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老公有离婚的想法,我们结婚十五年,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一直是朋友家人眼中的模范夫妻,我们俩都是体制内工作,有个女儿,老公顾家没有不良嗜好,出班回家也是在家陪我们,从不出去玩,但是他休息在家就是看电视玩手机,只要我在家好像所有家务都应该是我的,问题就是我有点小洁癖,偏偏他又懒又不怎么讲卫生,所以就会有我念叨他的时候,为了这个就老是摆臭脸不说话,我就会更生气冷战。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和谐,觉得我俩都好累 !下午抽空看了个电影,将近两个小时,哭得稀里哗啦,在电影里看到了那个年代大部分婚姻的样子,以及现在绝大部分女性需要面临的社会问题。有人说电影拍的太含蓄了,现实中可能更苦。谈到李红这个角色导演尹丽川坦言:我们天然就是女儿、母亲、外婆,这些身份共同塑造了她,但在某一刻她又为之束缚。为家庭的付出变成李红生命的一部分,她的价值与付出未得到肯定和尊重。一、电影中的孙大勇是那个年代很多丈夫的缩影,不做家务不带娃,还好各种挑剔,好点的能上交工资,最差的就是孙大勇这种,不出钱不出力情绪价值一点没有,还动不动就鸡蛋里面挑骨头。这样的婚姻开始让人动怒生气,再到无助无力,最后是麻木窒息,一部分人懂得自我调节,既然没有离婚的勇气那也不能让自己气着,一部分人会忍气吞声最后得一身病,只有极少数有走出去的勇气,会及时止损,因为对那个年代的普通女性来说离婚的代价太大了,剧中女主就是担心没工作没地方住一直忍着。二、妈妈们永远是那个付出最多的人,不管是老公还是孩子都觉得妈妈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妈妈就应该帮忙看孩子做家务,剧中女儿怀了双胞胎,本来打算去成都参加同学聚会,因为女儿快生了,妈妈放弃了,为了女儿安心工作,妈妈帮忙一天24小时带两个孩子,再次放弃自驾成都的计划;剧中印象最深的是,女女转正女婿升职,老公孙大勇获得乒乓球奖牌,女主在厨房忙着煮水饺炒菜,三人直接坐到桌前举杯庆祝,没人等妈妈来了一起碰杯;女儿看到小宝脚踝有伤,还不忘再指责一下妈妈。想到了我的妈妈,很多次我们也是习惯了妈妈的付出,家庭聚餐最忙碌的是妈妈,最后上桌吃饭的是妈妈,孩子有需要挺身而出的是妈妈,即使这样可能我们还不忘时不时抱怨一下妈妈。我们都忘记了妈妈不是超人,她首先是自己。三、不管哪个年代女人都要面对结婚生子,除了身体带来的疼痛和变化,更多是社会价值的变化。孩子无人看时,退下来的绝大部分是女性,职场对已婚女性总是各种挑剔,用人单位会考虑已婚的随时会生娃,生完一胎啥时候生二胎。可是男性呢,好像结婚生子对他们职场没有任何影响。四、电影是真人改编,现实中像苏敏阿姨这种敢于走出来的太少太少了,但我仍希望这个电影能给每个女性一点启发,我们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女儿、妻子、妈妈,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爱自己,毕竟一辈子很短,一眨眼半辈子也就过去了。五、还是要感恩这个时代,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现在绝大部分的老公都会参与到带娃和家务中。一定要去做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发光,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说走就走的勇气和底气。
很多人聊到这部电影,包括聊到原型苏敏女士,都会提到,这很像是出走的“娜拉”。娜拉,是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的女主角,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出走女性第一人”。
她原本有个看似幸福的家庭,丈夫很“宠爱”她,但当她意识到,丈夫对她的好,只是把她当做玩偶,当做豢养的宠物时,她毅然决定离家出走。
话剧写到娜拉出走就完结了,要说起来,易卜生也是只完成了“呐喊”本身。鲁迅还专门提出了延伸思考,说娜拉出走之后又能怎么样呢?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只能要么堕落,要么回来。梦是美好的,可钱还是要紧的。但我们会说《玩偶之家》没有意义吗?当然不会。相反,能够引起鲁迅等一众学者去思考,去讨论,这本身就是《玩偶之家》的意义。
丈夫说,对你的丈夫和儿女尽职,不就是你最为神圣的职责吗?
娜拉说,我还有别的职责,也同样神圣——对我自己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