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浑南九小(56):画风又变,一堂两段三清升级版

文摘   教育   2024-04-11 21:32   辽宁  

2024年4月11日。星期四。午饭后,匆忙赶往浑南九小,为的是下午的第一节课,五年二班姬文琪老师的数学课。

新学期开学一个多月了,九中的课听过几节,但九小的课,还是第一次。不过从寒假开始,就听凌洋校长多次提起,她和老师们一直都在反复打磨一堂两段三清课堂教学模式,前些天还应大连市松江路小学的邀请,带队到大连进行了分享。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自以为对一堂两段三清的整个儿流程还算是相当熟悉的。既然还叫一堂两段三清,估计再变也变不到哪里去吧。无非还是一堂课一个小时,国家课程加上脑动力课程这么两段,当堂学、当堂练、当堂判的三清呗。所以,我很放松。

五分钟开口读时,我在小组之间转悠,拍照。有的同学已经完成了预习,姬文琪老师进入当堂判。接下来的新授课环节,姬文琪老师开始解释大屏幕上的知识清单,我也坐了下来,准备开始课堂观察记录。没想到,姬老师解释完知识清单,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已经掌握这节课内容的同学,可以按任务清单开始学习了......

什么?!接下来不是至少应该播放一段教学视频吗?连这步都省了?

那一瞬间的感觉,和我2022年9月第一次走近浑南九小,听的第一节课,张嘉洋老师的数学课时的感觉,极为相似。那时还没有“三清”,只有“一堂”和“两段”。当时就感觉,讲的太少了,进入练习太快了。

不同的是,当初只是淡淡的疑惑。而今天,似乎有一种更为强烈的失重感,心里忽悠一下,旋即,脑海里生出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时,右耳的小蜜蜂里传来助教,年段主任王庆老师的现场解读:九小的老师们已经形成了三大共识——

——知识是学会的

——自主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

——认知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不错,这三句话,我都能背下来了。共识不假,还真的要把所谓共识变成行动啊。

心中充满疑惑。但是再看看孩子们的状态,似乎很适应。

在开口读阶段老师就已经完成批改的同学直接进入挑战练习,也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让AI给自己出题,或者进行拓展学习。

当堂理解了知识清单的同学,对照任务清单开始进入练习环节。

无法进入练习环节的同学,老师会单独给他们播放教学视频、提供教具进行演示,让他们动手操作加深理解,除了老师、课件和教具,还可以借助小组同学这个“资源”来学习。真正理解后,进入当堂练。

于此同时,老师随批随改,个别问题个别处理,一旦发现某一层次的学生出现共性问题,便会采取集中讲授的方式。

这样的课堂,老师似乎是隐身的,但又无处不在,还得拥有三头六臂!

这样的课堂,若非亲自体验老师的角色,不可能真正地理解。

课堂,始终在呈现着动态分层。像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浪花一朵跟着一朵,欢快地向前。

我问王庆老师,真的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吗?孩子们真的能够自己学会?她的回答斩钉截铁,目光笃定自信。

我问,敢不敢把这种学习方式在时间段上再拉长一些,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让每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的跑道上奔跑?敢,以前不敢,现在敢。以前在初中,教了八年,就是讲......现在是,学生不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没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不讲。

几个同学在鼓捣老师准备的教具,我问这是干什么?一个男生把书举到我跟前,连说带比划地开始给我上课。

讲桌前,好几个小脑袋瓜围着一台电脑,我凑过去,“AI这么好玩儿吗?”一个男生立即纠正我:“不是玩儿,我们一直在问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一脸严肃。

一堂课上,同一时间段,不仅学习内容不同,而且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方式。独立自学的,同学互助的,求助老师的,摆弄教具的,鼓捣AI的......学习,真实而自然地发生。

站在角落里,望向整个报告厅,想起了北京十一学校,想起了李希贵校长不止一次描绘过的学习社区场景......

除了让解决问题前置,避免已经会的同学也不得不跟着听讲,一堂两段三清课堂教学模式还升级了哪些?王庆自豪地说,那可多了!

先别告诉我,让我也来个自主学习吧,遇到困惑,再请教你。

候鸟不倦
唤醒沉睡的时光,用文字雕刻未来;一边老去,一边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