他们从入学开始就已经有所接触,也都很喜欢,但可能不知道“编排”的确切含义。

再来一个小热身,主要是活动关节,之后,孩子们跟随孟老师学习基本步和侧滑,最后用这两个动作组合成新的舞步。孟老师不时纠正一下孩子们的动作。

和其他学科一样,“当堂学”之后是“当堂练”。5个基本步加上3个侧滑。速度由慢到快。我们看到,大部分孩子的节奏感都非常好,能够清晰而准确地踩准步点,这与他们每天大练“唱功”密切相关。从大合唱中习得的关键能力,在体育课堂上实现了成功迁移。而实现能力迁移,是侯明飞校长在办学中特别强调和看重的,“学习的本质是能力迁移,节奏的本质是能量的收放。通过长期合唱,学生们的节奏感受性和感知力得到普遍增强,节奏感知好的学生在各个领域技能学习方面都会有出色表现”。

调整呼吸。

孩子们围成一个大圆圈,席地而坐。孟老师播放视频。虽然有60多人观摩,孩子们却相当放松,有的顺势倒在小伙伴的腿上,有的趴在地板上,有的干脆躺下来,仰面朝天。

视频里,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学生在跳鬼步舞。孟老师告诉孩子们,正是这段视频,让他从考研失败的消沉情绪中振作起来,自此爱上了鬼步舞,考研也终于上岸。

进入下一个环节——“当堂赛”,体育课上的第三清。赛什么?当然是“编排与展示”,自行编排这节课学习的两个舞步,孟老师提出要求,编排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注意音乐与脚步的结合,动作和舞蹈的结合,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跳起来,孟老师及时点评。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进行展示,所以,有些孩子眼看快轮到自己了,就迅速地跑向“排尾”,以便尽可能地拖延。

这一切,孟老师自然看在眼里。但是他没有整顿纪律,更没有强迫孩子们站出来单独跳舞。相反,最后他自己自告奋勇,跳了一段。

全体起立,整队,进入体育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四分钟体能课课练”。这个课课练,每堂体育课都会安排。这个环节,老师可以亲自示范,也可以“借资源”。但是孩子们更喜欢“借资源”的方式。陈恩强老师说,跟着视频模仿练习,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些资源都是老师们根据某节课的主体内容精心挑选的,是对一节课运动完整性的补充。

下课后,我和孟祥移老师坐在一楼大厅攀岩、合唱场地的小方凳上又聊了二十多分钟。孟老师告诉我,九小体育与健康课最大的特点是群体运动密度和个体运动密度都特别高,学生时刻都在“动”,老师把能精简掉的语言都精简掉,最大程度把时间留给学生。每节课前半段的耐力跑算是自行安排,后半段严格依据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创造性地把“三清”中的“当堂判”改为“当堂赛”,根本目的是想通过“赛”让孩子们都充分地“动”起来。

孟老师说,一、二年级的孩子,不用带,自己就能玩儿起来,三、四年级,得带着才能玩起来,五六年级,带着也不玩儿,那就改成“赛”!今天是观摩,如果不是观摩,孟老师还会给孩子们留出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玩儿。“我们的环境可以玩!孩子们随处都可以找到玩儿的东西!”说到学校为孩子们创设的体育环境,孟祥移老师十分感慨,脸上的骄傲难以掩饰。

你们四年级有几个体育老师?我和陈恩强。能教过来吗?还有四个英语老师同时上体育课。哦。我并不吃惊。昨天观摩的英文唱读课是音乐老师教的,我也旁听过音乐老师给其他老师培训编程课。在九小,教师的专业没有边界,学校给每个人提供的是充分释放潜能、自由向上生长的空间。2018年从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孟祥移老师,入职浑南九小,职业生涯从教独轮车起步,两年之后,2020年,就开始担任年段主任,同时仍要兼任辅导员(就是九小的班主任),上体育课。九小不设中层职能部门,扁平化管理,实行年段主任负责制,年段主任拥有年段的人权、财权、物权,实行全领域负责制。这样的成长速度,与自身素质有关,与自身努力有关,更与学校文化和生态有关。

不仅如此,九小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十分讲究“设计”,比如,以“进阶课程”的方式让老师能够轻松驾驭,否则,不可持续。孟祥移老师指着头顶的显示屏举例说明,“你看,攀岩,这么多孩子(1097人)登顶了,全靠老师教,根本教不过来,但是如果孩子们自己想学,那可就不一样了!所以,学校就把攀岩设置成进阶课程,前提是31根绳能够连续横渡,没事儿自己就练呗,能顺利横渡的,(攀岩)自己就知道怎么使劲儿了,都能到顶。像滑雪和小轮车,门槛儿是独轮车倒骑三圈儿。

除了课程设计,孟祥移老师还特别提及体育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看来,他对此深有感触,可惜,他还要继续上课,没有时间就这个话题深入下去。

晚上六点半,研修班一天的课程全部结束。走出教学楼,远远地望见孟祥移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正在踢足球。春意正浓,黄昏的余晖让校园里的一切变得安静、柔软,又充满了力量......

耐力跑
当堂学,当堂练

当堂赛,学生编排与展示
四分钟体能课课练

候鸟不倦
唤醒沉睡的时光,用文字雕刻未来;一边老去,一边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