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选结果揭晓,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波榜上有名。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6年,他就因在炎症反应与肿瘤发生机制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认可。
从“优青”到“杰青”,钟波的学术之路始终与挑战和突破相伴。他的研究成果屡次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等顶级期刊上,总影响因子超过100,论文被引用800多次,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从文科到生命科学的跨界
1983年出生的钟波,高中时曾痴迷天体物理,但因高考成绩未达预期,被调剂到中国地质大学英语专业。并未放弃科学梦想的他,利用课余时间修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第二学位,仅用两年时间同时获得文学和理学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时,他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放弃英语专业的保研资格,报考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细胞生物学研究生,师从舒红兵院士。在随后的博士学习阶段,他扎根抗病毒免疫与炎症调控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至2013年,他在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免疫学家董晨教授。在这里,他的研究方法更加严谨,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展,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探索
钟波的研究聚焦炎症反应与肿瘤发生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学术观点。他发现了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关键蛋白MITA,阐明了其活性调控机制,这一成果被《Immunity》刊登并高度评价为“填补领域空白的突破性研究”。此外,他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25和USP18在炎症反应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调控作用,并首次明确了炎性细胞因子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受到《Nature China》的多次报道,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为抗肿瘤和抗感染疗法提供了新思路。作为学术团队的领航者,钟波不仅带领团队取得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还致力于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他的研究跨越基础和应用,既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理论进步,又为疾病治疗带来实践指导。钟波的故事,是跨学科探索与坚持的典范。他用毅力与才华,将文科与理科之间的界限打破,为生命科学的未来注入了更多可能性。
推荐下面的“课题喜报”,提供面向大学老师/硕博士的课题消息。