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6日。早上不到七点到单位,整理一年组主任曹丹鹤老师发给我的托管故事。暑期托管以年组为单位,实行年组负责制。曹丹鹤老师的一年组一共负责9个班,校外5个,校内4个。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小朋友之间的故事,嘉瑞和沐航。沐航,性格内向,初来乍到时,总是习惯性地选择角落作为自己的避风港,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鲜少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嘉瑞截然不同,活泼开朗,笑容总是挂在脸上,仿佛没有什么能让他烦恼,总是充满活力地穿梭在小伙伴中,主动聊天,分享快乐。
他们俩个热络起来是因为研学活动被分到了一个小组。我让嘉瑞带着沐航,嘉瑞就带着他那标志性的笑容,走到沐航跟前,牵着他的手。在嘉瑞的带动下,沐航开始参与集体活动,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儿童之间的友谊纯真而美好,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也不需要复杂的规则来约束。就像一股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孩子们的心间,让彼此的心灵更加贴近。友谊能够跨越性格障碍,让内向的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让开朗的孩子变得更加包容和理解。珍贵而难得,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呵护。
(校内四班赵泽晨老师提供)
短短两周时间里,我有幸见证了一班小朋友的成长。校内不同班级的孩子们融入到托管这个新的大家庭,从最初的拘谨和仅限于与自己原来班级同学交往,慢慢地开始跟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建立起新的联系。无论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脑动力课程,还是充满策略性的国际象棋比赛,亦或是轻松愉悦的午休时光,孩子们总能找到彼此,聚在一起探索未知、分享快乐。
最让我欣慰的是代时铮同学。起初,他每天早上都会因为担心奶奶不能按时来接他而感到不安、哭泣。在老师的耐心呵护和同学们的陪伴下,他很快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有一天,张轩赫同学站在教室门口,哭着不愿意进来。他之前有一段时间没来上学,重新回归校园生活有些困难。我正准备去安抚他,却见代时铮走过去,小手儿一拉,三言两语,张轩赫的情绪就慢慢平静下来,脸上露出微笑,走进了教室。
(校内一班张亚楠老师提供)
九小的很多孩子,在日常学习中都会体现出极强的自我驱动力。马子琳就是其中一个。有一天,她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告诉我,“老师,我今天想完成134页!”。我相信她一定可以。过了一会儿,她却又说:“老师,我不想写到134页了。”刚想提醒她,自己定的目标要努力达成,没想到她的下一句是:“我今天要写到140页!”
(校内二班袁畅老师提供)
我们班的赵柯鉴似乎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我总是在教室的不同角落看到他可爱的小身影。经过几天的细心观察,我发现他对套圈兴趣浓厚。每当组织套圈游戏时,即便没有足够的“灵动币”参与其中,他也总是热心地帮着捡圈儿。嗯,这可能是一个激发他学习兴趣和提高专注力的好机会。我决定试试看。我跟他约定,每完成一页练习,奖励一元灵动币。顺利成交!慢慢的,他开始主动尝试解决更多的题目。最初一天只能完成一两道,现在每天完成三、四页。专注、自信,不再频繁地离开座位。不仅学习有了进步,而且还能充分享受自己喜爱的游戏。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兴趣点,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和支持。赵柯鉴,老师爱你呦!
(校内三班闫荟竹老师提供)
马上就要升入小学的王丞瑞和李铮,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王丞瑞,拥有明亮大眼睛的小男孩,初来乍到时,眼泪总是不争气地往下掉。但九小自有魔力,充满创意与趣味的课程,磁石般吸引着他。从脑动力到攀岩,从合唱到非洲鼓,每一堂课都像是一次奇妙的探险。不再哭泣,反而跑过来问我:“老师,下节课我们上什么呀?”
李铮更为内敛。总是害羞地坐在座位里,善于观察却不轻易流露。妈妈满是担忧:“我家孩子性格内向,有点慢热,不太会表达自己。”没关系,九小的老师们有办法,尤其擅长搭建沟通桥梁。班级里洋溢着温馨与鼓励的氛围,每一次举手发言,每一次勇敢的表演,都伴随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老师赞许的目光。在这样的环境下,李铮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开始尝试着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勇敢地展现自我。
(校外一班孙嘉琳提供)
景启承很勇敢,报名参加攀岩课程。但面对高高的岩壁,心里也总是打鼓,脚步犹豫。老师和同学们不停地为他鼓劲儿。第三次攀岩课,景启承终于鼓起了勇气,一步、一步,稳稳地,向着岩壁的最顶端。当他终于按下标志着胜利的铃铛,整个攀岩班都沸腾了,小伙伴们为他鼓掌欢呼,景启承也激动地跳了起来......
(校外16班辛明珏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