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监管人员有期,我们无期。”这是许多监管民警对自己的“自嘲”,他们在布满铁网、戒备森严的高墙内,每天重复着看似简单乏味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每个夜深人静时,在空荡荡的筒道里,他们的声音是多么令人心安;很少有人了解,如荒滩般干涸的心灵,在感受到他们的真心后,又会有怎样的涤荡;更很少有人探究,高墙之内,一位位监管民警,付出了多少努力,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蒋林竹,就是他们中的一员。2016年,她来到黔西南州女子看守所从事监管工作,一干就是8年。
面对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蒋林竹坦言,一开始心里有些抗拒。
每天刚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上交手机,几乎24小时“与世隔绝”,随后穿过荷枪实弹的岗哨、戒备森严的层层高墙,前往监室进行逐个巡查,各种物品、各个区域,无遗漏、无死角地进行安全检查,不能有丝毫懈怠。除了严苛的工作环境,更让她感到苦恼的,是与形形色色的在押人员打交道。
“她们有的杀人放火、盗窃行骗,有的吸毒贩毒、装疯卖傻。每天面对这些背景复杂、性格各异的个体,心里还是有点慌。”蒋林竹回忆:“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与寂寞为伍,与恐惧相伴。”
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人背着年幼的外孙女来到看守所,说要探望自己的女儿。因其女儿的案件尚处于侦查阶段,这位老人并未如愿。临走前,该老人从兜里掏出一叠零钱交给蒋林竹,请求她为其女儿购买一些生活用品。看着老人一瘸一拐地走出看守所,蒋林竹感觉胸口仿佛有块巨石,沉沉地压着。
从那天起,蒋林竹的心态发生了改变,每天缠着老前辈学习,熟悉掌握每位在押人员的基本情况和性格特点。下班后,她“泡”在图书馆里,学习安全管理、心理学、教育改造等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她鼓起勇气与在押人员进行日常交流,带领她们学习《论语》《弟子规》等经典传统文化,自掏腰包为他们购买书籍,一起探讨读书体会,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让她们正视自我,重拾生活的勇气。
说到印象中深刻的事,她提到了曾经接触过的一名在押人员……
“因与丈夫感情不和,杨某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不小心结束了自己女儿的生命。”蒋林竹回忆:“刚入所时,她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性格十分暴躁,经常破口大骂,不服从管教,甚至还有自杀倾向。”
为了让杨某尽快好起来,蒋林竹变身“话痨”,每天找她谈话,经常一谈就是三四个小时。此外,了解到她没读过书不识字,蒋林竹便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每天教她认识5个字。在这位管教的耐心陪伴下,杨某逐渐有了好转。投监那天,杨某给蒋林竹写了一封感谢信:“谢谢蒋管教,不论深处何地,我都会往前看,好好进行改造。”
杨某的故事并非个例。自从走上监管民警的工作岗位,蒋林竹送走了一茬又一茬,他们中既有情绪失控的,又有沉默不语的;既有飞扬跋扈的,又有过度自卑的;既有固执己见的,又有胆小怯懦的……8年时光里,蒋林竹已记不清与他们进行了多少次谈心谈话、开展了多少次心理辅导。
当问到她是如何坚持下去的,她说:“因为我坚信,不管是偶然失足的少年,还是十恶不赦的犯罪嫌疑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只要给足阳光和养料,就一定会生根发芽!”
-END-
作者:肖靖然
编辑:包 芳
二审:赵佳玲
终审:李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